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16]
女企業家瑪麗·凱·阿什的素質
美國大器晚成的女企業家瑪麗·凱·阿什特別重視管理者自身的素質。她認為領導的速度就是眾人的速度,稱職的經理必須有很高的業務素質並以身作則。例如,所有美容顧問都必須對我們自己的生產線了如指掌。一個銷售主任除非自己是商品專家,否則是不可能說服其美容顧問成為商品專家的。我無法想象出一個不熟知商品知識的銷售主任怎樣開好銷售會議,這樣的銷售主任隻能在會上要求眾人“照我說的而不是照我做的那樣去做。” 她說:“我相信,我們公司的情況也同其他公司一樣,一個稱職的經理是任何人也代不了的。”
“我隻是在自己的形象極佳時才肯接待光臨我家的客人,我認為,自己是一家化妝品公司的創始人,必須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因此,與其不能給人留下好印象,不如幹脆閉門謝客。我甚至不得不限製自己最喜愛的消遣方式:養花。我認為,要是讓我們公司的一個人看見我手上沾滿了泥漿,那多不好。我的這些做法已被傳揚出去了。有人告訴我,我們的全國銷售主任中有許多人在學著我的樣子,都穿得十分漂亮,成了各自地區成千上萬的美容顧問在穿著方麵效法的榜樣。”
管理者的素質是指管理者的與管理相關的內在基本屬性與質量。管理者的素質主要表現為品德、知識、能力與身心條件。管理者的素質是形成管理水平與能力的基礎,是做好管理工作、取得管理功效的極為重要的主觀條件。
(1) 政治與文化素質,指管理者的政治思想修養水平和文化基礎,包括政治堅定性、敏感性;事業心、責任感;思想境界與品德情操,特別是職業道德;人文修養與廣博的文化知識等。
(2) 基本業務素質,指管理者在所從事工作領域內的知識與能力,包括一般業務素質和專門業務素質。
(3) 身心素質,指管理者本人的身體狀況與心理條件,包括健康的身體;堅強的意誌;開朗、樂觀的性格;廣泛而健康的興趣等。
132管理者的技能
每位管理者都在自己的組織中從事某一方麵的工作,都要力爭使自己主管的工作達到一定的標準和要求。管理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管理者是否真正具備了作為一個管理者應具備的管理技能。管理學者R.L.卡茲提出管理者必須具備三方麵技能,即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
管理者要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需要一定的技能,就像演員扮演自己的角色需要一定的演技一樣。
1 技術技能
技術技能是指管理者掌握與運用某一專業領域內的知識、技術和方法的能力。比如,車間主任要熟悉各種機械的性能、使用方法、操作規程,以及各種材料的用途、加工工序等。一般技術技能包括專業知識、經驗;技術、技巧;程序、方法、操作與工具運用熟練程度等。這些是管理者對相應專業領域進行有效管理所必備的技能。管理者雖不能完全做到內行、專家,但必須懂行,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技能。特別是一線管理者,更應如此。
2 人際技能
人際技能是指管理者處理人事關係的技能。即理解、激勵他人並與他人溝通和共事的能力。人際技能包括觀察人,理解人,掌握人的心理規律的能力;人際交往,融洽相處,與人溝通的能力;了解並滿足下屬需要,進行有效激勵的能力;善於團結他人,增強向心力、凝聚力的能力等。在以人為本的今天,人際能力對於現代管理者,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基本功。沒有人際技能的管理者是不可能做好管理工作的。
3 概念技能,或稱構想技能
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觀察、理解和處理各種全局性的複雜關係的抽象能力。概念技能包括對複雜環境和管理問題的觀察、分析能力;對全局性的、戰略性的、長遠性的重大問題處理與決斷的能力;對突發性緊急處境的應變能力等。其核心是一種觀察力和思維力。顯然,在組織的動態活動中任何管理者都會麵臨一些混亂而複雜的環境,需要認清各種因素之間的關係,以便抓住問題的實質,根據形勢和問題果斷地做出正確的決策。這種能力對於組織的戰略決策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是組織高層管理者所必須具備的,管理者所處的層次越高,麵臨的環境就越複雜,越無先例可循,越具有多便性,就越需要概念技能。
各層次管理者對技能需要的比例如圖11所示。上述三種技能,對任何管理者來說,都是應當具備的。但不同層次的管理者,由於所處位置、作用和職能不同,對三種技能的需要程度則明顯不同。高層管理者尤其需要概念技能,而且,所處層次越高,對這種概念技能要求越高。這種概念技能的高低,成為衡量一個高層管理者素質高低的最重要的尺度。高層管理者其次是人際技能及技術技能。中層管理者更多需要人際技能,其次是技術技能和概念技能。處於較低層次的基層管理人員由於他們的主要職能是現場指揮與監督,主要需要的是技術技能,其次是人際技能,相比之下,基層管理者對概念技能的要求就不是太高。
圖11不同層次對管理技能需要比例
[相關鏈接17]
