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呂布(下)(1 / 2)

呂布舉著丁原的人頭,對目瞪口呆的士兵說:丁原不仁義,已經被我殺了,想跟隨我的跟我走,不想跟隨的,也不強求

曆史上部下以下犯上殺主將,總要有個像樣的理由,其中最常用的就是說主將謀反,我奉密詔殺之,這招屢試不爽,反正死無對證,你要證據?我得的是密詔,給你看了還能叫密詔嗎?

呂布這個大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家夥不屑於老一套,他勇於開拓創新,用了一個讓人摸不著的頭腦的借口:不仁義

這是什麼借口,簡直是莫須有嘛,這個借口實在不怎麼高明,究竟什麼叫不仁?什麼叫仁?帶兵打仗的還有仁慈的嗎?

可憐的丁原,竟然被以不仁義的借口殺掉,翻遍上下五千年的曆史,以這個借口被殺掉的隻有丁原一人,他是獨一份,也算是占了個沙發

話說回來,往往這時候,大部分士兵都會紛紛跪下,高呼:將軍英明,我們願意誓死跟隨將軍

呂布也正昂著頭,等待士兵們山呼海嘯的跪拜

但令他鬱悶的時,他話剛說完,士兵們嘩啦散去一大半,隻剩下一小部分士兵,稀稀拉拉的站在原地,有氣無力的說:願意效力

這部分士兵是地地道道的並州兵,他們從西北一直跟隨著呂布南征北戰,雖然他們沒有走,願意繼續效命,但並不代表他們認可呂布這種做法。他們不走是因為他們無路可走,誰都知道他們是並州兵,是呂布的心腹,並且換個坑不一定會得到現在的地位

看著潮水般散去的士兵,呂布一時有些發愣,他想不明白原因,難道我做錯了嗎?

呂布信奉的是武力,他靠拳頭打天下,以為隻要自己夠強,別人就會依附自己,會拜倒在自己麵前,他不知道,世間最強大的力量不是武力,而是人心

舞力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個沒有忠義思想的人,隻能讓人們害怕,而不能讓人們尊敬,呂布是想不明白這一點的

呂布提著自己義父的人頭去了董卓中軍大營

見麵的情節照樣很老套,在每次戰鬥後都會上演一番:無非招降的一方猶如得到寶貝似的說:我得將軍,天下何愁不定,投降的一方說,今日方遇明主,萬死不辭,說到情深處再來兩滴激動的淚水

場麵老套到幾乎都能編成計算機程序,雙方照本宣科的進行完,然後叫來雙方將領們一起喝頓酒,互相認識一下,就算是自家人

但呂布從來就不是個墨守成規的人,他硬把這樣的老套場麵弄出些新意來,不知道是蓄謀已久還是激動不已,呂布當即跪下,要認董卓當幹爹

不要臉,忒不要臉

前腳剛剛親手把前任幹爹殺了,後腳就跪下又認了個幹爹

有奶便是娘,有權便是爺,這是呂布的生存哲學

董卓也愣了一下,心裏有些不樂意,畢竟對方幹爹的頭還在帳外掛著那,但是呂布已經跪下了,他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如果堅持不收的話,那麼招降的事情估計就黃了,他隻能點頭認下這個幹兒子

董卓收了個幹兒子的同時,也為自己掘好了墳墓,不過那是以後的事情了,當下還是值得慶賀的

天下勇猛的將士成了自己的幹兒子,戰鬥力最強的兩隻部隊也都聽命於自己,天下誰還敢說個不字?

如果你問,那也容不得他們西北軍胡來啊,不是有禁衛軍嗎,實際情況是,禁衛軍在何進被殺後已經被董卓收編,京城的軍隊絕大多數都已經歸順了董卓

董卓這隻野狼終於露出了猙獰的麵孔,開始吃人了

董卓召集大臣們開會,再次把那個大逆不道的想法提出來

下麵鴉雀無聲,沒人敢說話,大家都在盯著自己的腳尖想心事,誰都知道,誰第一個發言,誰就會徹底完蛋。

讚成董卓的提議,那就是十惡不赦,是大逆不道,會被萬人唾罵死,反對董卓的提議,後果更嚴重,會立馬給哢嚓了,

既然說什麼都不行,那就沉默吧,槍打出頭鳥,誰先出頭誰先被打

延續四百年的大漢朝難道沒有諍臣嗎?有,不過大部分諍臣前幾年已經被漢靈帝殺的殺,撤的撤,基本從朝堂滅絕了

剩下的這些,都是在腥風血雨中活下來的知進退之人,知道怎麼做危險,怎麼做安全,怎麼會再輕易的做危險的事情

如果漢靈帝地下有知,肯定悔的腸子都青了

但還是有那麼一兩個漏網之魚的,比如盧植,比如袁紹,

盧植話說的很婉轉,他引經據典,旁征博引,絮絮叨叨說了半天

董卓從來就不怎麼讀書,當然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就問旁邊的李儒:盧中郎啥意思?是讚成還是反對?

李儒說的很直接:他在罵你那

董卓大怒,他最討厭別人罵他,而且最討厭引經據典的話罵他,這不是明擺著欺負我沒文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