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小明讀五年級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孩子,平時樂於助人,同學們都很喜歡他,爸爸媽媽也經常教育他,別人有困難,能幫就幫。

暑假時,小明領著妹妹到鄉間的姥姥家玩。路過河邊時,突然聽到有人呼救。他循聲跑過去,發現有兩個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正在水中掙紮。他顧不上多想,讓妹妹在岸邊等他,自己一人迅速跑進水中,試圖伸手救人。但是,當水淹到他的膝蓋時,他感覺腳下的淤泥非常鬆軟,腿和腳開始往淤泥裏麵越陷越深,自己也出不來了,手卻仍夠不著那兩個孩子。他大喊妹妹:“妹妹快去喊人,我腿腳陷進去出不來了,你快跑去喊人!”小明妹妹聽後邊哭邊大聲呼喊:“快來救人!有人落水啦!哥哥陷進去了!”很快,聽到呼救聲的人們火速趕來施救,兩個落水的孩子和小明終於得救了。

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孩子有時做出的英勇行為是出於本能的善舉,但由於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往往會在保護別人的同時傷害到自己,使自己陷入困境。

062第二篇?教養策略一?家長對孩子缺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人生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年級孩子人生閱曆少,對生命認識還比較淺薄。缺乏生命教育,容易讓孩子對自己的生命與安全缺乏足夠清晰的認識。尤其在遇到他人遭遇危險時,很容易因為不太全麵的考慮,做出錯誤的選擇,不僅沒有成功救助他人,反而讓自己受傷。

未成年人普遍缺乏對危險的充分預見能力,缺乏在緊急狀況下自我保護的能力,經常在挺身而出之後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甚至死亡。“安全自護”“珍愛生命”“注意安全”並不是對“不畏困難”“見義勇為”精神的否定,而是對生命崇高的價值和意義的尊重,是更加人性化和實事求是的體現。

二?家長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內容和方式單一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教育孩子保護自我的方式,更多的是諸如“不要玩火”“不要到河邊玩耍”“不要玩電”“不要一個人出去”等口頭上的說教,沒有用孩子能深刻理解和感受的方式,幫助孩子認識到不遵守安全規則帶來的嚴重後果,沒有明確告訴孩子幫助別人一定要有原則,能力之外的幫助都是要拒絕的。簡單的警告、威脅甚至嘲笑往往不能讓孩子信服。家長可以創造機會讓孩子在一定範圍內嚐試、體驗,或是利用自己或別人身上已經發生過的類似的事情,和孩子一起仔細分析,找出正確、理智地對待和處理問題的策略。

三?家長沒有教育孩子量力而行孩子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在別人有困難時要主動幫助,五年級的孩子由於身體加速成長,生理迅速成熟,自認為已經長大,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對他人施以援手。在教育孩子成人的道路上,很多家長忽視對孩子理性看待問題的教育,沒有明確告訴孩子幫助別人要量力而行,光有勇氣是不夠的。

063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建議家長不但要教育孩子助人為樂,還要教育孩子懂得保護自己,學會客觀判斷當下事態,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對他人施以援手。

一讓孩子懂得珍視自己的生命生命的價值首先是生命的存在。作為家長,首先要幫助孩子樹立熱愛和尊重自己生命的理念,家長給予孩子生命,更應該教會孩子珍視生命。家長要讓孩子懂得生命不隻屬於個人,也屬於家庭和社會,讓孩子懂得生命的珍貴,遠離傷害和危險,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一方麵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了解養育孩子十餘年的不易,讓孩子懂得自己生命的珍貴,承載著家長的關心與希望,另一方麵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孩子認識生命的美好與脆弱,幫助孩子建立珍視自己生命的理念。

二教育孩子學會適當拒絕家長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當要去幫助別人和救護別人的時候,一定要在尊重、保護自己生命的前提下,量力而行。這不是自私,這是對生命、對個人以及對家庭負責任。

可由於五年級孩子正處於萌發強烈獨立自主意識的時期,在道德情感的約束下,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他們會不好意思說064第二篇?教養策略“不”。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拒絕的技巧。自己不願意答應別人時,可以直接向對方陳述拒絕對方的客觀理由,包括自己的狀況不允許、社會條件限製等。如“我現在還沒有能力幫助你,你別急,我去找大人幫忙”。

同時,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獨立做事情。這樣,孩子可以從獨立處理生活小事的過程中,樹立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評估,從日積月累的親身體驗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幹,有能力對家長或他人的請求做出接受與拒絕的判斷。

