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16kX��\u001b吉林市的春天總是讓我無限向往。清明一過,吉林大地立刻換上了嫩綠的顏色,蜿蜒的鬆花江水攜帶著春天的朝氣穿過吉林市區,帶給吉林市人民嶄新的生機。那時是我們盼望了一個冬天的踏青時節,青山綠水間,到處可以看到踏青的人們。萬物複蘇,我們最喜歡做的是采野菜,漫山遍野是剛剛破土而出的蕨菜、野蔥、薺菜和蒲公英,這些都是絕對的無汙染綠色食品,吃到嘴裏爽口宜人,東北的名菜“大豐收”就是由這些菜的組合而得名。

夏季的吉林市驕陽似火,可奇怪的是,無論白天怎樣炎熱,到了晚上都涼風徐徐,讓你免去了酷暑的煎熬。這是因為吉林市特殊的自然環境,群山環抱,綠樹屏障,加上潺潺的鬆花江水,已經幫我們調節到最舒適的溫度了。由此,吉林市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夏季避暑勝地。

秋天,哦,對了,我還要說我同樣也喜歡吉林市的秋天。可以說是萬山紅葉,層林盡染,風景如畫。當秋風吹過,繽紛中雖有三分淒冷,卻有七分高潔。吉林市的秋天瓜果飄香,處處充滿著豐收的喜悅。至今我還忘不了吉林特產香瓜的味道,形似哈密瓜,卻比哈密瓜小巧,黃燦燦的,香氣襲人。

吉林市是個靠山吃山的城市,特產享譽全國。秋的季節,如果我在國內,無論在哪個城市,一定盡量趕回去,因為這時可以吃到最飽滿的榛子、鬆子、核桃、葵花子,還有數不盡的山果子。那是一種情愫,是一種生活的享受。

秋,給我的記憶不僅僅是滿目紅葉和馨香的果實,還有逃不掉的秋季大儲備。

東北人的整個秋天都是在為過冬做儲備,就如同所有生活在寒帶的動32物一樣,為過冬的儲備而忙碌,這是北方生活的一大奇景。一個冬天需要儲存很多食品,尤其那些年是計劃經濟,如果在秋天不按照國家計劃,買夠過冬的蔬菜水果,還有取暖做飯的煤等,那麼將是個不可想象的饑寒交迫的冬天。

在秋菜買到家之前,最先要做的是挖菜窖,其實菜窖在北方很多地方都適用,東北更是必需無疑。記得那時,我們家因為隻有姐妹沒有兄弟,所以,每年都要求別人幫忙,跟我父親一塊完成這個巨大的工程。

我很不喜歡那個菜窖,每次到下麵取菜時,都有一種掉進深淵的感覺,好像與整個世界都隔絕了。那個時候沒有冰箱,也從沒聽說過什麼是冰箱,但那時我卻有過無數次的假想,我想象著要是能把這樣一個既防冷又防熱的大洞安放在我家廚房,那該多好呀。

立秋以後,過冬的蔬菜開始陸續上市,最先上市的菜都是拿來做鹹菜的。

東北人對鹹菜情有獨鍾,餐餐離不開,按照我母親的說法,那是站崗菜,每頓飯必在餐桌上出現。東北的鹹菜味道很好,五花八門,任何東西都能用來醃製。

勤快的主婦能把家裏所有的窗台都擺滿醬菜壇,可以想象每天開飯時的情景,那是怎樣一場其樂融融、幸福的家宴啊。

鹹菜進了壇子,接下來便是東北人的當家菜上市了,白菜、蘿卜、土豆……賣菜的隊伍壯觀,買菜的人群更是一景。

古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比喻在那時我的家鄉,真是太形象了。

記得那時在所有的賣菜商店門前都堆滿著像山一樣的大白菜,那邊還沒有賣完,這邊已有幾輛從農村開來的拖拉機還在卸車,買菜賣菜都在“挑燈夜戰”。

那年代,盡管物資匱乏,但物價卻很低,一斤大白菜才幾分錢,土豆蘿33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卜也都是幾分錢,家家戶戶沒什麼貧富差距,過冬菜也基本相同。從頭年的十月下旬,到第二年的清明節前,東北人全靠這些秋儲的食物來打發大雪封凍的日子。

許多人都知道,東北有一道名菜,叫“酸菜汆白肉”,非常好吃,那好吃的背後卻隱藏著煩瑣又繁重的工作。先是把選好的白菜精心修理,然後放進刷了又刷、擦了又擦的大號缸裏,一棵棵擺平,一層層撒鹽,直至把缸填滿,像個小山包,再用選好的大菜幫蓋在上麵,最後壓上一塊重重的大石頭。

