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牛津大學和巴黎大學時,楊絳曾通讀古希臘以來的戲劇經典,獲益匪淺。另外,楊絳對都市小市民生活的體驗和多年的生活積累,以及上海灘這個大都市特有的新舊參半、土洋結合的生活形態,都是引發她創作靈感的淵藪。
隨著《稱心如意》紅遍上海,楊絳受到多個劇團邀請創作劇本,演員以能演她的劇本為榮。她一鼓作氣,出手不凡,1943年《弄真成假》完稿,1944年《遊戲人間》殺青,這兩部喜劇作品巧妙地避開日寇的幹預和壓力,用笑聲“表示我們在漫漫長夜的黑暗裏始終沒有喪失信心,在艱苦的生活裏始終保持著樂觀精神”。
1945年夏天,
受上海苦幹劇團委托,楊絳創作了四幕悲劇《風絮》,由黃佐臨夫人、著名演員丹尼擔任女主角,但未及公演,抗戰勝利,演員四散而去,再無上演機會。此後,楊絳再沒有創作劇本。
《弄真成假》寫破落子弟周大璋,一表非凡,卻吊兒郎當,吹蒙哄騙。他憑借一身行頭,巧舌如簧,在地產商張祥甫的女兒張婉如與侄女張燕華之間左右逢源,兩位待字閨中的姑娘被他迷得神魂顛倒。張燕華寄身家大業大的叔父家,卻地位低下,形同女傭,她把自詡出身世家望族的周大璋作為唯一的救命稻草,希望能嫁入豪門,改變自己的卑微處境。她以閃電式的巧妙手段,騙周大璋說張婉如和馮光祖已去蘇州結婚,讓周大璋對張婉如死心,幻想破滅的周大璋席卷母親的一點兒首飾與張燕華私奔到杭州度蜜月。誰知謊言與現實中間隻隔著一張嘴的距離。在周大璋母親大鬧張府後真相大白,最後,兩人自食苦果,不得不在簡陋破爛的新房中,舉辦不尷不尬的婚禮。
楊絳以詼諧幽默的筆法,寫出令人捧腹而又引人深思的戲劇效果,正應了西塞羅那句名言:“喜劇應該是人生的鏡子,風俗的榜樣,真理的造像。”劇中描寫的人物故事與現今社會傍大款、嫁豪門的婚戀追求,以及很多年輕人為追求物質享受,坑蒙拐騙甚至淪落犯罪的社會風氣何其
相似。所以,這部劇作在今天仍有鏡子般的警示作用。
《稱心如意》和《弄真成假》被著名劇作家柯靈譽為“喜劇的雙璧”。他在《“衣帶漸寬終不悔”——上海淪陷期間戲劇文學管窺》一文中,對楊絳的喜劇作品給予高度評價:“對那些名門望族的紳士淑女,是透過衣冠楚楚的外表,脫衣舞似的細細剝露他們又醜又髒的靈魂(但其中也很有些風趣盎然的形象);對那些蓬門小戶的男女老少,是帶著深厚的同情,指出他們盲目的營營擾擾,可笑可憫,憐惜地撫摸他們的傷痛。解剖的鋒芒含而不露,婉而多諷。這是作者深入生活,體察人生的結果,出發點是對人生的熱愛,所以精神上站得高,看得透徹。”
李健吾先生也極其推崇:“假如中國有喜劇,真的風俗喜劇,從現代生活提煉的道地喜劇,我不想誇張地說,但我堅持地說,在現代中國的文學裏麵,《弄真成假》將是第二道紀程碑。有人一定嫌我過甚其詞,我們不妨過些年頭來看,是否我的偏見具有正確的預感。第一道紀程碑屬諸丁西林,人所共知;第二道我將歡歡喜喜地指出,乃是《弄真成假》的作者楊絳女士。”
兩位大家的評價貨真價實,擲地有聲。在紀念中國話劇誕生百年之際,中央戲劇學院2004級表演係的同學們,將《稱心如意》重新排演搬上舞台,作
為他們的首台畢業大戲。2007年11月,在上海國際藝術節活動展演期間,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滑稽劇團將《弄真成假》奉獻給廣大觀眾,再度掀起楊絳熱。
可見,經典永不過時,好作品必將贏得觀眾!
《弄真成假》轟動上海灘,父親楊蔭杭帶著楊家姐妹們一同到劇院觀看演出。
聽到全場掌聲雷動,他俯身問身邊的女兒:“全是你編的?”
楊絳笑笑點頭:“全是。”
父親笑著說:“憨哉!”
看到女兒擁有了自己的一片豔陽天,做父親的焉能不喜歡,不揚眉,不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