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信息
書名:小學生認知學習
作者:吳曉冬,繆周芬主編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8
ISBN:978-7-305-19022-3
前言
傳統的師範教育(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中心理學課程和教育學課程是相互獨立的兩個係列,分屬不同學科門類。心理學課程通常有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學課程通常有教育哲學(兒童教育哲學)、普通教育學(初等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班級管理等。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並下發了《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對傳統師範教育課程做了較大改變,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將心理學與教育學課程內容做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對心理學課程體係進行了解構,不再出現帶有“心理學”這樣名稱的課程。如將兒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更名為“兒童發展”,又將發展心理學中有關認知發展的內容和教育心理學中一部分內容組織成“小學生認知與學習”,教育心理學中另一部分內容與教育學中一部分內容合成為“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再一部分內容與教育學中相關內容一起組織成“教師職業道德”和“教師專業發展”兩門課。
自新課程標準頒布後陸續出版了一些配套教材,但由於此課程標準隻給出了建議開設的課程名稱,並未有具體的指導意見,因此不同教材編寫者出於自己對課程的理解而形成的教材體係呈現一定差異,主要體現在:第一,在發展與學習的關係處理上,有的嚴格按照課程名稱將發展與學習做明顯的均衡處理,即分為認知發展與學習兩部分,如李俊的《小學生認知與學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有的側重學習,如王娜、孫霜的《小學生認知與學習》(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有的將發展與學習融合在一起,即每一章既有發展的內容,也有學習的內容,如尹可麗的《中小學生認知與學習》(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陳威的《小學生認知與學習》(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第二,在認知發展的涵蓋麵上,有的擴大了認知概念,將社會認知包含進去,如李俊、陳威;第三,不同作者在傳統的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基礎上增加的內容各不相同,有的增加了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的增加學習困難學生心理與教育的內容,等等。總之,各種教材體係差別非常大。當然,作為課程改革的產物,“小學生認知與學習”反映了這個時代學科兼容與融合的特征,具有鮮明的指向性,應該允許各種嚐試和探索。
我們對於這門課的理解是:它是闡釋小學生認知發展與學習的一般現象與理論的課程,前者屬於發展心理學,後者屬於教育心理學。單從這一門課程來說其體係還是較為容易組織的,但由於本課程的先開課程有“兒童發展”,而兒童發展包括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這就造成了這兩門課在內容上存在重複。這種重複對於高校教學一線的教師而言較難處理。為避免這種重複,我們采用舍棄發展而側重學習,而且側重於學習中的認知學習部分的編寫策略。這意味著我們將以小學生認知學習為出發點構建本課程內容體係,這樣本課程名稱實際上變成了“小學生認知學習”。從傳統的視角看,這一內容實際上是教育心理學有關認知學習的部分。我們認為這種理解既有理論依據,也有操作意義。
認知學習可以追溯到布盧姆(Benjamin S.BIoom)、克拉斯沃爾(D.R.KrathwohI)等的教育目標分類學。這一理論將學生的學習分為認知(cogni-tive domain)、情感(affective domain)和動作技能(Psychomotor domain)三大領域。每個領域的學習有其特定目標和自身特點,相對獨立。從整個人類教育史、教育思想史和心理學史看,認知學習曆來被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是首要位置。這在中國和西方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的思想和實踐中都能找到佐證。從理論的另一方麵說,認知學習既是小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小學生其他學習的基礎。
從實踐上說這種處理能夠解決我們前麵所說的問題,能夠使教師明確本課程的學習目標、弄清本課程內容的內在邏輯聯係,進而采用相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本教材以兩個概念——認知和學習——為起點,引出“認知學習”的概念。在介紹了不同流派的學習理論之後分別展開認知學習領域的三個方麵的學習,即知識學習、認知技能學習和認知策略學習,其中以知識學習為重點。上述內容也即傳統意義上的學習心理學。在此基礎上介紹教學心理學的部分知識,即認知學習的教學設計和認知學習的測量與評價。最後從宏觀層麵介紹影響認知學習的學習者因素、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
對於學習本教材的師範生而言,如何學好本課程是一個嚴肅又有趣的話題。我們一直強調一種理念:心理學是講給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的人聽的。從更深層次說,它是一門向自己發問的學問。這意味著當我們學習心理學的時候,必須不斷問自己:我是這樣的嗎?我為什麼會這樣?書上或老師的說法能解釋我內心的活動嗎?隻有喚起學習者內心的共鳴(這種共鳴是學習者反思的產物)心理學才能說發揮了作用。學習者應該帶著這樣一些問題:在這樣的情形下我曾經有過怎樣的心路曆程、我當時的感受是什麼、我現在正經曆怎樣的心理活動、我此時此刻的心情如何、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活動和心理感受、我的這些心理活動和感受對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等。唯有如此才能有所長進,才能在心理學學習中享受到快樂。
具體到本教材的學習,我們的建議是:第一,要有普通心理學的基礎,因為教材中涉及到一些普通心理學的概念和原理;第二,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內容,形成有關小學生認知學習的知識框架;第三,積累有關小學生認知學習的感性經驗,如利用見習聽課的機會觀察小學生課堂學習的行為表現,多觀看小學課堂教學實錄,多閱讀小學課堂教學案例;第四,有選擇地閱讀教材後的參考文獻,通過此項閱讀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第五,注意記錄和思考觀察和閱讀中產生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形成教育與心理研究的意識以及初步的能力。
本教材由最初的講義到現在的出版、發行經過了三、四年時間,其中進行了四、五輪的實際教學試驗,不斷修改、完善。這裏麵既有我們教師的辛勤工作,也有學生的積極配合、提供直接或間接的反饋信息,在此對參與教材編寫和教學的老師、我們的各屆學生表示謝意。同時對南京大學出版社錢夢菊編輯及其同事的工作表示感謝。本教材由吳曉冬提出整體思路和寫作大綱,我院心理學教研室李紅燕、林玲老師以及常州工學院的繆周芬老師共同編寫,最後由吳曉冬統稿。具體分工如下:第一章(吳曉冬),第二章(繆周芬、李紅燕、吳曉冬),第三、四、五章(吳曉冬),第六章(繆周芬、林玲),第七章(繆周芬、吳曉冬),第八章(李紅燕、吳曉冬),第九章(繆周芬、吳曉冬、林玲)。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存在疏漏、錯誤和不足在所難免,希望能在今後的教學和修訂中得以改正和進一步完善。
吳曉冬
南京曉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2017年7月
第一章
認知與學習
知性是自然的立法者。
——康德(Kant)
內容提要
本章闡述了認知、學習及認知學習的概念,揭示了認知與認知學習的特征,劃分了學習的四個層次並說明了各個層次的特點,從不同角度對認知學習做了分類,闡釋了認知學習的意義。
關鍵詞
認知;學習;認知學習;人類學習;學生學習;課堂學習;認知學習種類
學習目標
1.懂得認知與學習以及認知學習的關係,明了認知學習包含的三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