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放養前的準備:團頭魴魚苗須現腰點後放養,在池塘內的靠邊處設一小網箱。魚苗運抵池邊後,先進行水溫過渡,直到溫度平衡或溫差小於1℃。向運苗袋內逐漸加入池水,使魚苗逐步適應池塘水質,然後將魚苗放入網箱。

(3)網箱飼喂:魚苗入箱後,用煮熟的雞蛋黃進行飼喂,每10萬尾魚苗用1個蛋黃。把蛋黃用120目篩絹網搓洗過濾,蛋黃液均勻潑灑於網箱水體內,使魚苗攝食細小的蛋黃顆粒。喂完半小時後,打開網箱讓魚苗自行遊入塘內。

(4)放養要求:放養時水溫為23~27°C比較適宜,如果在6月中下旬,最好在晴天的上午或下午水溫適宜時放養,不宜在早晨或━65淡淡水水健健康康養養殖殖新新技技術術夜間放養。如果把魚苗培育到烏仔就分塘,每畝放養團頭魴水花30萬~40萬尾;如果養到夏花再分塘,每畝放水花20萬~30萬尾。

3.飼養管理(1)潑灑豆漿:放養魚苗的次日開始投喂豆漿,每日每畝水麵使用黃豆3千克,用水充分浸泡後磨成豆漿,均勻潑灑於池塘。豆漿每日分3次投喂,分別於上午9時、下午13時、下午17時各投喂一次。隨著魚苗的生長,逐步增加用豆量,豆漿需投喂半月左右。

(2)豆餅糊篤灘:投喂豆漿一周後,在池邊淺水處使用粉碎較細的豆餅糊進行篤灘,分成若幹個地方,將豆餅糊均勻投喂,誘魚定點攝食。這一階段豆餅糊與豆漿混用,豆漿量宜越來越少,豆餅糊用量宜越來越多,並逐步用三合麵(魚粉、豆餅粉、次粉等按一定比例充分混拌)來代替。

(3)適時施肥:魚苗培育一周後,水質漸清,可以適時施肥培肥水質繁殖餌料生物。肥料以充分發酵腐熟的有機肥為好,一次不宜多施,每畝用50~80千克為宜。如施用生物有機肥,效果更好,每畝施3~5千克,3~5天施用一次,保持水體透明度在20~30厘米之間,利於魚苗快速生長。施肥宜在晴天的上午進行,水質過肥、水體透明度過小則不要施肥。

(4)水質控製:魚苗培育階段以加水為主,魚苗放養後,每3~5天加水一次,每次加水10~15厘米;加水3次後,改為5~7天加水一次,每次20厘米左右。水位達到1.2米後,以換水為主,每次先排水30厘米,然後再加注新水至原水位。每半月使用一次微生物製劑,按說明方法使用,保持水體微生態呈良性循環,保持水質良好。

4.防病措施(1)加強消毒:除加強對池塘、水體、工具、餌料等的消毒外,還要加強對篤灘點等食場的消毒,采用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等消毒劑局部潑灑,適時進行消毒,能較好地預防病害的發生。

━66二、魚種培育技術(2)防氣泡病:在水質過肥、日照充足、藻類過旺、溶氧過多的條件下,魚苗通過誤食或滲透易發生氣泡病。需及時施用適量硫酸銅殺滅過多的藻類,降低水體肥度,避免氣泡病的發生。

(3)飼喂藥餌:飼喂魚苗的藥餌是在磨豆漿時,在其中加入韭菜、大蒜、食鹽等,將其磨成帶有藥物的豆漿。同平時飼喂豆漿一樣,均勻潑灑飼喂,連喂2~3天,可以有效預防魚苗腸炎病等病害。亦可采用大黃粉拌豆餅糊法飼喂,即在每千克餌料中加入5~10克大黃粉,混拌均勻後投喂。

(4)防爛鰓病:采用二氯異脲氰酸潑灑,潑灑濃度為0.3~0.5毫克/升,每日一次,連潑3天。在魚苗放養10天後進行,可有效預防爛鰓病的發生。也可潑灑二氧化氯溶液,濃度為0.2~0.3毫克/升,每日一次,連用3天。

5.煉苗分塘(1)煉苗時間:魚苗下塘後飼養20天左右,體長一般可達到1寸左右,這時魚苗攝食量明顯增加,活動範圍也已擴大,池塘內魚苗密度明顯過大,魚苗生長開始變得緩慢或停滯,應及時煉苗分塘。

(2)煉苗方法:團頭魴魚苗身體嫩弱,在鍛煉時應特別注意。

魚苗太小易粘網,應在魚苗能自主離網時再拉網,第1次拉網集苗的時間不宜超過20分鍾,第2次拉網集苗1小時左右即可放苗,魚苗進入集苗箱要不斷地潑水,形成水流,以防缺氧。拉網鍛煉要選晴天上午魚不浮頭時進行,拉網前不要投餌和施肥,拉網前要將池中的水草、青苔清理幹淨,以免妨礙拉網和損傷魚苗。

(3)注意事項:風大時不能拉網,有小風時要從池塘的下風處下網,迎風拉網;拉網時魚苗粘網過重要及時撤網;煉苗過程中有缺氧現象要及時放苗;魚苗需遠距離運輸時最好鍛煉2~3次,使魚苗能適應長時間的密集環境;無論是拉網還是篩苗、裝苗,都要小心操作,以防魚苗損傷。

(4)分塘培育:團頭魴魚苗經過培育,烏仔成活率一般能達到━67淡淡水水健健康康養養殖殖新新技技術術70%左右。分塘後每畝池塘一般放養2萬尾,每畝搭配鰱鱅烏仔300~500尾來調節水質。在使用專用顆粒飼料、采用科學培育措施的條件下,團頭魴烏仔經過3個月左右的飼養,每畝可產規格為25克左右的冬片魚種300千克以上。

