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主編

◎江

嵐—

—海

外華

海外人作

華人家作家散散文文精

精選選江西高校出版社JIANGXI%UNIVERSITIES%AND%COLLEGES%PRESS———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鄉圖書在版編目()數據故是中國CIP故鄉是中國: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江嵐主編.%%—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8.10%%ISBN%978-7-5493-7901-9%%Ⅰ.①故…Ⅱ.①江…Ⅲ.①散文集—世界—現代Ⅳ.①I16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239795號故鄉是中國———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江嵐主編出版發行江西高校出版社責任編輯鄧玉瓊李建華黃楚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號總編室電話(0791)88504319銷售電話(0791)88517295網址www.juacp.com%印刷江西千葉彩印有限公司經銷全國新華書店開本700%mm×1000%mm%%1\/16印張23字數282千字版次2018年10月第1版印次2018年10月第1次印刷書號ISBN%978-7-5493-7901-9定價48.00元贛版權登字-07-2018-1282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圖書若有印裝問題,請隨時向本社印製部(0791-88513257)退換序

散文,從先秦、唐宋到五四新文學革命時期,都曾經擔負著“載道”重任,是中國文學傳統的重要文體。新時期以來,隨著小說、報告文學、影視文學的迅速崛起,散文在自我弱化中逐步退居國內文壇的邊緣。但在海外華文的範疇,由於海外作者們創作時間有限,與時下文學風潮接觸較少,創作狀態較少受到外界客觀因素的影響和製約,散文作者的群體、創作的數量都遠高於其他文體。《故鄉是中國———海外華人散文精選》經過一年間數次篩選,將44位華文作者的50篇散文佳作結集成書,作者們的旅居地遍及北美、歐洲和亞洲的11個國家,旨在借一個側麵,集成性地展示海外散文創作的真實現狀。

“故鄉是中國”的選題,誠然隻是便於結集的一個切入點。然而故園家國從來都是中國文學的傳統母題,於飄洋過海移居異國的人們而言,更是牽連不斷的血濃於水。相關內容的作品不僅在數量上要遠遠高於其他主題,甚至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是海外華人文學的一個必然標簽。書中收錄了趙淑俠、趙淑敏的佳作,這一對文學姐妹是海外文壇的宿將,從她們溫潤飽滿的筆觸間不難Ⅰ

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見到清晰的時代烙印,前輩海外文學才女的特有文風,以及早期留學生文學“鄉愁”抒寫的獨到之處。在她們姐妹而外,入選篇目的大部分作者都當歸於“新移民作家”的隊列之中。

他們大多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趁著改革開放的潮頭選擇到海外發展並定居,是為“新移民”。和前輩海外作家們類似,他們的基礎教育普遍在中國完成,專業背景各不相同,出國之前人生觀已基本成型。在海外經曆了思想觀念與人生態度等方麵的變化,而生命之原初基因始終紮根在漢文化的土壤裏。和前輩們不盡相同的地方在於,“新移民作家”們大多非文學科班出身。他們被自我經驗驅動,自發的、半路出家的業餘創作多是有感而發,有感才發。既沒有功利心,便運筆自由,不受時下的文學風潮左右,同時也不大重視投稿。因此他們的作品便少見於國內主流紙媒,不容易為當代文學界,尤其是評論家們所關注。但堅持不懈在異國用母語寫作的他們,是構築海外華人文壇的基礎力量。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在全球格局中地位的不斷提升,“新移民”作者們筆下遊覽、重返、懷念祖國故鄉的文字已不限於“往來長恨阻歸期”的無奈與悵惘,也不僅僅是“天涯方歎異鄉身”的文化孤寂與焦慮,而呈現出更多對中國當代發展現狀的觀察、期待和祝願,對世界文化多元共生的生命體驗和反思,對自身新文化身份的認同和觀念的轉變,以及繼承、發揚中華優秀曆史文化的使命感和高度自覺。