酸菜的製作是一門工藝,說說簡單,其實很複雜,這之後還要加水,清缸,觀察溫度等,好吃的酸菜是靠經驗醃製出來的。所以說程序一樣,但不同的家庭醃製出的味道卻不同。

東北的秋天是短暫的,卻又像是漫長的,人們手腳不停地一直忙到大雪落地,秋才算結束,而這種結束像是強迫的,因為,如果沒有這第一場大雪的到來,勤勞的東北人們還不知要忙多久,這就是民間所說的“三春不如一秋忙”的道理吧。

繁忙已經變成了永遠的記憶鎖進腦海裏,時代巨變,如今再也看不到那些為冬而忙碌的儲備大軍。在秋,人們可以盡情享受金色的季節,旅遊、拍照,省去了把那些豐收食物搬回家的煩惱,也不必再為冬季的食物而發愁。所有的必需品,或是去商場購買,或是在網上購買,無論哪個季節,隻要你需要,便可輕鬆地運回家。

我喜歡吉林市,不僅僅是喜歡它的自然環境和景觀,更喜歡它的曆史韻味、民族韻味。走進吉林市就如同走進了一座曆史博物館,隨處可見曆史留下的印記。清朝初期吉林市已是政治、軍事、經濟和交通中心。康熙皇帝曾先後兩次東巡吉林視察水師,並即興寫下了《鬆花江放船歌》,其中一句是“連檣接艦屯江城”,從此“江城”又成為欽定的吉林代稱。現今,在鬆花江大橋邊,可以看到一座搖櫓人的巨型塑像,那便是《鬆花江放船歌》鮮活的34寫照,此造型也成為吉林市的市標。

吉林市是滿族人的發祥地之一,烏拉街滿族鄉至今還保持著滿族文化原汁原味的風俗習慣,在吉林市你也可以吃到地道的滿族菜肴,最有名氣的當屬“八大碗”,不是因為我的偏愛,它的美味的確名不虛傳。

吉林市的曆史與文化底蘊是深不可測的,就在今年我回國探親才知道,中國的國粹藝術京劇的第一個科班是在吉林市,創始人是吉林市的富商牛子厚。他在1908年出資開辦的“喜富連成科班”為我國的戲劇事業培育了一大批藝術大師,有梅蘭芳、馬連良、譚富英、周信芳、袁世海等。他把中國的京劇藝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在中國戲劇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中國京劇做出了巨大貢獻。2004年,在吉林市紀念喜富連成社一百周年的慶典上,京劇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先生專程從北京趕來,梅葆玖先生盛讚喜富連成社是“中國京劇界的北大、清華”。

讓我想不到的是,吉林市這個所謂俗文化“二人轉”的產地,竟然是有著“陽春白雪”美稱的京劇藝術的第二故鄉呀!我恥笑自己的孤陋寡聞,才疏學淺。

說到“二人轉”,自然還要說說火辣辣的關東文化,這也是最讓我動情的。

人人都知道吉林有三寶,人參、貂皮、鹿茸,還有人說有烏拉草,是一種冬天取暖的草。其實在吉林,寶貝何止這三種、四種,可稱之為寶貝的東西實在是數不勝數啊。

有了三寶還有三怪,那就是:窗戶紙糊在外、十八歲的姑娘叼個大煙袋、養個孩子吊起來。這三寶和三怪是最具特色的關東文化標誌。

吉林市是一塊寶地,有銅幫鐵底之稱,無災無難,當年許多闖關東的人都是慕名而來。這裏人傑地靈,白山鬆水養育了吉林兒女,使人們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豪放性格。熱情好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無論走到世界哪裏,都能找到他們身上不變的豪氣。

35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吉林人愛聽“二人轉”,愛唱“二人轉”,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老話: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這話一點不誇張,每次回去探親都要買票看上幾場,清朗上口的唱腔,加上說唱、歌舞身段,濃鬱鄉土氣息和鮮明地方特色,著實讓人酣暢淋漓,過足了癮。如今“二人轉”已經紅遍大江南北,唱到了寶島台灣,這是東北人的驕傲,也是咱吉林人的驕傲呀。

吉林市啊,實為讓人著迷、留戀的城市。它的神秘與神奇、瑰麗與豐贍,說不盡,品不完,烙在我的腦海中,沉澱在我的心裏,流淌在我的筆端。

36丘彥明原籍福建上杭,生於台灣,現居荷蘭。《深圳商報》文化副刊、《萬象》專欄版專欄作家,台灣《藝術家》雜誌、《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特約海外撰述作家。曾任《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聯合報》副刊編輯、《中國時報》記者、編輯。出版《人情之美》《浮生悠悠》《荷蘭牧歌:家住聖安哈塔村》《踏尋凡·高的足跡》《在荷蘭過日子》《我的九個廚房》等書。

