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向馬融請教(1 / 2)

當時出名的讀書人很多,但稱得上大儒的,卻僅有寥寥數人。就像現在的教授、專家一樣,滿大街都是,一抓一大把。有一個笑話很能說明問題,某個建築工地施工,一塊水泥板斷了,砸倒了過路的五個人,其中兩個是專家,兩個是教授,剩下的一個還是副教授。雖然誇張,但不可否認的是,眾多教授專家中,真正名副其實,能配得上“大家”兩字的,卻是寥寥無幾。

當時讀書人的學術水平還是很高的,多少有些名氣的人肚子裏都會有些真才實學,不像現在的所謂專家,信譽淪落到連青蛙都不如的地步

張角選擇的第一個求教對象是馬融

馬融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有名的經學家,稱得上是學富五車,才高八鬥。

因為有名氣,大將軍鄧騭想征召他做官,馬融本來想守住自己的節操,終身致力於學問,不為五鬥米折腰,就拒絕了。一個人居住在涼州的漢陽縣境內,全心治學。但這時候羌族蠻子經常騷擾邊境,衝突時有發生,戰亂必然導致物價飛漲,馬融這樣的名人也沒飯吃了,畢竟名氣和節操是不能當飯吃了,馬融沒有“寧肯餓死也要保住節操”的勇氣,隻好妥協

但他又怕朋友笑話,就引經據典的對朋友說:“古人有言: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愚夫不為。所以然者,生貴於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滅無貲之軀,殆非老莊所謂也。”雲雲

不用管這段話是什麼意思,馬融扯這麼多的原因無非就是來論證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是一個知識分子應該做的

說完之後,馬融就拍拍屁股去朝廷當官去了,畢竟填飽自己的肚子是最重要的

馬融到朝廷的第一個職位是校書郎,通俗的說就是校正書籍,整理圖書的官,跟大學裏的圖書管理員工作性質類似,但你可別小瞧了這個職位,人家馬融可是給皇帝整理圖書,跟普通的管理員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的。這就像是廚師,普通酒店裏做飯的叫廚師,中南海裏給國家領導人做飯的也叫廚師,但兩者絕對不是一個概念。所以說馬融這個職位還是相當高的,並且按照慣例,幹幾年就會升職。

馬融雖然有才學,但是做官卻不怎麼在行,這是因為,做官需要厚黑學,臉皮要夠厚,手要夠黑,還有隨時學會見風使舵,才能如魚得水,立於不敗之地,如果要麵子,幹脆不要去做官。

但,凡是有學問的讀書人,都把麵皮看得很重要,經常為了得到點虛名,勇於頂撞當權者,以顯示自己作為知識分子不畏權勢的骨氣。

馬融在圖書館裏吃飽了飯,閑來無事,想起了自己作為知識分子應該有的骨氣,就針對朝廷廢置武功的事,上了一道《廣成頌》。馬融不愧學問高深,在上奏中引經據典,借古諷今,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他對自己的奏疏很滿意,夢想著鄧太後看完後,能夠拍案長歎:有如此人才不用,宰相過矣,然後加官進爵,平步青雲。

但,馬融失算了,因為他不知道,廢置武功的事情正是鄧太後同意實施的

據說鄧太後看到這篇奏疏後的確拍案了,但拍案的同時不是馬融想象的長歎,而是大罵,具體罵的什麼史書沒有記載,我們也就無從考證,但太後畢竟是有身份的人,肯定不能罵“¥你媽”“瑪勒格必”之類的

暫且不管鄧太後罵的什麼,總之,鄧太後相當的不高興,你不在圖書館安心整理你的圖書,卻來抓我的小辮子,真是不懂規矩。

鄧太後沒有殺馬融,也沒有罷馬融的官,因為不管怎麼說馬融總是個名人,明目張膽的收拾他,影響總不大好

雖然沒有被治罪,但馬融徹底失寵,身邊的人不斷地升上去,新來的人也不斷升上去,一年一年過去,馬融身邊的同事換了一撥又一撥,隻有馬融自己,一個人停留在原地踏步,一晃就是十年

馬融終於明白了,大漢朝最大的法不是憲法,而是當權者的看法,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看到沒有升官的希望了,就借口自己哥哥家的孩子死了,想辭職回家。鄧太後以為馬融想回州郡做官,更加生氣,我賞給你的官你竟然不稀罕做,擺明不給我麵子,就下令禁錮凍封他,太後親自下令,誰也不敢違背,馬融無論到哪裏都不會有官做了。

馬融天天在家裏麵對嬌妻幼子,哀歎報國無門。但天無絕人之路,過了幾年,到桓帝時候,鄧太後死了,馬融終於熬出了頭,出任南郡太守,算得上是廳級幹部了。這下馬融老實了,他已經徹底見識了權力的厲害,再也不敢得罪權貴。他變的圓滑了,甚至還違心的寫了篇讚美大將軍梁冀的《西第頌》,拍梁冀馬屁,但沒有想到拍馬屁拍到馬腿上,無意中得罪了大將軍梁冀,不但被免官,還被剃光了頭發胡子。

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剃光頭發和胡子沒什麼了不起,隔三岔五我們自己還要花錢去理發館剃一遍,但在當時卻是很嚴重的侮辱,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被人強行剃了,就是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