管理者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一個中心:實現人生價值。價值就是盡自己最大努力去發掘潛能和發揮能量、為世界所做出的貢獻。即使微不足道如紅塵之一粒,也要不辜負上蒼的公平,以自己的作為和貢獻,為奔向永恒的光明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平凡的崗位上認真做好工作,真誠地與一個人攜手共同營造一生的溫暖,為未來培養一個高尚而有能力的人,為一個陌生而不相關的弱者獻一份愛心,為爭取一點正當權益而呐喊,為人類奉獻一點智慧,都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概而言之,讓世界變得更好,就是價值的核心所在。為了讓世界變得更好,首先要讓自己變得更好,然後逐步讓群體、讓社會變得更好。對管理者而言,在人生修養、資源等各方麵積累得更多,也應當發揮更大作用。
兩個基本點:一是認識自己;二是認識社會。其中認識自己是最重要的,也是後者的前提和目的所在。實際上,鑒於幸福隻能向內探求,認識社會不過是為自己找一個參照係,從而更好地定位和探求通向幸福的道路而已。
認識自己可以由三個問題構成:相信什麼?擁有什麼?需要什麼?它是貫穿一生的艱難過程,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答案,在不斷地否定之否定中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在探索這些答案的過程中,經常會感到更加迷茫,甚至懷疑自己有沒有必要思考這些問題,畢竟平靜平淡地向前走也是一種選擇。但是,一旦超越,那種巨大的喜悅會照耀所經曆的黑暗,並點燃未來的燈火。不斷思索這些問題,會有不斷的收獲,因為當我們認為自己想清楚了,不過是在雲霧中飄遊,雖然也很愜意,但畢竟不如深沉實在的喜悅。對於已經達到的高度,也要學會堅守,不以生活的境遇、與他人的比較而動搖。
認識社會實質上是認識人與人的關係,也可以歸結為兩個問題:向誰要?怎麼要?因為人是社會動物,與他人打交道是為了得到從自己這裏得不到的東西,所以首先要明確社會的需要,即所謂欲取之必先予之。認識社會的過程更複雜,在總結教訓中迅速成長,憑借對環境的敏銳判斷和迅速適應,找到自己的舞台,開拓自己的空間,在更高的層次上開始新一輪認識的循環,生生不息。
14管理學的研究內容和特點
141管理學的研究內容
管理學是人類長期從事管理實踐的科學總結,是以企業組織為重點,研究管理活動過程及其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管理學來源於人類社會的管理實踐,而社會管理實踐的領域是多樣化的,有的從事企業管理,有的從事政府、軍隊、公安等國家機關管理,有的從事學校、文藝、學術團體管理等,各種不同的社會組織有其特有的性質和規律,管理過程中也會有各自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論,由此產生和形成了各種不同門類的管理學。盡管各類管理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但是各類管理又有共同的基本原理和規律,這也是管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管理工作的客觀規律性,即如何遵循客觀規律的要求來建立一定的理論、原則、組織形式、方法和製度,指導管理的實踐,實現管理的預期目標。管理學是一門結合運用現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形容現代社會條件下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綜合性學科。它是管理實踐在理論上的概括和反映,是人類長期從事管理實踐及其經驗的科學總結。它來源於管理實踐,接受管理實踐的檢驗,反過來又指導管理實踐。
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1 廣義管理學
廣義管理學研究的內容大體可以分三個層次:
(1) 生產力方麵。它主要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組織中的人、財、物,使各生產要素充分發揮作用的問題;研究如何根據組織的目標、社會的需求,合理地使用各種資源,以求得最佳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問題。
(2) 生產關係方麵。它主要研究如何處理組織內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問題;研究如何完善組織機構與各種管理體製的問題,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現組織目標而服務。
(3) 上層建築方麵。它主要研究如何使組織內部環境與組織外部環境相適應的問題;研究如何使組織的各項規章製度和勞動紀律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等上層建築保持一致的問題,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產關係,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 狹義管理學