故鄉幽蘭一、深圳一瞥停留深圳數日,純粹為了訪友;心想一個經濟特區,應無甚可觀。

清晨走出旅館,眼前一亮:十字路樹木夾道,雙線街道濃綠葉蔭蔽天;一個路口子上,農民沿街擺開裝蔬果的箱盒,路人彎腰揀選、購買;另一口子上立著深圳商報報欄,不少人凝神看報,我湊過去閱讀。接聽手機,傳來溶冰的聲音:“你很悠哉嘛!”笑答:“是啊,正在領略深圳人的生活。”登蓮花山,在樹林間溶冰深呼吸道:“城市裏能有一座綠色小山,每天就近運動,呼吸新鮮空氣,還是挺幸福的。”至山頂俯瞰城市,雖然高樓聳立,但綠色植被繚繞。

下山後,去台灣老友威寧、明君夫婦家。公寓位於一幢大廈的五樓,室內敞亮,客廳窗外綠樹迤邐,五六十米寬,居室猶如飄浮於舒軟綠雲之上;立於陽台憑欄,迎麵是個長型大花園,側斜出去與其他樓房距離均有十多二十米,視野寬闊。幾日內,我特別留意路經的所有大廈,都看到這樣尊重居民呼吸空間的城市住宅規劃。

威寧、明君刻意領我行經立交橋下馬路,散步至中心書城。不單道路兩37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旁綠色寬廣起伏,立交橋下綠意盎然,甚而書城東西兩邊有四個麵積各一萬平方米的公園,南北兩區有一方一圓兩處露天庭園,引接自然光栽植綠色植物。書城上的屋麵除步行軸外,布滿植物,屋頂覆土鋪設草坪、培養樹木。

中心書城是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的作品,對這位認真平實、恭謹寡言的建築師和他的作品,我印象極深。我們曾在阿姆斯特丹梵穀美術館相會甚歡,他特別簽名送我一本用作留念。懷想2007年去世的他,欣慰能在深圳看見他留下的自然與人文共生的建築作品。

從中心書城穿越中心廣場,過到相對應的深圳圖書館與音樂廳。遼闊的廣場,在夜燈下除了散步者,還有街頭藝人,或繪人像,或做表演。日本建築師磯崎新的設計,造型、精神與黑川紀章的樸素風格完全不同,結構充滿象征與音樂性的後現代感。走進燈火通明的圖書館,全開放、無間隔的“模數式”布局裏,坐滿了埋首閱讀的男女老少,書香迷人。

溶冰建議,該看看OCT-LOFT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去到原本印刷廠廠區改造成的部分,園區鬱鬱蔥蔥,洋紫荊樹花繁美嬌媚,枝上團團紅紫,地下落英繽紛;書屋、手工藝品坊、新潮家具店、畫廊、藝術家工作室、時裝設計店、餐飲酒吧,散置於重新裝潢的老廠房及老建築中,並展現各自風格。

這種形式並不新,紐約的蘇荷區、倫敦的南村,甚至北京的“798”,早彙聚了各色前衛文化藝術工作者,但,我眼中深圳的創意文化園的極具特色,在於它濃得化不開的綠與空曠的悠閑感,帶出了清新可喜的氣象。

一天夜晚,我與楊濤、小多歡聚,我們沉浸於蛇口的海洋樂園一帶。越入夜越熱鬧,華洋雜處,酒精在空氣中散射奔放,頹廢不羈的氣氛自由流動,站立其中恍惚身在化外之地。

最後一日近午,應約去威寧、明君家品好茶,決定從旅館走路前往。步行僅需二十多分鍾的距離,卻東張西望走了三小時:踏入景田市場、香梅市38場,細看,感受物資豐裕的民生。福田區圖書館最令我驚訝:四層樓軟硬件設施完善,居民滿座,靜默安詳。圖書館建築旁設置書櫃,提供24小時自動借書服務,借取程序方便,書籍類別用心齊全。僅僅是城市中的一個區塊,竟能有這樣傳播文化的關注,怎能不讓人動容?