三幫助孩子認識危險的嚴重後果家長可以帶孩子參觀科技館,通過觀看模擬地震、洪水、火災及踩踏等場景,讓孩子體驗到危險事故帶來的嚴重後果,讓孩子對生命有敬畏之心。家長也可以通過一些新聞中的真實案件,引導孩子認識到日常中存在很多潛在的危險,稍不注意,很容易引發安全問題。尤其在他人遇到困難時,如果自己當時僅因為一時衝動而逞英勇,不但很難解決問題,反倒很容易造成更大的傷害。

四教給孩子正確的救助方法家長一定要明確告訴孩子,幫助別人要講科學、講常識,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幫助別人。

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進而選擇合適的方式。如遇到有人落水,若自己不會遊泳,或是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施救,應先及時呼救,並報警求助,切忌盲目跳入水中,救人不成反令自己的生命遭受危險;遇到火情,應呼叫周圍人幫忙,065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並撥打火警電話119,切不可自己孤身救火;在大街上發生交通事故或者打架鬥毆事件,有人受傷需要救助時,應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或110報警電話,協助專業醫護人員或警察妥善處理和解決;遇到有人突然暈倒,應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並按醫囑進行處理,不可未明確病因就把病人匆忙扶起,避免病人受到更大的傷害。

思考與應用1.和孩子一起觀看以熱愛生命為主題的電影或者同讀一本同類主題的書,並進行交流與討論。

2.鼓勵並引導孩子學一些基本的求生技能,如學習遊泳或參加地震緊急避險培訓等。

066第二篇教養策略第15課培養孩子善於傾聽的習慣很多孩子因成長環境的影響,時常隻關注自己而忽略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如何與別人交流與合作。

案例小強是獨生子,父母和爺爺奶奶在家比較寵愛他,對他提出的要求總是無條件地滿足,養成了他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在家裏中很少顧忌家人的感受,家人都要遷就他。這種家中的模式也被他帶到了學校。在學校與別人談話時,他總是搶先發言,當別人說話時,他常常在中間打斷,迫不及待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他不是先舉手示意,而是直接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大聲發表言論,老師多次提醒他也不當回事。小強對自己常常打斷別人的講話這一行為並沒有絲毫悔意,反而覺得自己的觀點都是正確的,而且一定要說出來。不管別的同學是否在陳述個人的觀點,隻要他說話,都得被迫為他“讓路”。一開始,很多同學對他這種做法並沒有過多介意,可時間一長,同學們對他就有看法了,有的甚至不願意與他過多來往。他很納悶,為什麼大家會這樣對待自己呢?

分析案例中小強的問題就在於他總是隨意打斷別人的講話,不願意做個耐心的聽眾,這是對他人不尊重的表現。孩子養成這種不良習慣的原因有哪些呢?

067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一?家庭養育中形成的自我中心意識一部分家長缺乏科學的育兒理念方法,對於孩子沒有嚴格要求,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盡可能滿足,這也讓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他們不會傾聽或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隻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完全不會顧慮特定的時間和環境。

二?傾聽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很多家長在家中不會集中注意力傾聽孩子的訴說,有的父母敷衍孩子,隻是裝模作樣地聽,其實心不在焉,不做任何有效互動。由於敷衍,父母有時可能對孩子在訴說過程中的要求也隨意應答,最後又無法兌現,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留下不講信用的印象。還有一種情況,父母的確在聽孩子說話,但還沒等孩子說完,他們就不願意再聽下去,且迫不及待地想對孩子所說的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也就無法形成真正的傾聽。

三?不懂傾聽的禮儀平日裏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忽視傾聽禮儀的養成。許多孩子在傾聽他人講話時往往表現得心不在焉,或左顧右盼,或擺弄東西,或不時走動。如果出現這些行為,父母要及時糾正,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很難贏得別人的好感和信任。教育孩子要在認真傾聽別人話語的同時還要感受與理解他人的情緒。所以家長要鼓勵孩子在別人愉快的時候與其分享快樂,在別人痛苦、失落的時候與其共擔痛苦和失落。有效的傾聽才能理解他人的需求,更好地分享與合作。

068第二篇?教養策略建議一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就要從父母傾聽孩子做起,這種能力是在雙向交流和互動中逐漸建立起來的。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修養。如果父母隻顧聽孩子單方麵的訴說,而不用自己的話語表達反饋,就會引起孩子誤會,以為父母在想別的問題,沒有傾聽他說話。在與孩子說話時,低聲細語能讓孩子感到與父母處在平等的地位上,有助於他們對父母敞開心扉。

