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認為孔子是了不起的聖人:“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孟子還說過,“曾經滄海者難為水也”,如果你已經看過大海,再看一條條小河,那簡直不算是水;如果你曾在聖人的門下遊學,做過孔子的學生,再聽別人講話總會覺得遜色。
孟子對自己有著絕對的自信:“萬物皆備於我矣。”“人皆可以為堯舜”。這也是繼承孔子弟子顏淵的思想而來:“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王安石對自己也有著絕對的自信,曾手書“濃綠萬枝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須多”。
孟子說:“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如果反省自己覺得理直,即使麵對千萬人,我照樣向前走去。
孟子的著作,是王安石的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王安石認為自己真正理解了孟子的思想,決心繼承孟子的事業,推行孟子的政治主張:“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當世人不識我,後世人當謝我。”
王安石在變法中,曾受到過種種攻擊,他從不妥協退縮,對自己的事業始終堅信不疑,一生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奮鬥。王安石和孟子的理想抱負相同,遭遇相似,所以把一千多年前的孟子作為精神上的知己。
四
列寧稱讚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不僅在政治上敢於改革,推行新法。而且在詩、文、詞方麵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主張“所謂文者,務為有補於世而已矣”,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有力推動了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
先秦詩歌多是見自然而起興。孔子夢周公,孟子思孔子,可以見古人而起興。東晉陶淵明認為,在當世雖然沒有人了解他,可是並不孤獨,因為古人中有他的知音。王安石思孟子,也是孟子的美好品德,使他起了興思。
早在唐代,韓愈就開始推崇孟子:“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是以孟子傳人自居。
歐陽修《贈王介甫》詩說:“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針對歐陽修稱譽自己詩如李白、文比韓愈,王安石答詩說:“欲傳道義心雖壯,學作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期望能有“窺孟子”之成就。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王安石把《孟子》列入科舉考試科目;到南宋時,朱熹又把《孟子》列入“四書”,取得高於“五經”的地位。
王安石的“王學”興盛了六七十年,直到力主“王學”的秦檜病死,才一蹶不振。“王學”衰落,程朱理學興起。程顥和程頤兄弟雖反對王安石變法,但他們也同樣推崇孟子;朱熹對理學發展有著最傑出的貢獻,仍舉孟子大旗。其後,程朱理學在七百年間占據著支配地位,孟子也最終被確認為繼孔子之後的“亞聖”。
自孔子、孟子,直到韓愈、王安石、朱熹等,堅持自己的理想,其品格、德行、操守形成了一個曆史傳統,給後人留下了一種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