臨別,溶冰對我歉歉然說:“城市新,都是外來人口,住得挺好,可惜就是缺點文化。”短暫停留幾日,雖然隻見到深圳一角,我搖頭笑道:“別忘了,多年來你們大家在這裏播下了文化的種子,發芽、成長。你們自己沒看見,而我看見了。”二、在北京逛書店七年沒去北京,獨自進京九天,臨行,唐效問:“除了辦事與探親訪友,還想做些什麼?”想了想,回答:“逛逛書店,看看書、買買書吧!”唐效留在荷蘭上班,我去旅行玩樂,未免太對不起他了,風花雪月之事還是留下分享。身為書癡,我獨自在一個城市逛書店,心安理得。

我一向迷戀胡同結構及四合院建築。北京之行,特意選擇城中心胡同區裏的一家旅館,簡單幹淨而安靜,推窗即能俯視胡同人家的生活,幾日穿梭於胡同與居民朝夕共處,慶幸能親近老北京的生活氣息。

旅館距離三聯書店韜奮圖書中心、中華書局燦然書屋、商務印書館涵芬樓都不遠,散步即可達,一有空暇就走過去翻閱幾小時。這些書店沒跟風流行,而是保持各自風格,在裏麵可以靜心愜意地選書、讀書。很自然地,每次拎一摞書回旅館,感覺非常富足。

印象中記得Flavorwire網站當年選出世界二十家最美的書店,亞洲僅占四家,北京擁有兩家:名列第六的“老書蟲書吧”與排名第八的“北京蒲蒲蘭繪本館”。

39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張荷陪伴我造訪。

“北京蒲蒲蘭繪本館”位於建外Soho建築群中一幢樓裏,外觀毫不起眼。正值重新裝潢,油漆味濃重,但沒能阻撓我們參觀的興致。

入門,底樓沿牆設計了幾層矮階梯的彩色空間,孩子們可以在此觀看表演及進行活動。樓梯鋪上厚厚的彩虹地氈,延伸至一樓書店,繽紛的色彩,營造出鮮活的生氣。彩虹既是地氈的顏色,也蜿蜒在中間低矮長形、圓形、拱形等書架的表麵,更彎轉向上高達天花板。進入陳列兒童讀物及繪本書的空間,如同徜徉於籠罩彩虹的世界裏。有圓玻璃窗可張望外界,有樓梯可爬高取書,有凹下的半圓坑洞可窩著看書休息,還有沿窗的長椅、散置的各型小椅子,可自由選坐,形成一個美麗溫馨的小小世界。

張荷與我各自選書、翻閱,我們很快返回童年,忘了時間。

踏著彩虹階梯離開書店,張荷用她輕柔的語調告訴我,閱讀最感動的一冊繪本:描寫一個跳舞的女孩,從小到大每次舞蹈時,父親如何在旁默默引領,為她鼓掌。我回饋自己最鍾愛的故事:父親背著小男孩行走,不嫌兒子身體沉重,並說“有愛就不重”。男孩長大背起年老力衰的父親,因而深深體會到有愛就不重的力量。

絮絮閑談著,張荷突然眼睛發亮,說道:“走,回頭去買跳舞女孩那本書,送我爸,表達感謝他的心意。”書包裝好,她又忍不住去取出我講的那冊繪本:“這本送給兒子。”她兒子大學畢業剛進入職場。

我微笑著看她付錢,書裝入袋,心想:多美好別致的禮物,童書並非孩子們的專利。

隨後,我們轉往位於三裏屯的“老書蟲書吧”,英籍女主人正在櫃台忙碌。高挑的開放式空間,設計以木製品為主,裝飾極簡、樸素,一看便是西式風情———中心為咖啡座,書架並列靠牆,幾乎頂至天花板,共約14%000冊藏書,其中8000冊英文小說。擁有如此多外文書的書店,在中國自然極特殊。

40可惜,我覺得室內裝潢沒有什麼特別的美感,匆匆一瞥而過。

離開北京時,花幾百元將大多數書海運郵寄。再過十日搭機飛離成都時,行李大半仍是書。抵達荷蘭史基浦機場正遇鐵路修複,手上拉著、背上扛著沉重的書籍,轉換車站、月台,折騰到家,人幾乎累癱了。

唐效心疼:“不是提醒過你,書要花錢郵寄嗎?”“可是,有好些書想馬上讀呀!”這兩年,全世界電子媒體迅速蠶食紙張平麵媒體。當傳統媒體人正為此憂心忡忡時,中國的許多大城市反倒陸續開張各式大小書店,如春筍破土、百花齊放般地各顯特色,甚至結合餐飲、藝術工坊、文具、花卉、講座、表演、展覽,逛書店,因而轉變成一種時尚,氣質的熏染,對人們充滿吸引力。

