光緒庚子 一九○○ 後,譴責小說之出特盛。蓋嘉慶以來,雖屢平內亂 白蓮教、太平天國、撚、回 ,亦屢挫於外敵 英、法、日本 ,細民暗昧,尚啜茗聽平逆武功,有識者則已翻然思改革,憑敵愾之心,呼維新與愛國,而於“富強”尤致意焉。戊戌變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歲而有義和團之變,群乃知政府不足與圖治,頓有掊擊之意矣。其在小說,則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於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並及風俗。雖命意在於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其作者,則南亭亭長與我佛山人名最著。
南亭亭長為李寶嘉,字伯元,江蘇武進人,少擅製藝及詩賦,以第一名入學,累舉不第,乃赴上海辦《指南報》,旋輟,別辦《遊戲報》,為俳諧嘲罵之文,後以“鋪底”售之商人,又別辦《海上繁華報》,記注倡優起居,並載詩詞小說,殊盛行。所著有《庚子國變彈詞》若幹卷,《海天鴻雪記》六本,《李蓮英》一本,《繁華夢》、《活地獄》各若幹本。又有專意斥責時弊者曰《文明小史》,分刊於《繡像小說》中,尤有名。時正庚子,政令倒行,海內失望,多欲索禍患之由,責其罪人以自快,寶嘉亦應商人之托,撰《官場現形記》,擬為十編,編十二回,自光緒二十七至二十九年中成三編,後二年又成二編,三十二年三月以瘵卒,年四十 一八六七—— 一九○六 ,書遂不完;亦無子,伶人孫菊仙為理其喪,酬《繁華報》之揄揚也。嚐被薦應經濟特科,不赴,時以為高;又工篆刻,有《芋香印譜》行於世 見周桂笙《新庵筆記》三,李祖傑致胡適書及顧頡剛《讀書雜記》等 。
《官場現形記》已成者六十回,為前半部,第三編印行時 一九○三 有自序,略謂:“亦嚐見夫官矣,送迎之外無治績,供張之外無材能,忍饑渴,冒寒暑,行香則天明而往,稟見則日昃而歸,卒不知其何所為而來,亦卒不知其何所為而去。”歲或有凶災,行振恤,又“皆得援救助之例,邀獎勵之恩,而所謂官者,乃日出而未有窮期”。及朝廷議汰除,則“上下蒙蔽,一如故舊,尤其甚者,假手宵小,授意私人,因苞苴而通融,緣賄賂而解釋:是欲除弊而轉滋之弊也”。於是群官搜括,小民困窮,民不敢言,官乃愈肆,“南亭亭長有東方之諧謔,與淳於之滑稽,又熟知夫官之齷齪卑鄙之要凡,昏聵糊塗之大旨”,爰“以含蓄蘊釀存其忠厚,以酣暢淋漓闡其隱微,……窮年累月,殫精竭誠,成書一帙,名曰《官場現形記》。……凡神禹所不能鑄之於鼎,溫嶠所不能燭之以犀者,無不畢備也”。故凡所敘述,皆迎合,鑽營,朦混,羅掘,傾軋等故事,兼及士人之熱心於作吏,及官吏閨中之隱情。頭緒既繁,腳色複夥,其記事遂率與一人俱起,亦即與其人俱訖,若斷若續,與《儒林外史》略同。然臆說頗多,難雲實錄,無自序所謂“含蓄蘊釀”之實,殊不足望文木老人後塵。況所搜羅,又僅“話柄”,聯綴此等,以成類書;官場伎倆,本小異大同,彙為長編,即千篇一律。特緣時勢要求,得此為快,故《官場現形記》乃驟享大名;而襲用“現形”名目,描寫他事,如商界、學界、女界者亦接踵也。今錄南亭亭長之作八百餘言為例,並以概餘子:
……卻說賈大少爺,……看看已到了引見之期,頭天赴部演禮,一切照例儀注,不庸細述。這天賈大少爺起了一個半夜,坐車進城,……一直等到八點鍾,才有帶領引見的司官老爺把他帶了進去,不知走到一個甚麼殿上,司官把袖一摔,他們一班幾個人在台階上一溜跪下,離著上頭約摸有二丈遠,曉得坐在上頭的就是“當今”了。……他是道班,又是明保的人員,當天就有旨,叫他第二天預備召見。……賈大少爺雖是世家子弟,然而今番乃是第一遭見皇上,雖然請教過多少人,究竟放心不下。當時引見了下來,先看見華中堂。華中堂是收過他一萬銀子古董的,見了麵問長問短,甚是關切。後來賈大少爺請教他道:“明日朝見,門生的父親是現任臬司,門生見了上頭,要碰頭不要碰頭?”華中堂沒有聽見上文,隻聽得“碰頭”二字,連連回答道:“多碰頭,少說話:是做官的秘訣。”賈大少爺忙分辨道:“門生說的是上頭問著門生的父親,自然要碰頭;倘不問,也要碰頭不要碰頭?”華中堂道:“上頭不問你,你千萬不要多說話;應該碰頭的地方,又萬萬不要忘記不碰,就是不該碰,你多磕頭,總沒有處分的。”一席話說得賈大少爺格外糊塗,意思還要問,中堂已起身送客了。賈大少爺隻好出來,心想華中堂事情忙,不便煩他,不如去找黃大軍機,……或者肯賜教一二,誰知見了麵,賈大少爺把話才說完,黃大人先問:“你見過中堂沒有?他怎麼說的?”賈大少爺照述一遍,黃大人道:“華中堂閱曆深,他叫你多碰頭少說話,老成人之見,這是一點兒不錯的。”……賈大少爺無法,隻得又去找徐大軍機。這位徐大人,上了年紀,兩耳重聽,就是有時候聽得兩句,也裝作不知。他平生最講究養心之學,有兩個訣竊:一個是“不動心”,一個是“不操心”。……後來他這個訣竅被同寅中都看穿了,大家就送他一個外號,叫他做“琉璃蛋”。……這日賈大少爺……去求教他,見麵之後,寒暄了幾句,便題到此事。徐大人道:“本來多碰頭是頂好的事。就是不碰頭,也使得。你還是應得碰頭的時候,你碰頭;不必碰的時候,還是不必碰的為妙。”賈大少爺又把華、黃二位的話述了一遍,徐大人道:“他兩位說的話都不錯。你便照他二位的話,看事行事,最妥。”說了半天,仍舊說不出一毫道理,隻得又退了下來。後來一直找到一位小軍機,也是他老人家的好友,才把儀注說清。第二天召見上去,居然沒有出岔子。…… 第二十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