(八)團頭魴魚種高產培育1.魚種培育池的選擇與清整(1)池塘的選擇:魚種培育池麵積不宜過大,以1~10畝為宜,最好2~4畝,這樣的池塘便於生產管理與操作;池塘水深能保持1.5~2.0米為好;池形以東西向的長方形為好;池埂要求平直整齊,池底要平坦,淤泥不超過10厘米,池塘保水性能好。池塘附近須有優質充足的水源,並配備完善的進排水設施,進水渠與排水渠要分開;池邊不宜有高大的樹木、建築物,以免遮蔽陽光、阻礙通風,從而影響池塘浮遊生物的生長繁殖、水溫的提高以及溶解氧的含量。

(2)池塘的清整與消毒:以幹塘清整為好,在冬季抽幹池水,凍曬池底,挖除過多的淤泥,修整好池埂、池坡。魚種入池前10天注水10厘米,每畝用生石灰100千克,化漿後全池潑灑,徹底殺滅池塘中的寄生蟲、病原菌、敵害生物等。

2.池塘注水與施用基肥清塘消毒2~3天後開始向池內注水,注水時要在進水口用篩絹網過濾,嚴防野雜魚及敵害生物等隨水入池,注水深度以1米左右為宜。注水後,每畝水麵用150千克充分腐熟的雞糞等糞肥作基肥,糞肥要用池水化開製成糞漿,全池均勻潑灑,使水質保持適宜的肥度。

3.夏花魚種的投放培育團頭魴魚種,不宜混養過多的搭配品種,尤其不要搭配搶━68二、魚種培育技術食能力強的草魚、鯉魚等魚種。放養夏花以每畝1萬尾為宜,具體可按以下模式放養:團頭魴夏花每畝8000尾,鱅魚夏花每畝1000尾,鰱魚夏花每畝500尾,彭澤鯽等優質鯽魚夏花每畝500尾。團頭魴夏花要先放養,待半個月後再投放搭配的配養魚種。夏花魚種要規格整齊,體色鮮豔,鱗鰭完整,無病無傷,遊動活潑,體健身壯。夏花魚種下塘前要浸洗消毒,用3%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鍾,也可以用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5分鍾。

4.培育管理中的餌料投喂團頭魴魚種在培育期間要以投喂配合顆粒餌料為主,另外為適應魚種的生長要求,還要搭配適量的浮萍、嫩草等青綠餌料。配合餌料的蛋白含量在30%以上,可參考以下配方:魚粉,25%~35%;豆餅粉,10%~20%;玉米粉,18%~23%;麩皮,5%~10%;酵母,10%~20%;無機礦物鹽,2%~5%;豆油磷脂,5%;多維素,0.1%。上述原料盡可能粉碎,充分攪拌均勻後製成顆粒。根據魚種口徑大小,在不同生長階段製成的顆粒粒徑大小不一,以適合魚種攝食為標準。在魚種放養初期,餌料粒徑一般為0.3~0.5毫米;魚種培育中期,魚種規格15克左右時,餌料粒徑0.8~1.2毫米;魚種培育後期,魚種規格30克以上時,餌料粒徑為1.5~2.0毫米。團頭魴夏花魚種入池後就要開始馴化投餌,投喂前,先敲桶誘魚,略等一會,撒出少量餌料,然後再敲桶撒料,如此反複,經5天左右的時間魚種可養成上浮集群搶食的習慣。團頭魴魚種的搶食能力及攝食量均不及鯉魚等魚類,在馴化及投喂時要有耐心,本著“少撒勤投”的原則,每次投喂要持續較長時間,投喂時按照“慢—快—慢”“少—多—少”的方式進行,盡量使魚種吃至八成飽。投餌率的確定要依據天氣、水溫、魚的吃食情況等。8、9月份是團頭魴魚種的攝食盛期,這一階段水溫適宜,水質控製得較好時,魚種攝食旺盛,生長迅速,這時的日投餌率為存塘魚體重的4%~8%,兩個月的投餌量占培育期投餌量的60%以上。在投喂配合餌料的同時,適當補充青綠餌料,如蕪萍、小浮萍、紫背浮萍、切碎的新鮮蔬━69淡淡水水健健康康養養殖殖新新技技術術菜葉、種植的嫩草等。青綠餌料一般在投喂精料以後,進行適當投放,數量不宜太多,以2小時吃完為宜。在魚種培育中後期,每天每畝投喂20~30千克。

5.培育池的水質調節培育團頭魴魚種,水質必須始終保持清新和溶氧豐富。搭配鰱鱅魚魚種,就是利用其攝食浮遊生物的習性,使水體保持較好狀態,以免水質過肥,透明度下降。具體水質指標為:夏花魚種下塘時,水深控製在1米左右,水體透明度25~30厘米;隨著魚種的生長,逐步加深水位,8月初水位在1.5米以上,水體透明度控製在30~40厘米。水質調節的方法:一是注換水,前期以注水為主,每周注水一次,每次10~15厘米;當水位穩定在1.5米時,則以換水為主,每10~15天換水一次,每次20~30厘米。二是使用生石灰,8月中旬、9月上旬每畝水麵各用20千克生石灰全池潑灑一次,間隔20天左右。三是利用增氧機增氧,魚種培育中後期,水體中的魚種及其他生物耗氧量增大,要按照增氧機使用要求適時開機增氧,滿足魚種對溶氧的要求。四是使用微生物製劑,如光合細菌等,根據水體條件按要求使用,使水體中的有益菌占優勢,抑製有害菌的繁衍與生長。

6.科學防治病害團頭魴魚種在培育過程中,病害的發生幾率較小,但仍不能掉以輕心,防病的各項措施要落實到位。采取以防為主、防重於治的原則,清塘消毒、魚體消毒、工具消毒等各項消毒措施要嚴格落實。

養殖中定期對水體、食場進行消毒、殺菌、滅蟲,采用溴氯海因、晶體敵百蟲等高效低毒藥物,施用時殺菌藥與殺蟲藥交替施用,不能混施,間隔期要在半月以上。攝食盛期采用藥餌防病,餌料中添加諾氟沙星、四黃精、大蒜素等製成藥餌,每月投喂一次,每次連喂5天,提高魚種的抗病能力,預防各類病害的發生。養殖生產中還要做好防洪、防盜等工作,及時做好各項生產記錄及用藥記錄等。