因此,我獲得更多的機會,歡喜地遊走於國內各個不同大小、新舊書店間,欣賞別致的設計理念。但是,書店的功能再多,我隻管享受書香———無窮無盡好書的陳列,尋求買書閱讀的喜樂。

為書,我總是心甘情願。

三、參觀上海光源唐效受聘為海外專家,我隨行,如願去到上海光源(Shanghai%Synchrotron%Radiation%Facility,縮寫SSRF)參觀。

運氣好,正遇到上海光源年度機械保養,所有設備停止工作兩星期,得以進入隧道內參觀同步輻射裝置最細密完整的裝備。

參觀完,像走了一遍科幻電影中的外層空間世界———規模大、設備好、效率高,讓我震驚萬分。高科技能達到世界第一流的頂尖水平,太不容易,因此對中國科技的未來,我有了非常大的信心。

上海光源擁有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台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現今全世界最頂尖的同步輻射裝置隻有十多台,而上海光源能量居世界第四。它的41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全波段波長範圍寬,從遠紅外光至硬X射線,連續可調;利用不同波長的單色光,可揭開其他光源無法得知的科學秘密。總功率600千瓦,這樣的高強度和高通量,為縮短實驗數據獲取時間、進行條件難控製的實驗、醫學、工業應用等提供了可能。光耀度達到最強X光機的上億倍,高亮度為突破性科技提供高空間分辨、高動量分辨及超快時間分辨的條件。脈衝寬度、相鄰間隔的精微調適,能為研究化學反應動力過程、生命過程、材料結構變化過程、大氣環境汙染過程,提供正確可信的數據。因插入件引出的高耀度光具有部分相幹性,為眾多前沿學科的顯微全息成像分析開辟了道路。它在電子軌道平麵上放出的同步光完全線極化,離開電子軌道平麵方向發射的同步光橢圓級化,這樣的高偏振性能,成為研究具旋光性生物分子、藥物分子、雙色性磁性材料的有力工具。

自2009年始,上海光源首批7條光束對外開放,如今有13條光束線站投入運行,免費提供給海內外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他們運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科學原理,在分子和原子尺度上觀察微觀物質世界。不到十年時間,在全球第一流科學雜誌發表的論文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

參觀時,工程師們正在組裝全新的光束線站。接續下來二期新工程:線站方麵,在原有裝置的基礎上新建16條光束,預計2020年40條線站建成開放。我注意到大建築體內不少地麵、牆上,用筆記標注了特殊符號。原來是為布線準備:原本大建築結構體的隔壁,第四代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用戶裝置,同步建設2條波蕩器和5個實驗站,以及活細胞結構和功能成像平台建設,基本框架已經搭建,努力於2019年完善。最終目標:建設出60條以上光束線,上百個實驗站。

上海光源位於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占地20萬平方米,為環形建築,外觀形似鸚鵡螺,造型、線條優美現代。主體建築占地35%500平方米,依運42用需要劃分為兩個區域:裝置電子直線加速器、增強器、電子儲存環、輔助設備用房,組成儲存環環內的中心區;位於儲存環環外的同步輻射光實驗應用區域,包括實驗大廳、實驗輔助用房。電子束的運行軌跡從直線加速器內發出,在橢圓形增強器中積變能量,最終在環形電子儲存環內運行。周長432米,近似直徑137米的圓形封閉環內加速器,產生的同步輻射光,送達實驗大廳各實驗棚屋,是為隧道係統。整個隧道結合兩個封閉空間,一天24小時連續運行,室內空氣溫度穩定性要求超過一般公共建築很多。對穩定性的嚴格要求,不僅指溫度,建築體內的隧道因為同步輻射光源的主體與核心,裏麵約有2.2億個電子晝夜不停高速旋轉,地基要求比其他地麵堅實,增至一定的深厚度,保持住設備的穩定,才能讓螺心產生出最佳的性能狀態,提供高度穩定的同步輻射光。

綜合辦公樓與主體建築以玻璃帷幕廊道相接,透過廊道玻璃看見一片寧靜的池水,設計既陽剛又陰柔,表現內斂充實,更有夢幻未來的追求感。

上海光源如今已成為上海的地標和驕傲,每年接待數千名學生參觀,點亮他們科學研究的火苗。龔培榮老師引領我們爬上鑽下並一路解說。見他臉上煥發興奮的神采,眼睛發光,我有感而發:“可見上海光源的科學研究迷人,能在這種環境中工作,很幸福。”龔老師聲音清亮,笑道:“我對年輕人說,對科學研究有理想、憧憬,耐得住寂寞,不想賺大錢飛黃騰達,家裏有足夠的經濟做後盾,就適合到這裏工作。”四、故鄉莆田的玉蘭樹母親老家有兩處屋:一處在福建莆田城正中心,另一處在與媽祖出生地湄洲島相對的莆西海邊。