二教孩子傾聽的禮儀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傾聽,而傾聽需要技巧和禮儀。學會傾聽,更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對方;學會傾聽,感受對方心靈最深處的呼喚。傾聽,不是敷衍,而是發自內心的意會,是一種不可言傳的默契。聆聽時應目視對方以示專注傾聽,通過神情專注的目光給談話者以無形的激勵。聽人說話要專心靜聽,但並不是完全被動地、靜止地聽,而是要不時地通過表情、手勢、點頭等方式,表示在認真地傾聽與思考。若能適時插入一兩句話,效果更好,如“你說得對”“請你繼續說下去”。

這樣能使孩子感到你對他的談話很感興趣,因而會很高興地將談話繼續下去。

069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三在傾聽中學會理解別人孩子要與人融洽相處,流暢地交流,必須首先學會傾聽。傾聽他人既是一個聽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的過程。在傾聽他人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從他人的言語中學習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識和他人為人處事的態度與原則。當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後,就會在遇到問題時更多地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更多地理解別人,寬容別人。

思考與應用和孩子一起認真傾聽彼此的心聲,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積極地給予相應的回應;耐心聽孩子講完,不要急於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後交流心得。

070第二篇教養策略第16課學會拒絕他人的不合理請求學會對別人說“不”,也能坦然接受別人對自己說“不”,是社會交往中一項很重要的能力。五年級的孩子正處於交往成長期,尚未形成成熟、理性的交友觀。家長需要引導孩子學會交往,讓孩子學會說“不”,從而獲得更加純真的、穩定的友誼。

案例小麗和小芳都是五年級一班的孩子,兩人不僅同住在一個小區,而且情同姐妹,關係要好。期中考試快到了,小芳壓力很大,如果考試成績不理想,爸爸媽媽會不高興的。考試中,小芳有好幾道數學題不會,她看了看一旁的小麗,她的筆尖沙沙地響。小芳便偷偷寫了一張紙條“小麗,把這幾道題的答案傳給我吧”,趁老師不注意扔給了小麗。小麗心裏特別亂,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她把答案偷偷傳給了小芳。成績出來後,兩人都考得很理想。小芳高興地說:“小麗,你真是我的好朋友,夠意思。以後你遇到困難我也會幫助你的。”小麗看著小芳高興的樣子,心裏卻有著說不出的難受,覺得自己幫著小芳一起欺騙了老師,是個不誠實的孩子。小麗更擔心有了這一次錯誤的幫助,還會有下一次。長此以往,自己的內心一定不會得到安寧,小芳也會養成不勞而獲的壞習慣,最後還是自己害了好朋友。這種糾結在小麗心裏漸漸滋長,以至於影響了她的睡眠和學習。

07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分析很明顯,小麗知道幫助朋友考試作弊是不正確的行為,但是麵對小芳的請求,她沒有勇氣拒絕。滿足了朋友的無理要求,小麗並沒有獲得愉悅,相反使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都受到了嚴重影響。小麗為什麼不對小芳說“不”?孩子不願將拒絕說出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辨別能力影響孩子說“不”隨著年齡的增長,五年級的孩子在交友方麵表現出強烈的願望,希望有自己的朋友圈子。但由於這個年紀的孩子正處於成長階段,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形,內心不夠成熟,自控能力較弱,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足,很多時候他們不知道真正的朋友應該怎樣交往,也不能正確區分朋友的要求是對是錯,即使麵對一些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要求,孩子也不會拒絕。

二?友情的力量影響孩子說“不”孩子的交往對象從家庭走向夥伴,一旦缺少友誼就很容易感到失落,產生焦慮和其他消極情緒。因此,他們對朋友的情誼更加看重,也容易走進誤區。

三?自身性格特點影響孩子說“不”對於不會拒絕、不習慣拒絕的孩子,他們會覺得直接說“不”有些別扭,又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所以隻能保持與對方統一思想;又因為他們擔心失去朋友,害怕衝突,甚至過度怕羞,最終會以讓步、犧牲的方式去迎合對方的喜好、意願。