散文的創作,不僅需要包括“感興”在內的形象思維能力,更需要反複審視、不斷體味客觀世界的邏輯思維能力。加上文體自身對文字符號係統的依賴,散文的藝術功能便被定位在“敘事”“說理”加“抒情”之上,它的審美取向順勢成為憑借語言敘事和說Ⅱ

理所可能達到的,遣詞造句的形象性、生動性以及條理清晰、敘說簡練、表達流暢。當行文滿足議論表述的準確性、記事的真實性和抒情的豐富性三者歸一的要求,做到要言不煩而言之有物,散文的“美”便成立了———或者說,非如此不足以成立。這也是此書編選過程中在數百篇來稿間決定最終取舍的標準。

無論是以“唐宋八大家”的文學理論來衡量,還是用雅典時期傑出的散文家希羅多德與修昔底德的作品來參照,來源於現實生活中的原始素材往往是模糊的半成品,必須經由創作者的主體審美過濾與藝術加工,才會呈現出文學性的光芒。整體上來看,海外華文作者的散文水平參差不齊,自生自發的群體創作狀態存在一些先天的局限性。比如完整紀實之餘議論不夠充分,真情感發之餘缺乏昂揚的個性,明顯存在主旨趨同、表現手法陳襲的傾向,文字上的瑕疵也時有所見。

入選本書的篇目雖未見得能充分呈現海外華人散文的較高水平,但它們的作者的確是眼下活躍在海外華文文壇上的佼佼者,都有多年的創作積累,其中不少作者先後多次在全球華人散文大賽中獲獎。攜帶著漢語言文化傳統深刻的烙印,他們立足於跨文化的交叉點上看待祖國與世界、自己與眾生,內容不脫離現實生活,也沒有陷入“原生態”的陷阱;行文間情感自然飽滿,又不誇大不炫張,也不缺乏從個體的生命經驗出發的思考與體悟。換言之,他們並未受到今天充斥於報刊媒體的碎片化、低俗化的快餐性文字的影響,隻用自然之手寫自由之心,從而堅守住了散文的文體審美底線。

傅抱石先生曾言:“欲得文藝之高境,當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將生活的現象、經驗或狀態置於更宏闊的社會生活中Ⅲ

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去拷問,更豐滿的文化語境中去提煉,然後以一種更從容、更冷靜、更客觀的姿態,突破狹隘的“私人敘事”框架,超越個體經驗的局限和文化差異的表象,到更深廣的場域中展現情感的體積、精神的重量,值得每一位具有進取心與基本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去探求、去挖掘,也是“新移民”散文創作真正具有張力,真正能標注出自身獨特價值的發展空間。