2004年第一次隨母親返回莆田,先到城內。祖宅前街道兩側與屋後均43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種玉蘭樹,樹皆有齡,銜接成蔭,恰值花期,花香撲鼻,花瓣不時輕盈地飄落下來,仿佛夢境,卻是真實。

母親帶我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逐次瀏覽老屋,有喜有悲地敘說過去的形貌與現今的變化。她歎息,因馬路拓寬,房屋早被迫拆去三分之一,剩下的廳堂與房間,不複當年四合院“目”字形三進院落的美麗。

這時,莆田市區都市變更規劃已定,次年祖宅剩餘的屋子也將不保。我慶幸母親及時返鄉,能在八十二歲的年紀追回她少女的歲月,觸摸和感受老家留存的舊貌。房屋雖然古老,因曾經整建,維護得當,顯得清爽有致。

跟隨母親在屋子前後、內外遊覽,注意到天井旁通往二樓的樓梯前,有一柱蒼老勁拔的樹幹,彎曲傾斜地衝向天空,仰頭細看,主幹高高頂端散開若傘狀的枝葉間,正綻放不少白色玉蘭花,難怪屋子裏不斷流動著甜香的氣味。這棵樹主幹上分出岔枝的位置極高,家人在天井走動時,往往忽略它是棵活樹,來客甚至會誤當它是段歪斜的老樹樁。因有這樣奇怪的感受,遂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

去到莆西臨海的舊宅。三舅媽告訴我,房舍破敗傾頹多年,鄉人閑話難聽,傳言家道嚴重衰落。她氣不過,2003年獨自拎著簡單行李、帶著我母親和兄弟姐妹籌集的一筆資金,返回鄉下來,聘請工人整建裝潢,親自監督。

花費半年時間,原本的四合院恢複堅實、寬敞、幽靜的神貌,室內更維持了當年古董家具擺設。我撫摸具有年代感的家私,似乎觸及先人的靈魂,深深感動。

再次陪伴母親折返故裏,她九十多歲,莆田城變化很大,中心商業街已非二十一世紀初的局促———十多分鍾便逛盡,範圍及商區擴大幾十倍,高樓林立、人擠車喧。

母親家在城中心的老宅,代之以32層聳立的高樓群,樓下為百貨公司及沃爾瑪商場。祖宅拆除重建,補償分配了高樓內的四幢公寓,舅媽引領母44親和我參觀,興高采烈展示:建築寬大現代,采光、隔音皆好;從陽台上望出去,近處整個城市盡收眼底,遠處河水流淌,山巒層疊。

沉浸於這樣繁華盛景的滿意裏,在剛去過上海的舅媽心中,莆田與上海已沒什麼差異。在鬧市裏,舅媽領著母親走在前頭,不斷指點城內新建築,而我遠落於後,頻頻回首,仿佛被一種說不出的牽絆拉扯著。

這時,發現沃爾瑪商場斜前方,夾在通往步行街的廣場和大馬路之間,有一個隆起約50厘米的大圓環,外圍以水泥砌高,圓圈內堆土,正中心伸展一棵樹幹傾斜的高大古樹。人來車往間,許多摩托車停放在圓圈旁,也有路人經過,坐在水泥圈上歇息,成了約會等休閑活動的明顯地標。

我凝視被刻意保護起的大樹,正是玉蘭樹的葉子,再端詳樹形,心中一震。此刻母親與舅媽早已走遠,我跑步追趕上她們,上氣不接下氣地問:“老屋天井裏的那棵玉蘭樹,是不是還在?”舅媽點頭,平靜地回頭,手指向圓環處:“就是那棵。”隨即與母親繼續妯娌未完的話題,我則激動地走回被保護的老家玉蘭樹下,久久仰望,熱淚盈眶。

因此,特意再細細觀察圓環四周,尋找記憶中的景物:老宅屋後夾道的其他玉蘭樹,大多數已不再,僅餘留原來街端的幾株,被斫砍得不成形狀。

雖然隨著時間推移會重新壯美,但已無法回到當年成片、花樹飄香的舊貌。

玉蘭樹另一側,曾外祖父監督重建的教堂仍矗立原處(與原本老宅相對),卻在人流車聲中變得影像模糊。

城市擴張繁榮是莆田人新的驕傲,我家祖屋雖因此蕩然無存,新的城市終究為我和家人保留下一樣珍貴的念想———玉蘭樹,永遠的玉蘭樹。

離開莆田的前一日,陪母親去玉蘭樹下拍照。母親笑說,她好像又看到玉蘭樹開花,愛美的曾外祖母叫她把花采下來,係在衣上、簪在發間。

45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林楠華裔滿族作家,定居溫哥華。曆任加拿大《神州時報》總編輯、加拿大大華筆會創會會長、加拿大大華商報《作家文苑》首任主編、加拿大華人文學學會副主任委員、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墨爾本)副秘書長等。作品入選《當代世界華人詩文精選》《北美華文作家散文精選》《名作欣賞》《語言與文化研究》。