072第二篇?教養策略建議教孩子學會拒絕朋友不合理的要求,家長的引導是關鍵。

一幫助孩子提升分析和判斷的能力家長需要教會孩子對朋友的需要或者請求進行分析和判斷。

家長可以通過生活中生動鮮活的例子幫助孩子分析,什麼事是應該做的,什麼事是不應該做的,引導孩子形成自己正確的判斷。

如果要求不合理,一定要大聲說“不”。此外,家長還要積極引導孩子進行思考和實踐,如在對待某些問題上,自己是否力所能及。如果自己的能力達不到,即使是合理、正當的要求,也應當委婉拒絕。同時告訴孩子,拒絕別人時要理智,對於別人合理的意見同樣要學會接受。

二讓孩子學會取舍,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平時在與孩子的交流中,允許孩子把自己的意見、想法充分表達出來,允許孩子否定家長的想法和做法。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孩子明確自己想要什麼,不以他人的想法和意見作為自己的意見,有勇氣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孩子,如果“不可以”,哪怕對方是再好的朋友,建議多麼有誘惑,也要學會拒絕。當孩子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拒絕了別人的不合理要求時,當孩子因為堅持自己的原則而失去了朋友時,家長一定要及時肯定他073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的做法,給予孩子支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告知孩子,真正的好朋友之間不是一味順從,而是相互尊重。

三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掌握拒絕技巧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更不願意故意去傷害別人。當孩子因為擔心說“不”會失去朋友時,家長要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掌握拒絕的技巧。

從易到難,學會直接說出理由。當孩子不願意答應別人時,家長要幫助孩子下決心開口拒絕,如“我認為應該拒絕她的要求”“沒有關係,她一定會理解的”等。同時,教導孩子向對方直接清楚、誠懇地陳述拒絕的理由,包括自己的狀況不允許、條件限製等。

善用語氣轉折,學會用商量的語氣。家長要告訴孩子,拒絕別人時要注意語氣,態度不要過於強硬。當然,內容需要直接,但是用詞一定要委婉。拒絕的時候可以以商量的口氣,這樣既可以拒絕別人,又不會影響友誼。

體驗別人的感覺,學會推辭別人的請求。孩子是最單純、善良的,當他得知自己的一句話、一個舉動給同伴帶來了不愉快,心裏也會感到不是滋味。家長所要做的,就是給孩子解釋清楚,他的言行在對方內心產生了什麼樣的感受。體驗到他人的感受時,孩子也能設身處地地想一想,怎樣讓對方高高興興地接受自己的拒絕,自己也會學著理解和接受別人的拒絕。

074第二篇?教養策略思考與應用家長與孩子角色扮演,讓孩子真實模擬說“不”,體驗用適當的方式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

075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第17課教給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能有效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案例魏浩是個五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平時大大咧咧的。

有一次,在放學回家的路上,魏浩和兩位同學走著走著,發現前麵兩棵大樹上有鳥窩,來了興致的他們玩起了爬樹遊戲,並約定誰先抓到一隻鳥,誰就是爬樹冠軍。魏浩一心想著抓小鳥,早就忘了爬樹潛在的危險。隻見他手腳並用,左手向上抓去,右手交替跟上,想當爬樹冠軍的念頭促使他很快就順著粗壯的樹幹爬了一大截。不料,魏浩突然手一滑,兩隻腳開始發抖,緊張的心理讓他另一隻手也沒有抓穩,隻聽“哎”的一聲,他從三米高的樹上摔了下來。掉到地上的他頭部嚴重摔傷,其他兩位同學趕快撥打了急救電話。不久,魏浩被醫生確診左眼視神經終生受損。這一爬樹遊戲造成的後果讓魏浩家人痛苦不已,他自己也將終生遺憾。

分析案例中魏浩發生的意外事故,造成了難以預想的後果。那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哪些呢?

076第二篇?教養策略一?孩子天性好動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其中有些非常好動的孩子被大人們稱作“調皮猴”。每到周末或假期,他們那些存儲於體內的精力和能量就要迫不及待地釋放出來,投入到各種遊樂之中,諸如踢足球、遊泳。有時候時間一長,他們感到厭倦時,就會尋找新的玩樂方式,如爬樹、摔跤等。與此同時,安全隱患也就如影隨形地相伴孩子左右了。

二?缺乏安全教育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比較差,需要家長多關心、多提醒,比如防溺水、防中毒、防摔傷、防觸電等安全方麵的提醒。有家長認為,孩子“小時不搗,長大不巧”,卻疏於安全教育。意外傷害不僅讓孩子的身體受到創傷,甚至讓全家人都追悔一生,痛苦一生。安全隱患時時刻刻環繞在我們身邊,但可以通過有效的教育防患於未然。