感謝江西高校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感謝此書諸位編委的辛勞。

是為序。

江嵐2018年11月8日於邕城碧園Ⅳ

故鄉

是中目國

G錄U

X序\/\/江嵐\/\/ⅠI

AN迷斷太倉漢堡客\/\/譚綠屏\/\/%1G

S%%故園之戀三部曲\/\/夏青青\/\/%6H

IZ兵馬俑奇緣子初H%%\/\/\/\/%23O

N%%關東情深\/\/繆玉\/\/%31G

GU%%故鄉幽蘭\/\/丘彥明\/\/%37O

%%邯鄲印象\/\/林楠\/\/%46%%哈爾濱記憶\/\/陸蔚青\/\/%53%%再上鏡泊湖\/\/陸蔚青\/\/%62%%眺望深圳\/\/陸蔚青\/\/%67%%祖國,當我再次走近你\/\/文章\/\/%73%%小滬人家及其歲月\/\/宇秀\/\/%81%%我心底的那片盛夏驕陽\/\/百草園\/\/%84%%我的祖先吃什麼\/\/蔡維忠\/\/%90%%台山洋樓走筆\/\/陳燦富\/\/%96%%再回長安\/\/陳瑞琳\/\/%104%%家鄉,每年不一樣\/\/春陽\/\/%111%%大理憶舊\/\/董晶\/\/%119%%城裏的月光照不到鄉村的田野\/\/二湘\/\/%125%%風流溫州\/\/顧月華\/\/%130%%一條路\/\/海雲\/\/%137%%再唱一段,同一首歌\/\/江嵐\/\/%144%%香草齋前誦楊花\/\/江嵐\/\/%151001%%回家的高鐵,再見的南京\/\/淩嵐\/\/%157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在上海\/\/淩珊\/\/%162%%成都掠影\/\/劉新憲\/\/%178%%露從今夜白\/\/南希\/\/%187%%路\/\/虔謙\/\/%198%%過年的況味\/\/秋塵\/\/%204%%訪八閩大地上的華夏第一人\/\/秋塵\/\/%210%%西安,那些秋雨淅瀝的日子\/\/闕維杭\/\/%217%%記憶裏的一座城\/\/舒怡然\/\/%229%%記憶中的三坊七巷\/\/施雨\/\/%234%%感受故鄉\/\/宋曉亮\/\/%241%%走一趟雲的故鄉\/\/吳玲瑤\/\/%247%%福建:曆史文化的榕樹\/\/夏維東\/\/%253%%橘子洲頭懷屈原\/\/夏維東\/\/%265%%源遠流長\/\/張棠\/\/%271%%溫州情懷\/\/張棠\/\/%275%%印象楊家界\/\/張宗子\/\/%280%%《鬆花江的浪》:以文學挑起曆史的擔子\/\/趙淑敏\/\/%284%%鬆花江畔有我家\/\/趙淑俠\/\/%294%%穿行上海街頭\/\/張奧列\/\/%302%%山泉湖河城\/\/莊雨\/\/%308%%到永城去\/\/方麗娜\/\/%318%%鼓嶺—古嶺\/\/林祁\/\/%325%%那個曾有鍾樓的地方\/\/彌生\/\/%331%%重返什刹海\/\/解英\/\/%339%%揮春,遊子紅色的夢\/\/朱頌瑜\/\/%347%%一條河流兩條船\/\/張琴\/\/%351002%%棠棣花遲\/\/鄒璐\/\/%356譚綠屏德國知名華人藝術家,新移民文學早期知名作家。

世界微型小說研究會歐洲理事,德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繪畫和文學作品曾多次獲獎。

迷斷太倉漢堡客太倉,對於早年出生和成長在南京的我,隻聞其名而並不見其實。總以為太倉徒有華貴地名,其實不過鄉野村鎮而已。直到近年,遠在千山萬水之外的我,在德國出人意表地常讀到有關太倉的種種報道,才知道越來越多德國公司去到太倉“插隊落戶”,太倉幾乎變成了德國企業的“東方根據地”!啊,奇異的太倉,謎一般的太倉!2011年12月4日,我和歐美作家一行八人入“倉”了,我得以有幸一解久存心中的“倉謎”。

太倉城內,沒有富裕之地通常具有的人聲喧嘩,沒有嘈雜的競拍叫賣,沒有遊手好閑者流竄街頭。一切顯得那麼安靜有序、不驕不躁,堪比德國許多美麗靜謐的小城。難怪太倉會被眾多德國企業相中,投資建立起德國人理想中的“第二故鄉”。

太倉港口尚在擴建中,近看很像我在德國的家附近的漢堡港。似乎哪天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來到漢堡,我就可以在家門口上船直接到達太倉,隨時隨地領略縱橫古今的中國傳統文化了!