━70二、魚種培育技術(九)池塘培育黃顙魚魚種綜合技術1.池塘的準備(1)池塘的選擇:培育黃顙魚魚種的池塘應選擇靠近水源或取水比較方便的地方,麵積一般為3~5畝,池深2~3米,能保持水深1.5~2.5米。池塘沒有滲水或漏水現象,有獨立的進排水渠道和進排水口,水口處設置過濾裝置。

(2)池塘的清整:魚種放養前20天將池水排幹,清除過多的淤泥,池底曝曬5~8天。每畝池塘施用生石灰100千克,化漿後全池潑灑,殺滅影響魚種生存、生長的各種有害生物,以保障黃顙魚魚種不受敵害、病害的侵襲。

(3)餌料的培養:魚苗放養前,池塘需培育一定量的天然餌料。

天然餌料的具體培養方法:在魚苗下塘前5~7天注水80厘米左右,向池中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150千克,糞肥加水化成糞漿後潑灑於水體,培養浮遊生物。

2.苗種放養6月中旬,選擇黃顙魚夏花進行放養,要求夏花魚種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無病無傷、體色光亮、肌膚潤澤、無寄生蟲、遊泳活潑、逆水性強,在容器中常活動於水體的中下層,受驚時反應敏捷。魚種在入塘前用3%的食鹽水消毒5分鍾,之後將其慢慢放入池中,放養密度為10000尾/畝。放養時應注意:必須待清塘藥物的藥效消失後方可放養魚種;必須待魚種運輸容器的水溫與池塘水溫一致後,才可將魚種緩慢倒入池中。魚種放養1個月後,每畝搭配放養鰱鱅魚夏花500尾左右,以利用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淨化水質。

3.投飼管理黃顙魚宜采用全價配合餌料投喂。餌料蛋白要求:魚種放養後的6月中下旬,投喂蛋白含量為38%~40%的餌料;7~9月,投━71淡淡水水健健康康養養殖殖新新技技術術喂蛋白含量為35%~37%的配合顆粒餌料;10月以後使用蛋白含量為33%~35%的配合顆粒餌料。餌料投喂方法:前期采用全池遍撒的方式,並逐漸將其馴化到投餌機前,中後期采用投餌機定點投喂。正常情況下日投餌3次,時間分別為上午8時、下午2時和傍晚6時。投餌量依據天氣、水溫、魚的吃食情況靈活掌握,一般上午8時、傍晚6時的投餌量各占全天的2/5,下午2時的投喂量少一些。9月中旬後投喂次數可減少,每天2次,10月每天投喂1~2次。

4.水質管理(1)水質管理:黃顙魚一般喜歡生活在水質清新、溶氧豐富的水體環境裏。前期剛放入夏花時,水質要有一定的肥度,中後期池水要相對偏瘦些,並定期注排水,以保持水質清爽。定期用生石灰調節水質,每半月向池塘水體施放利水素等水質改良劑或生物菌肥等調節水體肥度,保持清新的水質,使水體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高溫季節每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15~20厘米。

(2)溶氧管理:魚種培養過程中,放養密度大,投飼量大,水質容易惡化,所以必須配備增氧機,並合理使用增氧機,把上層高溶氧的水運送到下層去,增加下層水的含氧量。8月開始每天中午開機增氧1~2小時,9月以後每天黎明再開機2小時,使池塘水體溶氧充足,滿足黃顙魚種生長的需要。

5.防病管理魚種養殖過程中疾病發生率高,預防措施不及時會造成魚種大量死亡,因此要加強病害防治工作。在魚種培育階段黃顙魚最常見的病害為腸炎病和車輪蟲病,預防腸炎病可在餌料中添加大蒜素,按每千克餌料添加20克的劑量連喂4天即可;車輪蟲病可采用中草藥製劑車輪清,然後隔天再使用一次二氧化氯,效果比較理想。要加強消毒工作,每半月進行一次食場消毒,使用漂白粉1千━72二、魚種培育技術克,化水潑灑,或使用二氧化氯200克化水潑灑。若發現黃顙魚有發病征兆,必須請專業技術人員準確診斷,對症下藥,按療程用藥。

(十)泥鰍苗種的科學培育1.培育池塘的建造與設置泥鰍苗種培育池應選擇在水源充足、排水方便、能灌能排、水質清新、無任何汙染的地方建造。泥鰍苗種應分段培育,所以培育池應以多口池塘為一組,池塘麵積也應有大有小,以0.1~0.5畝為宜,池深1米左右,底部夯實,池塘四壁用水泥板護坡,池底鋪設富含腐殖質的泥土20厘米。池塘四周設置防逃設施,采用60厘米寬的聚乙烯網片,下端埋設10厘米左右,地上部分用木片或竹片撐起。進水口與排水口對角設置,進水口用PVC管道引入池塘的上方,高出水麵20厘米;排水口設在池內最低點處,通過管道通向池外。進水口采用100目篩絹網過濾,排水口采用20目篩絹網作為濾布過濾水體,避免泥鰍苗逃逸。

2.池塘放養前的處理泥鰍苗種放養前10天進行池塘清整,對池埂進行加固,整平池底後放水10厘米,按每畝100千克的用量施用生石灰,化漿後全池遍灑,對池塘底部、池壁進行消毒。清塘3天後,加水至30厘米。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按每畝200~300千克的用量施入,有機肥需加水攪拌成糞漿,並適量添加生石灰消毒,然後全池均勻潑灑,培肥水質。

3.泥鰍苗種的放養泥鰍的繁育時間一般在5月份,魚苗孵出後即在原池培育,初孵魚苗按每平方米1000尾左右的密度放養。培育到3厘米左右的魚苗時,及時拉網分篩,按規格分別放養到不同的池塘內。3厘米以上的烏仔,每平方米放養150尾以內;3厘米以下的魚苗,每平━73淡淡水水健健康康養養殖殖新新技技術術方米放養300尾左右。培育一段時間後,需要繼續把魚苗分篩分塘培育。在魚苗轉塘過程中,要注意水溫溫差不要超過2℃。經長途運輸的魚苗要經緩苗處理,把魚苗袋放入池塘水體中10分鍾後,使袋內外的水溫接近,然後打開袋口添加適量池塘水,使魚苗逐步適應後再投放。在魚苗放養前必須試水,證明塘水無毒後才可放苗。

