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哲學·倫理 日本 本莊可宗(1 / 3)

序論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日,在墨斯科的共產黨研究所裏,舉行了斯賓挪莎的二百五十年紀念講演會。而且泰勒哈美爾和兌皤林兩君,都行了演講。

說起斯賓挪莎來,是提倡了叫作泛神論(Pan–Theismus)的哲學(“神”是自然之說。以一切萬物,莫不是神這一種主張,為先前的基督教正統派底的信仰,即一神論的發展,而且也是其反對)的哲學者。那樣的人,怎麼和現代無產階級會有關係的呢?至多,不過是神學上的革命理論的哲學,不過是企圖了觀念之平靜的理論學,做出了那樣的東西來的斯賓挪莎先生,為了什麼的因由,竟在現今以政治底經濟底關心,作為動力,而正在抗爭的國際底革命底無產者的中樞墨斯科,開了記念講演會之類的呢?在現下,日本的有一部分的無產者理論家乃至藝術家們之中,懷著這樣的詫異者,好象尤其不少似的。因為在那些人,以為“哲學”這東西,是極為非無產者底的空話。不消說,那是從並非為了非無產者之故的他們自己,沒有關於哲學的教養,或則沒有興味而來,一句話,為是從他們的無哲學而來的。

然而倘是略略深思的人,則對於那勞動者農民的俄國,事務方多,而竟舉行了斯賓挪莎的記念講演會的事,恐怕誰也不得不大加感歎和崇敬的罷。在我,則單是那蘇維埃政府開了這樣的記念會,從古典中叫起無產者可以承繼的東西來,用新的照明來照出了舊的智慧這一件事,就已經不禁其難以言傳的深的愛慕和信賴。——在那神學氣味的斯賓挪莎之中,我們所記念的是什麼呢?如兌皤林也曾說過:“我們在斯賓挪莎之中,看見辯證底唯物論的先驅者。而斯賓挪莎的真的後繼者,是隻有現代的無產階級而已。”

想起來,“無產階級文化”這東西,乃是應該接著有產階級文化,來占曆史底位置的較高度的文化。也是較高遠的發展。無論何物,掬取無遺,將這熔化於旺盛的階級意欲的熔爐中,從新鑄造起來,則是無產階級在文化上的任務。為了這事,就應該竭力將雖是一看好象和無產者緣分很淺的哲學或東洋學,也毫不舍棄,從中取出真能滋養無產者的生長的東西,提出有用於那精神底解放的東西來,從新地,正當地,來充實人類的寶庫。這應該是無產者在繁忙的階級鬥爭中,和當麵的任務(政治底經濟底鬥爭),同時非做完不可的側麵的題目。

固然,倘有在從事於文化工作這一個好的口實之下,回避著當麵的實踐鬥爭,遊離在書齋裏,躲進了那小有產者底的“專門家”底態度裏去的人,則不問那口實是什麼,即使那工作裝著為了無產者,我們也非徹底將這來糾彈不可的。昂格斯也曾痛罵的那“在大學的講壇上,賣著哲學的俗商們”的厚顏無恥的衒學底口吻,裝腔作勢的引用,高雅模樣的態度,凡這些,即使他怎樣稱引馬克斯之名,怎樣談無產者的理論,我們勞動者農民也應該徹底暴露其小有產者底的,和支配階級的巧妙的妥協以啖飯的他那“吃飯手段”和生活好尚的本性。況且那害惡又會延及無產者,胎孕了造成單是抽象底地“思索”的勞動者的危險,所以對於這樣的好尚,我們就更非攻擊不可了。

其實,哲學這東西,在日本之所以不為無產者所理解及相提攜如今日者,那罪戾的全部,是在以哲學為買賣的教師們的。是在以哲學為趣味,超然遠引的哲學青年們的。是在單單埋頭於概念的論理底修整,而離開了和現實的關聯的他們之空疏和無力的。

然則無產階級就非不再仰仗他們哲學商人,而用自己的手,來從新抓取“哲學”不可了。無產者非離開了哲學商人們的傳統底的教養,以及哲學史的平庸的理解,而用自己的方法,從新開始來消化哲學不可了。

墨斯科所舉行的斯賓挪莎記念會,在國際底無產者,實在是很有意義的。

不消說,如哲學的授課似的東西,還不能登在派德修爾(黨學校)的課程上,倒是應該屬於派德亞克特美(黨研究所)的工作。但因此也毫不否定哲學的反省,因為在派德修爾的課程上,就載著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之類的,所以還須有大體的(即使是必要的最小限度也好)心得。當和更加廣泛的有產者的鬥爭中,在那全麵的計畫上,意識過程的工作,決不是可以輕視的事。還有,為了對於同誌之中,意識上有還未脫盡小有產者底思惟的人,要加以根底底的批判,叫回到確固的馬克斯底意識去,則無產者底“觀念整頓的工作”(即哲學),也總是必要的。

一 觀念的整頓

——無產者和哲學

一 因為哲學是“觀念整頓的工作”,所以跟著整頓觀念的方向之不同,而發生各種的形態,是無須說得的。

二 成為這觀念整頓的方向(結晶線)者,是那時代的生活要求的方向,是一切沿著一時代的方向的生活意誌的線時而行的東西。就是,所謂或一代的哲學,便是那時代的生活意誌的知底表現。

三 而或一時代的生活意誌,則是由那時代的支配階級而表現的。至少,是掌握那時代的血脈的階級之所代表。因此而所謂或一時代的哲學,(一)是那時代的支配階級的意誌的知底表現;(二)是那社會秩序的反映;(三)是沿著利害的線而結了晶的體係。

四 各種的哲學體係,又各異其企圖。因為要求整頓觀念的誌向,是因各時代的社會事情而不同的。——康德的哲學,生於十八世紀的啟蒙期底混亂,要求了智識的批判底整理。在這裏,問題(要求)不在新求知識,而在現存的知識的批判。但到培根,卻在已經集積了的經驗的整頓,在知識的建設。在馬克斯,則為了社會底變革而定觀念的方向,是必要了。就是這樣,那時代的知底必要,使哲學作了各種的體係。而所謂那時代的知底必要,則不消說,是被那社會的曆史底條件(時代底事情)所規定的。

到這裏,請大家知道:在今日,那一種哲學,那一種觀念整頓——在被要求,是由今日的曆史底社會底事情所決定的。

五 已經說過,哲學是“觀念整頓的工作”。然則為觀念整頓的必要所驅策,是起於怎樣的時候的呢?那是,起於向來的觀念體係(意識形態),和在新的條件及事情之下形成起來了的新社會的法則不相諧,於是生了矛盾的時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