建議生活中有很多不確定的意外,讓孩子學會麵對意外和災難,是孩子成長的需要。

077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一平時多教育,防患於未然孩子對周圍事物很好奇,充滿新鮮感,又擁有活潑好動的天性,他們往往不注意安全預防,需要家長的諸多教育。引導孩子學習和掌握一定的自我防護技能,使孩子在遇到異常情況時能夠沉著、鎮靜、機智地保護好自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會孩子安全常識,教育孩子正確麵對常見的安全隱患,需要牢記這些“不”:遇到電線斷頭,切不可隨意拉、拔;不熟悉的電器不亂摸,以免危險;若遇閃電、打雷、刮風,要盡量避開大樹和危險建築物;平時不到建築工地的腳手架下或危牆、廣告牌下玩耍;參加大型社會活動,不推、不擠防止被人擠傷、踩傷;不在公共場所、校園內燃放煙花爆竹,也不圍觀他人燃放;不在樓梯、欄杆、陽台等處打鬧、捉迷藏;不從樓梯欄杆上往下滑。

生活中,家長不能一味反複叮囑或是訓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應該適時讓孩子更多地了解安全知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也要從小事入手,體驗自我保護的過程和重要性,從而形成相關技能。

二意外傷害發生時教育孩子這樣做學會大聲呼叫。孩子遇到危險時,大聲呼喊“救命”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和警惕,爭取獲得救助。

學會識別誘惑。對於陌生人問路或請求協助尋找丟失的寵物之類的事應保持警惕—這是犯罪分子詐騙兒童的兩種普遍策略。如有的犯罪者裝作認識孩子,叫出其名字,進而實施誘騙。

078第二篇?教養策略孩子受傷立即就醫。家長應該提前告知孩子,如果發生摔傷之類的情況,一定不要隱瞞,而應立即告訴爸爸媽媽。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摔一下沒什麼大不了的,認為“越摔越結實”。殊不知,有可能會因為家長的疏忽而耽誤孩子及時就醫,為以後的身體發育和健康成長帶來終生遺憾,因此,孩子受傷後,家長應立即陪同孩子到醫院就診。

三災難發生時教會孩子如何緊急逃生與自救地震逃生,把握地震自救黃金12秒。地震發生後,若能在12秒內迅速躲避到安全處,就能給自己提供最後一次自救機會。

如果發生地震時身處室內,尋找跨度小的地方十分重要,如衣櫃裏、牆腳旁、桌子下等。如果發生地震時在室外,則要跑向沒有電線杆和大樹的空曠地區,避開高大建築物、高聳危險物、危險場所等。

遇上火災,火患猛於虎。一旦發生火災,記住以下三步:一要捂住口鼻。當意識到出現火災時,拿出可用的毛巾、口罩、衣服等,噴上足夠的水,將口鼻捂嚴;二要熄滅身上的火源。如果逃生者不幸身上著了火,應當立即脫掉著火的衣服,或者通過在地上打滾的方式將火熄滅;三要尋找逃生出口,盡快逃離火場。

水災暴發,記住高處與浮力。強降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得較為頻繁,當它釀成災難時,不要驚慌,冷靜觀察水勢和地勢,然後迅速向附近的高地轉移,如基礎牢固的屋頂、大樹等。

如果附近無高地可以躲避,就要迅速找到有浮力的物品以方便逃079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生,如木盆、木板等。

如遭遇重大災難,將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大創傷性事件。

有些孩子的心理有彈性,容易複原;但有些孩子卻會出現一些症狀,如創傷性應激障礙,這些症狀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健康產生長期而深刻的消極影響。當孩子無法獨自麵對時,可以尋找心理危機幹預或是找專業心理谘詢師進行疏導。

思考與應用家長和孩子一起觀看關於自救自護知識與技能的視頻課程。看完後,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模擬演練,並討論演練的過程和效果,讓孩子熟悉自護、自救的方法。

080第二篇教養策略第18課保護孩子的探索興趣孩子的自主探索能夠促進其綜合能力的全麵發展和提高,對孩子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如果孩子探索的欲望經常被打擊,往往會扼殺孩子探索興趣,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案例原先,小宇對科普與奇幻之類的書特別感興趣,零花錢全部用來購買這一類書。這些書不僅介紹科學知識,還介紹了許多實驗。每次小宇想要動手做實驗,總會被媽媽以各種理由阻止,更別提陪他一起做。有時爸爸在修東西,小宇湊過來要幫忙,爸爸把他推到一邊說:“去讀書,別亂動,別搗亂。”學校新增了STEAM科學社團,小宇很喜歡。在加入社團之後,小宇經常會拿著自己的小製作回家,比如一個抽屜報警器,或是連接電路讓小燈泡發光、製作小風扇等。每當小宇興衝衝地舉著自己的作品想向爸爸媽媽說一說時,總會聽到一句“行了,快去寫作業吧”。