2014年榮獲首屆“新移民文學研討會(南昌)創作優秀獎”。

邯鄲印象2016年初夏,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例行的采風活動,得到邯鄲市政府旅遊局的邀請,采風團由世界四大洲十多位作家組成,秘書長黃玉液帶隊,曆時十天,為飽覽這個曆史名城的嶄新麵容,在邯鄲這塊熱土上,海外作家們翻山越嶺,連日奔波。

親臨邯鄲,感覺邯鄲比想象中要輝煌得多。邯鄲古文化的厚重,邯鄲現代化的氣息和節奏,邯鄲城市的活力和想象力,邯鄲人的精神麵容,邯鄲人邁向未來的步伐和氣概……給了我們震撼性的印象。

旅遊大巴在初夏的華北平原上歡快地行駛著,眼前晃過一組又一組曆史記憶,與現實景觀交錯疊印在一起的有關邯鄲的各種鏡像———燕趙大地、華北平原、百裏太行、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太極之鄉、園林城市、成語典故之都……將鏡頭聚焦,有黃粱夢、呂仙祠、毛遂墓、學步橋,還有“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每一組畫麵,都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恢宏氣勢和智慧的光芒。

從戰國時期趙國建都起,至今,邯鄲已曆經了近三千年的風雲變幻。趙武靈王、藺相如、秦始皇、王莽、毛遂、公孫龍、曹操、劉劭、皇甫暉、王君鄂、46李存勖(五代後唐皇帝)到新中國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長、司法戰線著名的領導人王維綱,這一個個閃耀著曆史光芒的名字,都是邯鄲人。毛主席說:“邯鄲要複興的。”在邯鄲這塊文化沃土上生成並流傳於世的成語典故,就有成百上千條。嗬,好一個邯鄲,你的曆史縱深度是留在時空壁上光芒四射、永世抹不掉的金色光輝!

感謝東道主的精心安排,我們在太行山下,在濃重的邯鄲古文化和現代化進程有機銜接和交彙的氛圍中,飽賞了邯鄲文明的十多個經典。

走進鄴城古城遺址。眼前的一切,頓時讓我們情緒回蕩。以往,提到中華民族的建築文化,我們總習慣於談北京,談洛陽,談南京,談西安,談這幾個曆史古都的建築構思和布局。當然這不無道理,畢竟是曆史上多個朝代定都的地方。然而,到了鄴城才知道,所有這些聞名於世的古都,其建城構思,完全取自於鄴城。有據可查,北京故宮建於公元1406年,而鄴城始建於公元213年。比故宮早1200年。好一個鄴城!

茫茫歲月風塵,怎能遮蓋住你的文化光芒。恢宏的鄴城博物館,遠遠盛不下古城的神秘和你的曆史輝煌!

我們乘坐的旅遊大巴不知不覺中,夢一般駛進了黃粱夢鎮。黃粱夢呂仙祠,據稱是中國唯一以夢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景區。充分展示中國儒道兩家“無為是永恒,出世是正道”的哲學理念。如果說,明清建築是她的曆史背影的話,那麼,整潔的街道,現代化的生活節奏,黃粱夢鎮人臉上燦爛的笑,已是黃粱夢鎮今天的精神麵容。

800多年前,元好問的詩句“邯鄲今日題詩者,猶是黃粱夢裏人”不正是說給今天我們采風團作家聽的嗎?