狹義管理學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管理原理、管理職能、管理技術、管理者和管理曆史等。
(1) 管理原理。現代管理學首先研究管理的基本規律,即研究適用於一切社會和個別社會形態的各種基本規律,諸如管理的對象、過程、核心、目的、原則及內容等。
(2) 管理職能。著重從管理者的工作或職能出發來係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原理、規律和方法問題。具體包括:管理活動中管理者有哪些職能;執行這些職能要涉及組織中的哪些要素;在執行各項職能中應遵循哪些原理,采用哪些方法、程序和技術;執行職能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障礙、阻力。
(3) 管理技術。管理功能的執行和完成,是靠管理方法、技術和手段來實現的。因此,對管理方法、技術和手段的研究是現代管理學中引人注目的領域。
(4) 管理者。管理者是管理的主體。能否實施有效的管理,管理者起著關鍵的作用。所以,管理者個體素質,管理者群體優化結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是現代管理學的重要課題。
(5) 管理曆史。現代管理學要研究管理思想及實踐的發展曆史,以便更好地繼承和發展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
142管理學的特點
管理科學作為一門學科與其他許多學科相比,它具有許多自身的特點,管理學要用係統的觀點來學習。了解管理學的這些特點,將有助於加深理解本書的內容。
1 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管理學的主要目的是要指導管理實踐活動。而當代的管理活動異常複雜,作為管理者僅掌握一方麵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具備廣博的知識,才能對管理中的各種問題應付自如。以企業為例,廠長要處理有關生產、銷售、計劃和組織等問題,他就要熟悉生產工藝、預測方法、計劃方法等。這裏包括了工藝學、統計學、數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內容。而最主要的是,廠長要處理企業中與人有關的各種問題,像勞動力的配置、工資、獎懲、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協調各部門中人們之間的關係。這些問題的解決又有賴於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生理學、倫理學等學科的一些知識和方法。機關、醫院、學校的管理活動也有類似的情況。管理活動的複雜性、多樣性決定了管理學內容的綜合性。
2 管理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作為一種知識體係,管理是一門科學。管理的科學性表現為: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總結,已經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知識體係,反映了管理過程的客觀規律性。人們利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又以客觀活動的結果來衡量管理過程中使用的理論和方法是否正確,是否行之有效,從而使管理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不斷的驗證和豐富。因此,管理是一門科學,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觀規律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為指導,以期取得更好的績效。
作為一種實踐活動,管理又是一門藝術。把任何一種活動歸於藝術一類的著重點,應該在於適用技巧和知識,並通過一定的方式來實現某一目的。管理理論作為普遍適用的原理、原則,必須結合實際應用才能奏效。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麵對千變萬化的管理對象,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製宜,靈活多變地、創造性地運用管理技術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在實踐與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管理的藝術與技巧,這就是所謂管理是藝術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