觀訪太倉的鄭和紀念館使我們豁然開朗。十五世紀初,正值明朝永樂盛世,中國國勢日趨強盛,遠遠超越當時的很多國家。鄭和(1371—1433)揚1

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帆起航的太倉港,即為其時最大的國際港口之一。儀表堂堂、才智過人的鄭和統率海船200餘艘、船員2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印度洋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間(1405—1433),明代海洋文明的發展達到中國曆史的最高峰。可歎的是,緊接的閉關鎖國鑄成了中華民族的千古遺憾。

俱往矣,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走過動蕩戰亂、改革求新,中國走到鄭和下西洋之後的幾個世紀,富強起來的中華民族正在重新發揚儒家思想、借鑒古訓,力求建立“同享太平之福”的天下格局。

世界當代著名物理學家、“東方居裏夫人”吳健雄(1912—1997)的墓園,合葬著同為華裔美國物理學家的她的丈夫袁家騮(1912—2003),墓園傍依於瀏河鎮她父親創辦的明德高級中學紫薇閣,此處青鬆翠柏、花木環抱。吳健雄誕生於瀏河,小名紫薇,她父親親手栽種的紫薇樹百年高齡、蔥蘢披戴。墓園外圍圓形石砌水池中一雙巨大的石球,球頂高低不等,漫湧著淘淘流水,兩球呈互反的方向被水流力推翻滾。石球代表她β衰變實驗中兩個左右對稱的鈷核子,水流代表β衰變過程中其實並不對稱的電子分布,紀念著、揭示著這位出類拔萃的物理學家“宇稱不守恒定律”的實驗原理。在我眼中,石球和水流天高地遠,象征著生命的自強不息、永無止境。

被譽為“東南十八鄉、沙溪第一鄉”的沙溪古鎮享有1300多年曆史。在各市各地橫掃性的大拆遷中,沙溪古鎮依然保留下完好的明清傳統建築群。經過改善民生,以及力保原汁原味良策下的舊房改造、修複開發,呈現在我們麵前的三裏古街古樸滄桑、修舊如舊。石坊、牌樓、門市、民居,處處是我們童幼時期五六十年代記憶的再現。

穿越古風偉岸的三門四柱石牌坊,拓寬的古街陳列著一批真人般大小的市井人物銅塑像,他們補著鍋、修著鞋、磨著刀、拉著黃包車、挑擔賣餛飩、給小男孩打油。我聯想到漢堡久負盛名的城市代表雕像———一尊肩擔水桶的挑水夫,挑水是十九世紀中葉消亡的職業,挑水夫也絕對是位市井2

小民。漢堡、太倉兩地心有靈犀般地共同記錄了已經逝去或正在凋零的曆史陳跡,共同寓意著人類社會的平等尊嚴,不論職位高低。

街旁掛牌的補鍋手藝人恰巧正在埋頭補鍋。這個畫麵令我怦然心動———小時候他常來我家院落,媽媽將燒壞了的鍋請他打補丁或者換鍋底。

一個盛夏的中午他又來了,媽媽交給他一口燒壞了的大號鋼精鍋請他換底。看著他汗流浹背的辛苦模樣,我回家三口兩口吃完飯,就拿了把大葵扇、揣了個小板凳坐在他旁邊,一邊為他搖扇,一邊瞧他補鍋。他側臉看了我一眼,那眼中的溫和至今還在眼前。

明末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張溥(1602—1641)故居被修複為“張溥博物館”,並對外開放。空曠幽深的明代“尚書府第”建築保留完善,高宅大院內似乎可聽聞當年張溥廣交天下學士延及朝廷官宦結“複社”(初始於1624)、評時政,大義凜然、憂國憂民的鼎沸人聲。我高中時在課本上讀過張溥執筆的《五人墓碑記》(1626),壓軸於明代精選的散文教材《古文觀止》(1695)。

那篇文章字字珠璣、鏗鏘有力,像當年洪鍾大呂般震撼人寰。素以為是“老學究”的力作,不承想作者時年僅二十出頭。從來沒注意過張溥是哪裏人,進入太倉才知道,張溥原來是太倉人。

驚異中見到沙溪古鎮老街有家叫“梅村客棧”的兼住宿餐館。“梅村”之名旨在糾正300多年來的偏見,重看明末清初傑出的太倉詩人吳梅村(1609—1672)。他是張溥的門生,“複社”骨幹,婁東詩派的開創者。遺詩千餘,獨有千秋。殊顯氣勢恢宏、表彰忠良、抵製暴虐,成就獨巡清代以史實入詩的宏幅巨篇。然而,此處令我驚愕且無處可逃,仍因另外一根敏感神經被牽引。