4.魚苗培育前期的管理從泥鰍水花入塘到魚苗長成3厘米左右的烏仔,為泥鰍魚苗的前期培育。這一階段的管理重點是培肥水質、投喂豆漿、適當注換水,促進魚苗快速生長。浮遊動物是泥鰍苗種的重要餌料,通過培肥水質的方式,促進池塘內的浮遊動物大量繁殖,注意及時投喂輪蟲、絲蚯蚓等浮遊動物。施肥時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生物漁肥、無機肥等均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則,根據水質狀況科學施肥。當水體透明度大於20厘米時,應及時補施肥料。每次施肥時,有機肥每畝不超過100千克,生物漁肥每畝30千克左右,每3天左右施肥一次。豆漿潑灑的方式與草魚魚苗等常規魚種相似,用量要少一些,每天早晚各潑灑一次;10天後在潑灑豆漿的同時,適當添加配合餌料。通過管道進行水體交換,3天左右換水一次,每次換水5~10厘米,保持水質清新良好。

5.泥鰍烏仔分篩分塘泥鰍烏仔長至3厘米左右時,大小分化明顯,大規格的烏仔搶食能力強,生長速度快,壓製小規格魚苗的生長,最後使小規格魚苗因攝食營養不足而衰竭,使泥鰍苗種的整體培育成活率下降,所以要及時拉網分篩,進行分塘培育。拉網宜在晴天進行,選擇魚苗不浮頭、並且無風的上午,拉網的前一天要停食,如需要遠距離運輸須鍛煉一次,就近分塘則不需鍛煉。在分塘的前7天,先消毒處理待放養的池塘,當池水無毒且其他條件合適時進行拉網。烏仔經篩網分篩,3厘米以上規格的單放池塘,3厘米以下規格的單放━74二、魚種培育技術另外的池塘進行培育。進行拉網、分篩、運輸、放養時要小心操作,降低烏仔的受傷幾率。

6.魚苗培養後期的管理泥鰍烏仔分塘以後,池塘水位逐步加深至50厘米左右,水質培育與前期相似,水體透明度控製在25厘米左右,每3~5天注換水一次,每次10~15厘米。餌料以配合餌料為主,可以采用定點投喂技術,在池內設置餌料台,采用鋼筋框架,縫製魚花布網片製成餌料台,每個餌料台為1平方米,在池內餌料台的設置密度要大一些,每隔5~10米設置一個,使泥鰍苗種就近攝食。餌料台距池邊2米左右,采用長柄舀投喂,把餌料直接放於餌料台上,也可全池遍撒投喂,餌料均勻撒投於池塘內,供泥鰍苗種自主攝食。餌料為魚粉、豆餅、花生餅、菜子餅、麩皮、次粉、礦物鹽以及維生素等的混合物,原料充分粉碎,攪拌成團再投喂。每天上午、中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日投喂量為存塘泥鰍體重的4%~10%,具體投喂量根據當時的水質、天氣、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水溫15℃以上時,泥鰍的攝食量隨水溫的升高而增加,在25~28℃的最適水溫範圍內,泥鰍的攝食最為旺盛,水溫超過28℃食欲則逐漸減退。當水溫高於30℃或低於15℃時,泥鰍攝食量較小,應減少餌料的投喂,避免餌料的浪費。

7.日常管理措施在泥鰍苗種培育中,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及時調節好水質,通過經常注換水的方式,使水體環境不斷更新;還要通過經常施肥的方法,使水體保持黃綠色的合適水質;有條件時,在池內設置增氧裝置,保持水體溶氧豐富;適時施用微生物製劑,如光合細菌,通過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池內的有機質,保持水體生態呈良性循環。二是堅持每天早、中、晚三次巡塘,觀察泥鰍的攝食、活動情況,查看水體變化情況,對照早晚水色的變化,判斷水體肥度,確定施肥的種類、數量等。三是加強消毒工作,定期對食場、餌料━75淡淡水水健健康康養養殖殖新新技技術術台進行消毒,每天最後一次投喂完成、魚種攝食完畢後,把餌料台撈出池外進行清洗和消毒;經常撈除池內的死魚、雜物,保持池塘清潔;對投喂工具等池塘常用工具,每周用消毒水清洗一次,並且工具專塘專用;餌料原料要進行無毒處理後再用,定期在餌料中添加大蒜素、黃芪多糖等,製成藥餌進行飼喂,每次連喂4天,確保預防效果。

8.培育期間幾種常見病害的防治(1)氣泡病:水體中氣體過多,包括溶氧及其他氣體,泥鰍吞吸氣泡後浮於水麵不能下潛,腹部臌氣,在泥鰍苗種培育期易發生。

防治方法:①加水前進行曝氣,充分降解水中的有機物;②加強日常管理,合理投飼,防止水質惡化;③發病時,立即加入新鮮的水,並用食鹽溶液全池潑灑,食鹽用量為4~6千克/畝;④發病後適當提高水體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三代蟲病:三代蟲一般寄生在泥鰍體表和鰓,鏡檢可檢出三代蟲。寄生三代蟲使魚苗攝食量減少、浮於水麵、遊動困難,最後衰竭而亡,此病主要流行於5~6月,對泥鰍魚苗危害較大。防治方法:采用浸泡法,培育池較小時可全池浸泡;培育池較大則需將泥鰍集中於一角,采用高錳酸鉀溶液浸洗,濃度為20毫克/升,浸洗15~25分鍾。

(3)車輪蟲病:寄生於鰓部和體表。患病後魚苗攝食量減少,離群獨遊,浮於水麵,急促不安,魚體黏液增多。鏡檢可檢出車輪蟲,嚴重時蟲體密布。如不及時治療,輕則影響生長,重則會引起死亡,此病流行於5~8月份。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消毒後再放養泥鰍;②發病後每立方米水體用0.5克硫酸銅和0.2克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③每立方水體用晶體敵百蟲0.7克全池潑灑;④采用車輪清潑灑,按說明劑量使用,可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4)赤皮病:患病泥鰍體表局部或大部出血發炎,尤其是身體兩側及腹部最為明顯;鰭條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鰭間組織破壞。

