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一
花兒已經凋謝,杏子又青又小。燕子掠水低飛,村上人家綠水環抱。枝上的柳絮被風吹得越來越少,可是無邊無際的到處都是茂盛的芳草。
誰家的秋千在春風裏飄搖,小徑上行走的詩人禁不住駐足,聽青春少女發出的陣陣歡笑。笑聲漸遠不再聽到,隻剩下多情的行人徘徊懊惱。
二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他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同屬“唐宋八大家”。蘇軾的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
蘇軾的散文與歐陽修一起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一起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一起並稱“蘇辛”,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京(後為蔡襄)並稱“蘇黃米蔡”。蘇軾繼承韓愈“以文為詩”,別開生麵,“以詩為詞”,將在當時被普遍視為“小道”、“詩餘”的詞,提高到與詩相等的地位。
王安石變法時,蘇軾對新法進行了全麵批評,隨後被外放出任杭州(今浙江杭州)、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今江蘇徐州)、湖州(今浙江湖州)、登州(今山東蓬萊)等地地方官。他興修水利,救濟災民,為老百姓做了大量好事。
出任密州知府時,父、母、妻俱已過世,蘇軾為去世多年的妻子作了“十年生死兩茫茫”的絕唱。當時親人中隻有弟弟蘇轍任職曆城(今山東濟南),中秋夜蘇軾作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詞句,“兼懷子由”,主要是懷念誰不言自明。宋神宗明白蘇軾的心意,赦免了蘇軾。
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人彈劾投入獄中,這就是“烏台詩案”。蘇軾以為自己必死,就寫了絕命詩給蘇轍:“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前生未了因。”這首詩再次打動宋神宗,蘇軾被赦免,次年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蘇軾在黃州近於流放,“親友絕交,疾病連年,饑寒並日,人皆相傳已死”、“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初到黃州暫居定惠禪院:“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後來他在黃州開墾荒地,自號“東坡”,有歸隱之意,準備像陶淵明那樣生活下去:“隻淵明,是前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後從黃州遷汝州,途經江寧(今江蘇南京)時,王安石親自到江邊迎接,並勸蘇軾在江寧買田。蘇軾素有經世濟民之心,雖然政治上屢受打擊,但要歸隱山林,仍難下決心。
元豐八年(1085),神宗去世,年幼的哲宗繼位,反對新法的高太後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蘇軾被召還朝,相繼擔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並做過短期的吏部、兵部、禮部尚書。
蘇軾反對王安石激進的革新主張,但是經過多年地方曆練,也看到了新法的可取之處。現在回朝後又堅決反對司馬光全麵廢除新法,甚至當麵斥責司馬光為“司馬牛”。隨後再次被貶出任杭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揚州(今江蘇揚州)、定州(今河北定縣)等地地方官。
元祐八年(1093),高太後去世,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蘇軾又先後被貶往惠州(今廣東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州)。在惠州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表現出隨遇而安的曠達。
建中靖國元年(1101),宋徽宗繼位,蘇軾遇赦北歸,途經瓊州海峽,連日風雨突然停止:“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蘇軾為自己畫像題詩:“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係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在回京途中病逝於常州(今江蘇常州),終年六十六歲。
三
這首詞作於何時何地,已不可詳考,有密州、黃州、定州、惠州時期等諸多說法。隻知蘇軾晚年在惠州時,曾叫隨行的侍妾王朝雲唱這首詞。
《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雲:“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閑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淒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傷春矣’。遂罷。朝雲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終身不複聽此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