抵達涉縣時,已近中午。初夏的陽光,暖暖照下來。太行山在光影作用下顯得尤為壯觀。“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生動地道出了涉縣人民對中華民族戰勝侵略者做出的曆史性貢獻。這一壯舉,自然引起了47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我們的興致。冼星海《在太行山上》的旋律頓時在心中升起,李偉導演的電視劇《在太行山上》的片段,陽明堡戰鬥的慘烈,一一在眼前掠過。無論什麼時候,涉縣人民用鮮血鑄成的這段曆史影像,都會給人們注入精神力量。

在參觀劉伯承、鄧小平辦公室時,作家們都紛紛留影。之後,主人在八路軍一二九司令部大夥房為我們安排了有特殊紀念意義的中飯。席間,還穿插了歌頌八路軍戰士的小節目。親臨革命老區,耳畔有太行山的風雲在回響,欣賞著、咀嚼著那個大時代的風煙流韻,心情變得格外沉重。

鄴城的另一個亮點是媧皇宮。媧皇宮始建於北齊,距今已有1400多年。

史載這裏是文宣皇帝的行宮。高洋帝以鄴為都城,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陪都。文宣帝高洋“信釋氏,喜刻經像”,在這裏逐漸形成了規模。後經曆代修補,成了現在的樣子。於是,女媧用彩石補天的神話故事,便以特殊的美學含義,永遠留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裏。

告別鄴城,導遊將七步溝的景點列出一大串,著名的就有天門山、山門、滑雪場、南天柱、天門湖、百瀑峽、天鏡湖、羅漢峽和一二九師戰備醫院。

天門山奇在頂部平坦,地質學稱為方山,這種山貌在地球上並不多見。

我在想,這不正好給改革開放的武安縣提供了一個天然生成的直升機起降場嗎!也許將來的某一天,參觀七步溝的遊客會在天門山的機場聚散。

山門的建築恰到好處地把握了漢代的風韻,當地人為展示漢代文化的氣勢下了很大功夫。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的“七步溝”,也與這種氣勢相諧。參觀山門,麵對山門建築的美學追求,人們自然會想到,對於中華古文化精髓的把握和繼承,絕不是簡單模仿就能了事。

七步溝的滑雪場顯然具有吸引八方來客的魅力。滑雪場設有龐大的人工造雪係統,雪質好、雪量大、雪期長,已達中級國際標準。

我們達遠望見拔地而起的南天柱,獨立大地,聳入雲端。當地人稱它為“生命之根”,如果更準確地描述,應該是雄風的勃起。引用著名文學評論家48陳瑞琳的話,是“男人的豪邁,男人的傳奇,男人的表達”。七步溝的南天柱,完全可以與丹霞的陽元石比雄、比美、比氣勢!凝望南天柱,不由得聯想到明代大才子李永茂的詩句:“孤留一柱撐天地,俯視群山盡子孫。”天門湖景觀可謂瀑布流泉大彙演,此地古來一直流傳著“百瀑峽”的稱謂,是七步溝靈性的凝聚,是天然的、涼爽的避暑勝地。羅漢峽大約因有五百羅漢的塑像而得名。左降龍,右伏虎;左騰雲,右駕霧,排列相當講究。

遊覽七步溝,最讓人駐足流連,最令人深思的,當屬八路軍一二九師醫院。抗戰期間,劉伯承、鄧小平曾親臨醫院看望從前線退下來的傷病員。說是醫院,實際上隻是幾間黑黑的小平房。小平房裏,沿牆擺著幾張老舊的窄條木桌,想必是當年的手術台?在缺醫少藥的戰場上,負了傷的戰士,在這裏,能得到什麼樣的治療?走進這醫院,依稀能聽到隔著時空的撕心裂肺的哭喊。因為人人都知曉,當年沒有麻醉藥。傷口處置後要縫上,炸斷的腿要截掉,或者接上……就算醫生醫術高超,又能怎樣?我從此時此刻的時空回響中,領悟到一個民族精神力量的哲學闡述———什麼是有,什麼是沒有;什麼是能,什麼是不能……到達北響堂寺石窟參觀時,正趕上冀南豫北初夏的豔陽天。在烈日炎炎、光照強烈的焦躁下,還須攀登數百級台階。這對年長一些的采風團員來說,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還好,見到峰峰縣漂亮的旅遊局局長和漂亮的導遊小姐,給人平添一份爽心的鮮豔。

史料介紹,北響堂、南響堂始鑿於北齊年間,之後,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續鑿,是當今研究佛教、建築、雕刻、美術、書法的重要資源,屬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局長和導遊帶領我們參觀的是北響堂山石窟中規模最大的大佛洞。數據顯示,大佛洞深11.8米,寬13米,高11.4米。可以想象,在頑而固的山體石頭上,人工鑿出這樣一個洞,是何等艱難的工程!而更令人歎為觀止的,不隻是鑿出一個大洞,還有與洞連成一體的雕塑藝術品。其整體布49鄉———海外華人作家散文精選故是中國局、裝飾集中顯示了北齊時期藝術性最高超的雕刻精品。當代學者認為,北響堂石窟這些雕塑,在中國古石窟藝術向唐代寫實風格的演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於北響堂石窟的文化意義和藝術地位,我們有了初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