防治方法:①盡量減少起捕泥鰍和長途運輸時的擦傷或碰傷,每次━76二、魚種培育技術起捕和運輸後使用藥物進行消毒,可用聚維酮碘(含有效碘1.0%)1~2毫克/升全池潑灑;②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全池潑灑。

(5)爛鰭病:背鰭附近表皮脫落,呈灰白色,嚴重時鰭條脫落,肌肉外露,停止攝食,導致死亡。防治方法:用0.2毫克/升的二溴海因全池潑灑,連續3~4天,每天上午9~10時潑灑藥物,以便藥物發揮最好的治療效果。

(6)其他敵害:主要有魚類、水生昆蟲、蛇、蛙等。防治方法:①養殖泥鰍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徹底消毒;②注排水口應設密網過濾,嚴防有害魚類、水生昆蟲、蛇、蛙等進入池塘危害鰍苗種或成鰍;③若發現池中有水蜈蚣等敵害,應用90%晶體敵百蟲按0.5毫克/升的濃度全池潑灑殺滅。

(十一)網箱培育大規格鱖魚苗種利用網箱培育大規格鱖魚苗種,具有生產機動靈活、投資少、設施簡單、易於操作等優勢,並且網箱體積小、易於人為控製,可以為鱖魚苗種創造優良的環境條件。采用網箱培育,可以使網箱內外水流交換暢通,在相對密集的範圍內,投入網箱的餌料魚密度較大,鱖魚苗種易於捕食,可以減少體能消耗,使鱖魚苗種生長更快;同時網箱的集約化培育可以降低餌料成本,減少生產投資,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網箱培育鱖魚苗種還易於捕撈,可以及時進行分養,根據生產需要培育不同規格的魚種,為鱖魚養殖創造良好的條件。

1.水域選擇利用網箱培育大規格鱖魚苗種,應選擇水質清爽、水麵寬闊、避風向陽、溶氧充足的水域,網箱設置區域水深不低於2米,水體有微流效果更好,能夠使網箱內外的水體比較順暢地交換,避免網箱魚類因缺氧而影響生長。如果在池塘中設置網箱進行培育,則池塘麵積不低於3畝,池塘水深1.5米以上,並具備完善的排注水━77淡淡水水健健康康養養殖殖新新技技術術設施和優良充足的水源,還要配備增氧設施。在放置網箱前1個月對池塘進行清整,排幹池水,挖出過多的淤泥,保留淤泥在10厘米以內,每畝池底用生石灰120千克,化漿後對池底、池坡全麵潑灑,進行消毒。7~10天後加注經消毒和過濾的新水至1.5米,不需施肥,10天後設置網箱。

2.網箱設置培育鱖魚苗種需要不定期投喂餌料魚,從養殖效果看,在池塘中一般設置敞口網箱較好。在大水域中,可以設置封閉式網箱,在安全方麵有保證的條件下,亦可采用敞口式網箱。網箱需在放魚前10天設置。培育鱖魚苗的網箱麵積不宜太大,規格為長3~5米、寬2~4米、高2米左右,使用網目為0.3~0.5厘米的無結節網片製作,邊角等處要縫合緊密,不可有縫隙,確保網箱不跑魚。采用竹竿扡插法設置,在網箱的四角及長邊的中點各下插一根長5米左右的竹竿,竹竿入泥80厘米左右,上端出水2米左右;網箱邊角用鋼繩分別拴係於竹竿上,為加固網箱,還需在竹竿上分別係一拉繩,拉向與網箱相反的方向。在大水域中,網箱上綱出水80厘米左右,如果網箱設在池塘,箱底距池底至少0.5米以上。網箱應設置於岸邊不遠處,距岸2米左右,同時岸邊設置寬敞的硬台麵,以存放餌料魚及人在其上拋撒餌料、藥物等,便於生產操作。網箱內需設置用於增氧的微管或散氣石,以便在養殖期間隨時增氧。

3.魚種放養用網箱培育的鱖魚苗種,放養時的規格宜在3厘米以上,最好為4~5厘米的魚苗,要求鱖魚苗規格整齊、遊動活潑、無病無傷、體質健壯,苗種最好在附近繁育或購買。如果選用遠距離運輸的苗種,則在運輸前停喂8小時以上。苗種運抵網箱處,應先進行水溫過渡,使運輸水溫逐漸接近網箱水溫。在魚種入箱前,需進行消毒處理,用10%的聚維酮碘溶解成0.5毫克/升的溶液,將魚種放入藥浴10~15分鍾,然後連魚帶藥一起放入網箱。放養密度:一━78二、魚種培育技術般每平方米網箱放養150尾左右,最高不超過200尾。網箱放養鱖魚苗種過多時,餌料魚的投喂應予以注意,一次不可投喂過多,以免網箱內魚類缺氧而造成損失。利用網箱培育鱖魚苗種,一般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培育到12厘米以上就要及時分箱,或作為大規格魚種放養到池塘、網箱、大水域中,以免魚種培育箱內存魚量過大,鱖魚苗種規格參差不齊而影響生長,降低效益。

4.餌料魚的投喂鱖魚以鮮活魚蝦為餌料,凡是沒有硬刺、體長為鱖魚體長60%以下的魚種或野雜魚均為鱖魚的適口餌料。網箱培育鱖魚種,可以配備網箱專養餌料魚,或使用池塘專養餌料魚,如果網箱設置區附近野雜魚豐富,亦可就近捕撈投喂。鱖魚種對餌料魚的要求較嚴格,必須符合以下四項要求:(1)餌料魚要鮮活:投放到網箱內能夠遊動,並能存活,沒經馴化的鱖魚不吃死的餌料魚。

(2)餌料魚要適口:一般餌料魚為鱖魚體長的1/3~1/2比較合適,餌料魚個體過大,鱖魚苗種吃不下;餌料魚個體過小時,鱖魚苗種需要頻繁捕食,在捕食過程中鱖魚耗費的體能多,得不償失。