後來,爸爸媽媽擔心這些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就把小宇所有的相關圖書、製作材料等都收了起來,甚至到學校找到老師要求孩子退出科學社團。為了小宇有更多的時間學習,爸爸媽媽包攬了孩子的一切事務,學習成了他唯一的事情。從那以後,小宇鬱鬱寡歡,每天沒精打采地在爸爸媽媽的安排下讀書、學習,學習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越來越差。

08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分析造成案例中小宇探索興趣和學習欲望下降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家長忽視了探索對孩子發展的重要作用很多家長希望孩子能夠主動學習,可是卻沒有意識到探索是推動孩子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孩子在探索中能獨立思考,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探索的欲望往往是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關鍵動力,促使孩子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在孩子探索比較複雜的問題時,需要尋求他人的協助,與他人進行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按一定的規則進行討論,學會準確地與他人溝通,學會向別人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耐心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很好地促進孩子社會交往等能力的發展。

二?家長的錯誤做法打擊了孩子的探索興趣當孩子開始對某些事物感興趣,想要積極探索時,其實是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大好機會,可是很多家長在錯誤觀念的影響下,不但沒有充分把握住這個契機,鼓勵孩子進行科學探索,還給孩子設置了種種清規戒律,打擊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另外,在孩子探索的過程,家長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和幫助,沒有教給孩子科學的方法,讓孩子的探索過程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在孩子探索成功後,與家長分享喜悅時,也需要家長的肯定。

但案例中小宇高興地把自己的作品展現給爸爸媽媽時,總得不到爸爸媽媽的積極回應。家長的不認可打擊了孩子的成就感,漸漸地孩子就會失去探索的興趣。

082第二篇?教養策略建議家長如何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不斷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引導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追尋呢?

一家長要在觀念上支持孩子探索家長一定要轉變觀念,認識到探索對於孩子的重要意義,鼓勵孩子通過探索激發學習的興趣,引導孩子在探索中學習更多知識,收獲更多的經驗。家長換一種角度,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也許就會看到裏麵蘊含的積極因素,就會看到孩子奇妙豐富的想象力和求根問底的探索欲。家長一定要明白,喜歡探索,是孩子主動學習的重要方式,對孩子素養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在孩子對某些項目或事物感興趣時,家長一定要盡自己所能給予支持和幫助。

二營造寬鬆的家庭探索氛圍在家庭中,對於孩子的探索欲望,家長一定不要隨意幹涉或是橫加製止。家長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場景,引導孩子做深入的探索,為孩子創造寬鬆的探索氛圍,努力做孩子探索路上的玩伴。可以嚐試進行“家庭實驗室”活動,家長與孩子一起在家做實驗,如與孩子研究物體沉浮的秘密:準備好彈簧秤、三塊大小083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刻度杯、細線等材料,與孩子在實驗中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得出結論。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就會將探索當作樂趣,思維活躍,同時清楚認識到學習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其樂無窮的探索新事物的過程。

三在行動上把孩子的探索引向深入孩子對周圍的許多事物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個明白,他們喜歡冒險,喜歡做一些高難度的遊戲,並從中獲得探索和嚐試的成就感。家長在孩子探索過程中要耐心引導,麵對孩子看似不可理喻的問題,既不能簡單粗暴對待,也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孩子身上,允許與眾不同的答案存在,並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與認可。家長可以用“你為什麼會這樣問”“你是怎麼想的”,鼓勵孩子把他的想法更細致地進行解釋,孩子解釋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為進一步探索打下基礎。家長也可借孩子的解釋為孩子提供合理的建議,助力孩子的探索,既保護了孩子的探索興趣,還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欲。麵對孩子成功的探索,家長可以分享孩子的成功喜悅;麵對失敗的探索,家長要試著幫孩子一起找出失敗的原因,幫孩子迅速調整心態,繼續新的探索活動。

