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劉蓉 張振林
主編:孫江
副主編:羅朋 李曉梅
編委:馮冬梅 王俊榮 王立平
孫曉紅 宋雯 師亞麗
劉麗華 陳琦 張怡
張俐莉 王翎
序言
今年6月25日,本校新聞傳播學院和新華社《中國記者》雜誌社在美麗的長安校園成功舉辦了首屆“何微新聞獎”新聞傳播學專業研究生論壇。論壇吸引了來自全國30多所高校新傳專業的優秀學子和青年學者,其中不乏像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重慶大學、南京師大、四川大學、西安交大、貴州大學等名校師生的參與。與會者圍繞“返本開新:傳播學術史的清理與創新”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通過嚴格的匿名審查和現場考評,最終評選出28篇論文分獲“何微新聞獎”一、二、三等獎,11篇論文獲得“何微新聞獎”新銳青年學者獎。這可謂是一次參與者廣泛、規格層次較高的學術盛會。院長孫江教授不僅有著廣納各種學術資源的誌願和眼光,親自擘畫,而且欲將本次活動取得的成果彙輯成帙,以廣傳播。在本書即將問世之際,孫江邀我為這本書寫幾句鼓勵之言。我本對新聞傳播學無由置喙,但從學科建設和研究生教育的角度觀察,我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意義,理應襄讚,於是答應談幾點粗淺感想。
我想論壇的設立和舉辦,至少有以下三方麵意義:
一是論壇搭建了新聞傳播專業研究生學術研究的重要平台,有助於提升本校研究生學術活動的品質。論壇的開放性促使全國高校的同專業研究生得以彙聚一處,共同切磋,交流對話,取長補短,增廣見識,這一點,對於開闊本校研究生的專業視野和學業水平的提升,極為重要。論壇的連續性,將使這樣的學術交流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從而為塑造一個品牌、一種文化傳統提供了可能。論壇不光是研究生的,還是青年學者的,這種師生互動,不失為一種很好的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著力推進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以來,國內高校流行開辦各種研究生暑期學校和豐富多彩的訪學項目。本校雖致力推進,但這樣的活動畢竟太少。新聞傳播學院創辦的這個論壇,在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麵走在了前麵。
二是論壇彙聚了省內外學術資源,推動了新聞傳播學理論和實務研究的深入。技術更新的迅猛發展,傳播方式的飛速變化,新聞、記者、媒體、采訪等傳統概念都正經受著全新的挑戰。置身新聞無“微”不至、記者無處不在、采訪無孔不入、媒體無所不能的時代,邊界的日益模糊,傳播手段之被顛覆、遊戲功能的凸顯、爭奪公共話語權競爭的空前激烈,這些都迫切需要我們重新認識新聞傳播的概念和價值。論壇彙集的39篇論文,廣泛涉及媒介內容的產生及其傳播機製、傳媒法治、媒體改革、媒介文化、媒介影像、媒介倫理、新聞傳播思想史以及傳媒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麵,顯示出全媒時代青年人對新聞傳播焦點問題、熱點問題,特別是新媒體和媒介融合領域進行多方探討的問題意識和研究範式。因此,論壇活動對於提高本校新聞傳播學研究水平,繁榮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無疑有著重要意義。
三是論壇凝練了本校新聞學教育學術傳統的精華,提升了本校新聞傳播學的學科聲譽和影響力。本校早在1958年正式開辦本科教育時,即開始了新聞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曆程。何微(1916-2016)先生正是開拓這項事業的一位關鍵人物。出於從事重點學科建設管理工作的原因,我一直關注新聞傳播學院發掘和整理何微先生新聞學論著的工作,希望盡早將何微先生對社會主義新聞學思想理論的貢獻係統地總結出來,以此作為創新和發展本校新聞傳播學的精神動力。論壇以“何微新聞獎”命名,不僅接續了這一學術傳統,也為促進我國新聞傳播學青年才俊的湧現建立了一個良好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