我外婆家在無錫市鄉下,也叫“梅村”。進入“梅村客棧”竟然好像夢遊外婆家,外婆家的擺設這裏幾乎一應俱全,隻差外婆坐在太師椅上念佛。外婆家早已煙消雲散,我默默悼念,追憶那無處可尋的斷腸鄉情。

3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沉迷於漫步,我發現不少人家閉門之鎖竟然統統係老舊的木門穿上老舊的鐵環,套上老舊的鎖。能不懷疑這把老鎖還是否管用?看起來我徒手都能擰下來的小小扣鎖上還刻著“吉神”二字。沙溪古鎮真的是吉神管太平,太平勝過了我在漢堡的家的門戶。我在漢堡的家不久前還有小偷光顧尋外快,而沙溪古鎮的自行車、摩托車都可以不上鎖。

不曾見任何虛張聲勢的標語口號,也沒有漢堡煩人的惡作劇般的滿牆滿窗塗鴉亂畫,無愧於“中國曆史文化名鎮”的稱號。沉靜、理智,小橋流水、枕河人家神話般古樸幽眇。那日正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詩情畫意、影影綽綽,雖演不成曲水流觴,然七浦河邊江南民間現代詩歌館請我們留言,我也興筆寫下“沙沉詩出歌滿溪”。

遠眺窗外美景,築起一幕遐想:來生我的畫室坐落在太倉古街的河畔,推開畫桌旁雕花的古雅木窗,現實中墨趣綺麗的石橋亭台婉約迎麵。源起太倉的“江南絲竹”二胡、琵琶悠揚回響,霧色中有人垂釣,雨水中有人撐船,草坪上有人習武,陽光下孩子上學,而這“中國長壽之鄉”的老人們正在摩拳擦掌、對弈上陣,鋪紙磨墨、揮毫書畫。

我們品飲了太倉人自釀的壇裝酒弇山紅,此極品黃酒取自太倉的別稱弇山。太倉有江、河、湖、海交彙中的源頭活水,特產“太倉三寶”———鰣魚、刀魚、河豚,美味誘人的紅燒排骨、手工小點心,堪比德國的烤豬肘、杏仁糖,還可作禮品捎帶。太倉的美食融合了東西南北的精華,貼心難忘。

出神入化的太倉“天工藝術館”,其命名來自明朝一部綜合技術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1637)。無數優秀建築因“天工藝術館”拔地而起。而金融危機、歐債困局長期衝擊下的德國、歐洲,久已難有新的大型藝術作品問世。漢堡不少畫廊在畫家的歎息聲中相繼關門大吉。占主流地位的現代藝術往往停留在有限的精神層麵。反之,中國的傳統藝術作為國粹成為全體國民的驕傲,中國的藝術家正持久走在盛唐以來登峰造極的藝術輝煌時代,4

他們是當今世界最幸運的藝術家群體。

我們的汽車奔馳在寬闊整潔的大街上,車窗外常見德國的國旗一閃而過,不由得感受到一種特別親切的心情。然而另一股生於斯長於斯、主人般的自豪感,也同時在心底油然升起、再升起,直至熱淚盈眶。

5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夏青青本名宋麗娟。旅德華人。在德國接受中學教育,慕尼黑大學經濟學碩士,現在德國媒體從事專業谘詢工作。作品以散文為主,散見於歐洲華文報刊。散文集《天涯芳草青青》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故園之戀三部曲一、毛毛草和太陽花從小生長在華北平原的一個小鄉村,可是離開家鄉在歐洲的大都市生活快三十年了,在異國他鄉的我也時時關注故鄉,關注改革開放的大潮給農村帶來的變化,聽說兒時夥伴紛紛“跳出農門”,在縣城、市裏(省會)落腳,買房買車,不勝欣喜。欣喜之餘,卻也暗問故鄉是否無恙。如此一想,便不敢邁開歸鄉的腳步。