(3)餌料魚要供應及時:鱖魚苗種如果較長時間攝食不到餌料魚,由於饑餓難耐就會相互殘殺攝食。

(4)餌料魚要無硬的棘刺:鱖魚苗種不攝食帶有硬刺的餌料魚,硬刺對鱖魚的口腔影響大,卡在鱖魚口腔處易造成死亡。

投喂量應根據鱖魚的規格大小、生長速度、網箱鱖魚存養量、鱖魚攝食情況及水溫條件等來確定,在水溫適宜的旺長階段,鱖魚日攝食餌料魚為其體重的20%左右,網箱內需保持鱖魚總量5~6倍的餌料魚數量,供鱖魚苗種捕食。所以第1次投喂時需投喂較多數量的餌料魚,以後每2~3天投喂一次,每次投喂存箱魚總重的50%~100%,以滿足鱖魚苗種的攝食需要。餌料魚的投喂務必做到及時、充足、適口,使網箱內始終保持一定密度的適口餌料魚,供鱖魚苗種隨時能夠攝食。生產上一般使用花白鰱烏仔、夏花以━79淡淡水水健健康康養養殖殖新新技技術術及捕獲的野雜魚作為餌料魚,每次投放鱖魚苗種體重的1~2倍,3天左右投喂一次。一些規格較大的餌料魚不能被鱖魚苗種所攝食,要及時清出箱外。

5.網箱管理每天堅持巡箱,經常檢查、觀察鱖魚的攝食情況,及時維護和加固網箱,防止網箱破損造成逃魚。每10天左右對鱖魚苗種進行一次檢測,測量魚的體長和體重,製定下一階段的餌料魚投喂量及管理措施。根據情況適時刷洗網箱,一般每5~7天刷洗一次,防止網目堵塞,保持網箱內外水流的暢通。適時增氧,采用增氧設施每天淩晨增氧4~5小時,池內有葉輪式增氧機的每天中午增氧2~3小時,保證網箱水體溶氧充足。遇到惡劣天氣時,要及時加固網箱,防風、防洪、防大水,及時把網箱轉移到安全水域;還要做好防偷盜、防逃魚、防鼠害等工作,安排人員晝夜值班,加強對網箱的巡查,發現異常及時處理,遇到網箱有破洞及時修補。及時做好生產記錄,認真記錄各項生產管理措施,以便總結培育經驗,同時也為後續生產做好基礎性的工作。

6.病害防治利用網箱培育鱖魚苗種,較少發生病害,但仍需把預防工作做好,堅持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於治、綜合預防的原則,以調節水質為重點,全麵做好預防工作。在大水域設置網箱,應注重箱體內外水體的交換,把網箱設置在水體流動、溶氧充足、水質良好的水域環境中;在池塘內設置網箱時,應注意經常加注新水,及時增氧,並使用生石灰改良水質。鱖魚苗種培育階段,寄生蟲的危害較大,可以適時使用福爾馬林浸洗或用硫酸銅及高錳酸鉀合劑(5∶2)浸泡殺滅。防病中的重要一條是對餌料魚的消毒,這往往被生產者所忽視,餌料魚尤其野雜魚體表會帶有各種病菌害蟲,如果不消毒就投喂,會給鱖魚苗種造成病害,因此要進行嚴格的消毒後再投喂。對網箱消毒可以使用二氧化氯等消毒劑,用水溶解後對網箱━80二、魚種培育技術內外全麵潑灑,注意不要潑到魚體上,還要注意網箱內的藥液濃度,既要達到消毒的目的,又不對鱖魚苗種產生危害。

(十二)水泥池培育鱖魚夏花1.池塘的建造與處理選擇水域豐富、水質優良、溶氧充足、無汙染的地方建池,水泥池一般建成6米長、4米寬、1米高,邊角圓潤,呈弧形,在池底有排水去汙管道,池壁中上部有控製水位的連通管,備齊注水、充氣、調溫、換水等設施。水泥池建成後注水浸泡,一個星期後換水再浸泡,使用前需浸泡2個月,並多次換水,以去除水泥池的堿性。在使用前,水泥池使用高錳酸鉀溶液刷洗消毒。

2.魚苗的放養浸泡好的池子放幹池水,徹底刷洗消毒,用清水衝洗幹淨,注入經過濾的清新水體,池水深0.6米左右,放養已經開口攝食3~5天、體長1厘米以上的鱖魚幼苗,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000~1500尾。

3.餌料魚的投喂鱖魚幼苗以鮮活的魚苗為餌料魚,由於鱖魚貪食,投餌必須定時、定量,每天的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每次的投喂數量為鱖魚數量的3倍,具體根據水質、水溫、鱖魚的攝食情況適當增減,一般以半小時內基本吃完餌料魚,且大部分鱖魚已飽食為準。隨著鱖魚個體的長大,餌料魚也應同步培育。可利用魚苗池培育家魚烏仔、夏花作為鱖魚夏花階段的餌料魚。鱖魚幼苗對餌料魚的要求:一要新鮮,二要適口,三要供應及時。

4.水體溶氧的調節要求培育水體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可采用空氣壓縮機充氣或配備增氧機,並給予一定的微流水,以保持水質清爽,溶氧充足。

━81淡淡水水健健康康養養殖殖新新技技術術5.清汙淨水培育池內每天都會產生殘餌及魚類排泄物等有機廢物,必須及時清除殘餌汙垢,以免在池內分解汙染水質。采用虹吸管排汙,每3天進行一次,當魚苗規格達到1.5厘米以上時,每1~2天就要吸汙一次,確保水質清新。

6.防病措施鱖魚夏花培育期間,寄生蟲病害對魚苗危害較大,進行培育時應密切觀察,及時做好病害防治工作。通常在魚苗入池一周後,易出現車輪蟲、斜管蟲等寄生蟲病害,可采用對鱖魚無害而又有效殺蟲的藥物,如福爾馬林等進行防治,每周用藥一次,防止寄生蟲病害複發。用藥時要停止換水、保持供氣,藥量要準確,潑灑要均勻,一般應在鱖魚空腹時用藥,選擇晴天上午用藥防治。用藥時要在池邊密切關注,發現鱖魚不適要及時換水解救。

