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衷心希望何微新聞獎的設立與頒發,能夠鼓舞和激勵更多青年學子深耕新聞傳播學研究這塊陣地,奉獻出接地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成果;期待新聞傳播學院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方麵,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王健
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7年9月10日教師節
上編:首屆“何微新聞獎”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優秀論文
傳媒思想史研究
張季鸞新聞評論研究
劉娜
一、引言
在我國近現代新聞史上,許多知識分子曾通過辦報活動來踐行“文章救國”的人生抱負,張季鸞便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從1908年涉足新聞領域到1941年主持《大公報》筆政時去世,前後總共有33年,在這33年的辦報生涯中,他對於新聞評論的寫作也經曆了一個起步、發展與走向成熟的過程。本文以收集到的張季鸞的新聞評論作品為依據,按新聞評論寫作的發展將張季鸞的辦報活動劃分為以下三個時期:1908—1911年留學日本期間的辦報活動;1911—1926年回國後的辦報活動;1926—1941年在《大公報》期間的辦報活動。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張季鸞新聞評論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及思想的分析,概括出其對當下新聞工作的重要借鑒意義。
二、張季鸞新聞評論寫作的三個時期
在張季鸞報業生涯中,其影響最大的新聞評論便是在《大公報》期間所寫的社評文章。但有關張季鸞早年新聞評論寫作的方式卻很少被人關注,實際上在1926年創辦《大公報》之前,張季鸞就已經開始在新聞評論寫作方麵有所發展了,也正是早年的這段經曆為其後來的言論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張季鸞新聞評論寫作發展的第一個階段中,創辦並主編《夏聲》雜誌便是他早年報業活動的開始,而在該雜誌上所發表的政論文章也是其新聞評論寫作萌芽期的代表作。
(一)張季鸞新聞評論寫作的萌芽期(1908—1911)
當曆史的車輪駛入20世紀時,中國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1900年,以英國為首的八國聯軍發動了駭人聽聞的侵華戰爭。隨著《辛醜條約》的簽訂,國內的政治局勢更加嚴峻。彼時在中國偏僻的西北地區,15歲的張季鸞正師從關學大儒劉古愚。在劉古愚那裏,張季鸞接受了係統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1905年,因受到陝西學台沈衛的賞識並經其推薦,張季鸞被選為赴日的官費留學生。
在留學日本期間,張季鸞對“東京、大阪出版的《朝日新聞》《每日新聞》《報知新聞》等報紙尤感興趣”,並經常對這些報紙“從頭披覽”。因為日文很好,張季鸞還被日本當地報社聘用,後來因為好友邵飄萍經濟困難而將機會讓與其。此時正是革命派在日本迅速發展的時期。1908年2月,作為同盟會的代表刊物之一,陝西留日學生在日本東京創辦了進步雜誌《夏聲》。因為受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加之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張季鸞作為主創者之一參與了《夏聲》雜誌的編輯工作,由此開始了他的報人生涯。
據陝西省社科院牛濟先生研究,張季鸞在早年報業生涯中,曾用“一葦”“少白”“記者”“榆民”“老兵”“慕劉”等筆名為報紙或雜誌撰稿。因此,筆者通過這些筆名對陝西省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庫以及相關文獻進行了查閱搜集,將張季鸞在《夏聲》上所發表的評論文章進行了梳理(見表1)。
表1 發表於《夏聲》上的政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