離開的時間愈久,思念愈濃,歸鄉的腳步愈加沉重。無數次輾轉反側,終於在去年暑假,下定決心踏上歸程。行前心中忐忑,不知道等待我的故鄉是什麼模樣。

在約好的日子,住在市區的堂弟開車來接我們,一進村口,最先看到毛毛草。毛毛草就是狗尾巴草。一叢叢毛毛草,時斷時續地出現在大街兩旁。

來不及細看,車子已經向叔叔的新家開去。那是一片新蓋的住宅區,進門打個招呼,寒暄兩句,便匆忙去探訪故居。

走近故居所在的小巷,一片綠色晃眼而來。一棵棵毛毛草,在空曠的小巷裏隨風搖曳。小巷中很久沒有人走動,或許是微風,或許是小鳥,把毛毛6

草的種子撒落在此,於是小巷中長起毛毛草。不是茂密的一叢叢,而是低矮的一棵棵。一棵毛毛草隻有三四片葉子,太小了吧。看不見茸茸的綠毛。小小的毛毛草隨意地生長在小巷,沒有勾肩搭背地長成一片,而是和夥伴們略微保持距離,但是遠遠望去,疏淡的毛毛草給小巷穿上一層綠衣。

站在小巷入口,注視微風中的毛毛草,輕輕撫摸故居斑駁的牆壁,被歲月模糊的童年恍然走來,一棵棵低矮的毛毛草那是一個個小小的腳印,一個個小小的身子留下的小小的腳印。抬頭看去,一個小小的身影端著一大盆豬食走出門來,走兩步,放下歇一歇,走走停停,一步步走往小巷深處。注目小巷盡頭,那個小小的身影張開雙臂抱著一大捧棉花秸走過來,棉花秸擋住了正前方的視線,小小的頭偏過來伸長脖子從側麵看向前方。眨眨眼,那個小小的身影背著書包走出來,不,不是書包,是一個農村很少見的箱子,很多人簇擁著那小小的身影走向停在大街上的一輛汽車,然後汽車開走了,載著箱子,載著身影,遠走了。

身影遠去,人群散去,小巷中隻留下一個個小小的腳印,隨著小小的毛毛草在風中起伏。站在巷口,凝視一棵棵毛毛草,凝視綠色的小巷,良久不敢邁步。

在故居流連再流連,終於轉身走出綠色的小巷,來到大街上,入目的又是毛毛草,長在大街兩旁。一兩尺高的毛毛草,碧綠的草葉,茸茸的毛毛,一叢叢沿著大街兩邊延伸下去,仿佛兩條綠色絲絛從大街的肩頭披落。記得上次回老家,看到村中的主要幹道鋪過柏油硬化了,顯得幹淨寬闊。現在柏油路上卻長起毛毛草,心中驚訝,詢問堂弟。堂弟告訴我,壯勞力都到城市打工去了,街道沒人清理打掃,路旁堆積垃圾,或者就近在路邊種點蔬菜,年長日久逐漸長起各種雜草,最多的就是毛毛草。

我們默然前行,空曠的大街上不見人影,隻有路邊的毛毛草張開手臂在歡迎我。茫然地走下去,走下去……7

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走下去,坑坑窪窪的街道熱熱鬧鬧。午飯時間,一縷縷炊煙升空飄散。

放學了,一群孩子在街上你追我趕,“某某,回家吃飯了!”遠遠地有人在喊貪玩的孩子回家。嗖,一個身影猛然超速向家中跑去,差點撞到我,身後微微揚起塵土。“汪,汪!”路邊的大門裏一條大黃狗向我跑來。打個激靈,怎麼,狗要咬我?哦,不,這是一個老同學家的狗,認出我,在叫我進去呢。隨著狗叫聲走出門來的老同學,驚喜地叫著我的名字:“你回來了!快進來吧。今兒個晌午吃餄餎,記得你喜歡,趕緊進來,就要下鍋了。”我笑著抬腿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