7.分池養殖鱖魚夏花培育後期,個體差異越來越大,魚苗之間會因餌料缺乏而相互殘食,應及時按規格分池稀養,避免鱖魚苗種出現殘食現象,以提高培育成活率。一般養殖半個月後就可進行分池,每10天左右分篩一次,按不同規格把鱖魚苗放到相應的池塘內培育。

鱖魚苗種不宜養殖過長時間而不分池,以免造成以大吃小,降低鱖魚苗種的成活率。

一般經過20餘天的培育,鱖魚可長至3厘米大小的夏花魚種,此時可以轉入網箱、池塘繼續培育,也可經過分篩後,繼續在水泥池中培育。當鱖魚苗種達到7厘米以上時,可以作為魚種養成商品魚了。

(十三)提高烏鱧魚苗成活率的關鍵技術魚苗培育是烏鱧養殖中的重要環節,烏鱧魚苗嬌嫩幼弱、抗逆━82二、魚種培育技術能力較差,對管理操作有著較嚴格的要求,生產上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魚苗損失。因此,在管理時必須十分注意,謹慎操作,以提高烏鱧魚苗的培育成活率。

1.強化幼苗孵化期間的管理孵化情況的好壞與魚苗的成活率直接相關,加強孵化期間的管理,能有效提高魚苗的育成率。具體要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及時剔除未受精的死卵,撈出已死亡的幼苗,去除水麵上的浮油膜以及孵化後的卵膜等,防止這些有機物分解造成水質汙染而影響魚苗的發育。二是保持孵化用水水質清新,溶氧充足,水色嫩綠。

所用水源要先經過沉澱、消毒、曝氣,再培養至嫩綠色,使水體活、嫩、爽。三是防止水溫突變,換水時水溫溫差要在2℃以內,不宜大換水,露天孵化時要在孵化器的上方加蓋遮陰棚,避免因太陽暴曬或雷雨襲擊而引起水溫驟變。四是在撈死卵、除油膜時,動作要輕、快,采用碗、盆等光滑器皿,不要采用網具等撈魚卵、幼苗,以免網具弄破卵粒、黏附幼苗,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2.加強初孵魚苗的培育仔魚出膜後,發育尚未完全,不能自主活動,此時以消耗卵黃為主。仔魚出膜5天後,發育基本完全,卵黃消失,此時活動靈活並開始攝食。初孵魚苗幼小,又有集群習性,易受水流、風浪等的衝擊,黏附到水草、池邊、網片、樹枝等物體上。因此,魚苗孵出後,不能立即轉換水體,一般都留在原孵化設施中進行培育、馴養,並及時撈出水體中的懸浮物、漂浮物,經常拍打、攪動換水用的篩絹網,操作時要輕、快,防止魚苗粘貼到網片上。馴養到魚苗身體呈黃棕色、能夠自由活動、正常覓食時,再過篩分苗,將魚苗轉入魚種池進行培育。

3.及時驅散集群棲息的魚苗魚苗孵出的第一周有著極強的聚集棲息現象,尤其水體中有漂浮物,如水草、樹葉、長滿水黴的未受精卵塊等物體時。魚苗最━83淡淡水水健健康康養養殖殖新新技技術術喜歡圍繞漂浮、懸浮物集群,容易造成局部水域缺氧,使魚苗窒息,所以要及時驅散集群的魚苗,撈出水體中的物體。另外,水體中的孵化殘餘物、排泄物也較多,容易敗壞水質,也要及時清除。驅散魚苗、撈出廢物時要采用麵盆等光滑工具,動作要輕、快,以免黏附和損傷魚苗。

4.適時投喂適口餌料魚苗孵出的第5天即可攝食,這時要及時投喂餌料。最適合烏鱧魚苗的開口餌料為個體較小的浮遊動物,如輪蟲、枝角類及橈足類的幼體。隨魚苗的長大,可以攝食個體較大的餌料生物,如枝角類、橈足類的成體等浮遊動物,以及切碎的蚯蚓、魚蝦等,當餌料不足時,可以補充魚糜等。餌料的投喂量要根據水溫、水質、天氣、魚苗的實際攝食情況作調整,既要使魚苗吃飽,又要防止餌料過多。具體投喂方法:從開食到第4日,每萬尾魚苗每天投喂0.2~0.3千克餌料,每隔4小時投喂一次,餌料為經60目篩絹網過濾的鮮活浮遊動物;第5~8日,每天每萬尾魚苗投喂0.6~0.8千克餌料,每隔6小時投喂一次,餌料為鮮活的浮遊動物;第9日以後可以投喂死的浮遊動物,日投喂3次,投喂量為每萬尾魚苗每天1.2~1.5千克;魚苗攝食兩周以後,可以投喂切碎的蚯蚓、魚糜等。如果采用配合餌料,要在魚苗2厘米以內就開始馴化,馴化過晚效果不好。投喂方式:在水麵下20厘米處設置食台,投喂時將餌料放置於食台上,引誘魚苗來食。

5.采用科學的防病措施烏鱧魚苗階段,由於體表沒有鱗片保護,魚體很容易感染水黴及原生動物病害,做好防病工作特別重要。魚苗出膜後,及時撈出卵膜、油膜、死卵等汙物,並用15毫克/升的福爾馬林進行消毒預防。所用水域先用20毫克/升的生石灰消毒淨化,一周後培育至嫩綠色時再使用。培育水體,每半個月施用一次微生物製劑,改良水質,控製水體微生態。使用的各種工具都要及時消毒。

━84二、魚種培育技術6.適時分養,提高魚苗育成率魚苗經過一周的培育,體色轉為棕黃色,活動能力更強,體長可達1.2~1.5厘米,這時可進行第一次分養。分養時要帶水過篩,分規格放苗,不能大小混養。夏花階段,即魚苗2~4厘米時,最好有2~3次的過篩分養。過篩分養一般7~10天進行一次,以免魚苗大小分化,相互殘食而影響魚苗的成活率。當魚苗達4厘米以上時,魚苗培育階段結束,轉入魚種培育池進行魚種培育。