四在實踐中提升孩子的探索興趣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博物館、展覽館等場所參觀、學習,鼓勵孩子參加科技夏令營,讓孩子們學習科技知識,在觀察與體驗中感受科學的神奇,學會發現問題,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和探084第二篇?教養策略索世界奧秘的欲望。比如,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觀看電影《飛屋環遊記》,抓住孩子對電影感興趣的契機,引導孩子從電影中得到啟發,設計一個主題為“飛屋環遊記”的氣球試驗。孩子接觸的事物越多,產生的新想法也就越多,他們就會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做出一些創造性的成果來。

思考與應用1.和孩子一起探究一項孩子感興趣的活動。

2.帶孩子走進大自然,在自然中體悟美,探索美。

085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第19課支持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能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就是保護了他們科學探索精神的萌芽,保護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無盡的興趣和對美好明天的向往。

案例明宇的生日宴會上擺滿了一桌美味,吃完生日蛋糕,明宇說:“今天的飯太好吃了,我都快吃到嗓子眼了。”看著他那可愛的模樣,大家都不禁哈哈大笑。

媽媽說:“你吃了這麼多,再喝個酸奶吧,幫助消化。”明宇說:“為什麼酸奶能幫助消化?”媽媽說:“因為它含有很多乳酸菌呀!”明宇說:“酸奶中的乳酸菌從哪裏來?飯菜酸了也會產生乳酸菌嗎?為什麼酸奶中的乳酸菌能幫助消化?飯菜酸了產生的菌和酸奶中的菌有什麼區別?”媽媽說:“這些我也不清楚,你去查查資料,研究研究吧。”分析案例中明宇媽媽對孩子的疑問盡管不能一一回答,但是能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提問,能正確地引導孩子尋找答案。而生活中有很多家長卻不能很好地回應孩子打破砂鍋式的提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麵:086第二篇?教養策略一?家長不能正確理解提問對孩子心智成長的重要意義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孩子進行學習探索的過程,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人、事、物觀察和思考的結果,是孩子主動探索、認識世界的表現。但許多家長缺乏科學的教育觀念,沒有意識到提問對孩子心智成長的意義與價值,導致在日常生活中更多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較少關注孩子從提問到探究再到得出結論這一有價值的學習過程,忽視了對孩子問題意識的保護和培養。

二?家長缺少對孩子提問進行科學引領的能力一方麵,家長不知如何引導孩子進行提問,甚至在孩子認真觀察或思考時任意打斷孩子,不僅會打擊孩子發現問題的主動性,還會影響孩子注意力的發展。另一方麵,當麵對孩子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時,家長的回應方式也會嚴重影響甚至打擊孩子的探索欲望。

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對這個世界發現和探索的內在需要,尊重他的“問”,引導他的“學”,支持他的“做”,讓孩子體驗探索的成就感,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形成科學探究的精神。

087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一對孩子的提問給予肯定和鼓勵由於受到知識經驗和認知能力等方麵的限製,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很多他們不懂的事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一個又一個問題就在他們的腦海中出現了。這既是孩子獲得各種新知識的機會,也是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認識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機會。所以,當孩子提出問題時,家長要注意傾聽,用肯定和鼓勵的態度積極地回應,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問題得到了家長的關注。家長對於容易解答的問題要及時解答,即使孩子的個別問題顯得比較幼稚或離譜,也不要取笑他,而是要在思考問題的角度、方式上給予引導,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於自己不知道或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也要敢於承認,並引導孩子自主探尋答案。甚至有某些問題上家長要適當示弱,裝作不知道,給孩子更多探究的機會。

二支持孩子以問題為核心的主動探索對於孩子那些有價值、有實踐探索意義的問題,家長要敢於放手讓孩子自主進行探索和研究。隻有當孩子真正進行探索時,他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發揮,才能在自己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以問題為核心,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思考、研究和發現。這一過程就是孩子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對於他們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

在孩子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還需要家長持續的關注、支持甚至是陪伴。限於孩子自身的能力,在他們探索的過程中,常常需088第二篇?教養策略要家長給予一定的支持,如提供材料、創設環境等。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家長要能成為他們探索路上的夥伴與同行者,及時給予好的建議,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給他們繼續前行的勇氣與力量。

這就要求家長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堅持終身學習,不墨守成規,不要用有限的已知限製孩子無限的未知,和孩子共同成長。

三讓孩子學會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問題的探索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信息收集和處理的過程,孩子的問題越多,主動獲取信息的欲望越強烈。孩子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最終決定著主動學習和探究問題的成效。