(十四)烏鱧夏花網箱培育烏鱧夏花階段的培育是烏鱧苗種階段培育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是烏鱧苗種食性轉換、生長速度顯著加快的階段,也是苗種病害頻發、對水質狀況要求較為嚴格的重要階段。抓好這一階段的管理措施,對提高烏鱧苗種的成活率、培育出健康優質的烏鱧苗種具有重要意義。烏鱧夏花魚種采用網箱培育,一般經過1個月左右,烏鱧苗種體重可以從1.0~1.5克增長到15~20克。

1.池塘的選擇與處理網箱設置在麵積5畝左右、水深2米的池塘中,池塘有完善的注水渠道,以機井水或湖水等為水源。在放養魚種前15天,使用漂白粉30千克/畝消毒,使漂白粉濃度達到30毫克/千克,徹底殺滅池中的病原菌、寄生蟲以及敵害生物等。

2.網箱結構與設置網箱分兩種:前期使用20目聚乙烯無結節網片製作,箱體規格5米×6米×1.5米,網箱均為單層網衣,下邊及四角處均用直徑6毫米的網綱加固,並在邊角處分別引出鋼線,用於綁支架。網箱為敞口式,采用固定設置法,在魚種放養前7天分別設置於池塘背風向陽處,距池邊2.5米處用竹竿扡插固定。箱內架設飼料台,飼料台圓形,直徑1米,用直徑為8毫米的鋼筋焊接,內縫密眼魚花━85淡淡水水健健康康養養殖殖新新技技術術布網片,邊緣用鋼繩捆綁,懸吊於網箱內水麵下30厘米處。後期使用用網目為0.5~1厘米網片製作的網箱,網箱規格10米×6米×2米,設置方法同前。

3.魚苗來源與放養網箱設置好7天後放養魚苗,采用人工繁育的優質烏鱧烏仔,烏仔規格為2.5~3.5厘米,每千克1500~2000尾。放養要求:同一網箱的烏仔規格一致,體質健壯,遊動能力強,搶食性好,無病無傷無畸形。放種前先用利福平藥液浸泡消毒15分鍾,平均每平方米1000尾左右。

網箱培育半個月左右,魚苗轉入後期培育網箱。放養密度:每平方米放養魚種500尾左右,每千克250尾左右。

4.餌料投喂烏仔入箱時先投喂魚蟲2天,待魚苗攝食穩定後,開始逐步添加魚糜,進行餌料馴化轉換。魚糜采用海產冰鮮雜魚製作,按每次投喂量,將冰凍魚解凍,衝洗雜質,洗淨後用絞肉機加工魚糜。魚糜加工好以後,與適量的魚蟲充分混合,用長柄舀盛裝,放到網箱內的餌料台上,誘魚取食。待多數魚來食後可連續供應,到大部分魚吃飽離開後,繼續少量投喂餌料,供弱魚攝食,隨後可停止投料,日投喂4~5次。經過一周的馴化,使魚苗從攝食魚蟲轉化到攝食魚糜,更方便地為魚苗提供餌料,每次投喂完畢,過半個小時檢查食台殘餌存留情況。若殘餌過多,則下次少喂一些;若殘餌過少,魚苗仍在食台周圍遊動,則說明餌料量不足,下次宜多喂一些。每天最後一次要清除殘餌及餘渣,取出食台洗淨晾幹,次日早晨再放入網箱用於投餌。日投餌量為存箱魚總重的15%~20%。

第二階段餌料由魚糜向淡水小雜魚、冰鮮海雜魚魚塊過渡,淡水小雜魚為冷鮮品,規格為2~3厘米,適口性好,烏鱧魚種愛吃。

投喂方式亦有所改變,由定點食台投喂逐步過渡到拋撒投喂,馴化烏鱧的搶食能力。魚塊為用刀切成的規格小於2厘米的小塊,日━86二、魚種培育技術投喂4次,每次投喂以大部分魚吃飽不再上浮搶食為準,日投喂量為魚體總重的16%~20%。雜魚經解凍、浸泡、衝洗等工序,確保原料魚的質量,並根據需要添加藥物製成藥餌飼喂,每個療程連喂5天。

5.網箱的日常管理魚種入箱後,每隔3天抄箱一次,把箱底的殘餌、沉渣、死亡魚體等廢物清除掉,檢查網箱的安全性,及時縫補破洞,修繕網箱。

抄箱一般在晴天上午9:00後進行,抄箱前不投喂餌料,抄箱最好在1小時內完成。將魚苗趕至網箱一端後,支成三角形框架對魚種進行消毒,連同網箱一起消毒,便於防病。抄箱過程中,及時篩出大規格魚種,分別放入其他網箱分開飼養。另外,要每天巡視網箱,及時撈出箱中的雜物及死魚;還要經常檢查網箱及支柱的安全性,以防大風天氣網衣被刮,造成逃魚。

6.魚病防治魚苗進箱時用利福平浸洗消毒。在魚蟲、魚糜混投階段,每次將適量的利福平、保肝護膽藥、維生素C、維生素E等藥物添加到飼料中,製成藥餌飼喂,連喂3天。魚苗入箱1周後,用二氧化氯200克化水,沿網箱潑灑,每隔5分鍾潑一次,使箱內及周邊維持較高的藥性,經過半小時停止用藥,藥物連續用2天。在抄箱期間用藥物對魚種及網箱消毒,可取得較好的防病效果。另外,為控製好水質,每隔5天向池內注水一次,每次注水30厘米,確保池塘水質的穩定。

7.烏鱧魚苗網箱培育應注意的問題(1)網箱培育烏鱧夏花魚種的關鍵是一次性放足。烏仔的規格要盡可能一致,切忌大小混養,以及不同批次的魚苗放入同一網箱養殖。

(2)在養殖過程中,要及時分篩分養大規格魚種。在網箱內大規格魚種搶食能力強、生長快,往往使弱小苗不敢上食台吃食,後果是弱小苗越來越瘦小,最後被強者所食或瘦弱而死。

━87淡淡水水健健康康養養殖殖新新技技術術(3)網箱養殖要保持合理的密度。密度過小,魚數量少,形成搶食習慣慢,魚苗攝食強度低,往往造成餌料浪費;密度過大,會使魚苗過於擁擠,兩極分化嚴重,魚苗成活率低,並且魚苗密度過大,殘餌多,耗氧量大,易造成缺氧,影響魚苗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