家長要培養孩子利用信息技術探究問題的能力,要特別注意從解讀信息的核心內容、獲取信息的途徑方法和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幾個方麵進行引導。首先幫助孩子明確收集什麼樣的信息,然後指導孩子通過網絡信息檢索、查閱圖書資料和調查訪談等途徑獲取信息,最後陪孩子一起對信息進行鑒別、篩選、整理、分析研究,得出答案。

四家長要學會營造學習探究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探究有助於形成家庭學習研究氛圍,增進家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引導孩子學會與人合作並形成獨立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探究不僅能使孩子接收和處理的知識性、技能性信息更為豐富,而且,來自家人的情感態度、思維方式等更089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為多元的信息也不斷地對孩子產生交互性的影響,有助於孩子在認知、情感和適應性等多方麵得到促進和發展,為其終身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為了更好地引導孩子進行合作探究,家長要與孩子一起選擇共同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合作探究,在這個過程中要鼓勵孩子認真獨立思考,積極發言,並認真傾聽家人的意見。家長要給足孩子發言、補充、更正和辯論的機會,激發孩子的探究欲望。

思考與應用保護孩子的問題意識,支持孩子的主動探究,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並引導孩子去做這樣幾件事吧:1.善於發現孩子有價值的提問,給予肯定和讚賞。

2.給孩子提供科學小實驗、小製作的材料,鼓勵孩子自主操作。

3.策劃一次家庭旅行,讓孩子通過查閱資料或網上搜索的方式,製作一份旅遊攻略,包括旅行目的地的曆史文化知識及食宿行的選擇安排等內容。

090第二篇教養策略第20課培養孩子的質疑精神質疑精神是創新的起點,但在生活中,很多家長卻忽視了對孩子質疑精神的培養。

案例蕾蕾今年五年級了,平時善於觀察思考。一天,蕾蕾在讀課外書的時候,發現書中有一個錯字,但她不敢肯定。於是,就查了好幾本字典,結果發現自己是正確的,她就拿著書本問正在看電視的媽媽:“媽媽,您看,書上居然有錯別字呢!”“怎麼可能,書中還有錯誤?”媽媽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說道。蕾蕾認真地說:“真的,媽媽,您看看嘛!”媽媽不耐煩地對蕾蕾說:“書是不可能有錯誤的,你明天還是去問老師吧,估計老師也會說你錯了。”蕾蕾一聽,有點生氣地說:“媽媽,您應該知道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吧,但您現在怎麼這樣呢?”看著女兒情緒有點不對勁了,媽媽才不情願地拿過書看了一看,經過仔細查閱,發現這個字果然是錯的。

分析造成孩子缺乏質疑精神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麵:一不科學的教育理念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提出的問題應該是學業上的問題,如果問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父母會認為孩子在不務正業,且所問問題對學習沒091家長學會陪伴學會愛五年級學堂有任何好處。他們隻希望孩子做個“聽話”的學生,遇到孩子的疑問,他們會告訴孩子:“你把老師教的學好就行了,別管那些,簡直耽誤學習!”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往往采取的是忽略、搪塞,甚至是批評的態度。

長此以往,孩子慢慢地就沒有了質疑的欲望。

二?想象力被扼殺好奇是兒童的天性,而好奇心會驅動孩子去探索和想象。具備想象力的孩子才敢於質疑,沒有想象力的孩子就像一潭死水,沒有思想上的生機和活力。家長不能以各種形式扼殺孩子的想象力。

三?安逸的環境有的孩子無論生活和學習,總處於一種極易得到滿足的狀態,無論做什麼都非常被動,懶於動腦,拙於思考,逐漸喪失了應有的質疑精神。

建議家長怎樣才能鼓勵孩子大膽質疑,以培養他們的質疑精神呢?

092第二篇?教養策略一喚醒孩子的質疑意識孩子愛提問,是他們思維發展的結果,是強烈求知欲的反映。越是求知欲旺盛的孩子,越是愛發問。因此,對待孩子的發問,家長非但不應該製止,而且應該滿腔熱情地鼓勵、支持。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總是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家長應該喚醒孩子的質疑意識,讓孩子發現問題並能提出質疑。父母可以先提問題,讓孩子回答,慢慢地對孩子加以鼓勵,引導孩子善疑,能自己主動發問,從而養成敢於質疑的習慣。鼓勵孩子不要盲從於書本、老師和家長,要對事物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隨聲附和,通過培養孩子的信心和勇氣喚醒並培養孩子的質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