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3 / 3)

當即把韓大娘的遭遇同她細說一番,聽得武安心情複雜。

盡管她明白眼前這女郎幹的事是極其荒謬不可思議的,但心裏頭卻很爽。

畢竟她也是女性。

哪怕身份高貴,仍舊無法像男人那樣擼起袖子去幹,周邊總有許許多多的束縛規範她,警醒她。

而現在,她這個叛逆得如同野馬的妹妹卻要帶頭打破那些陳規,並且還不是空談,是在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的。

武安隻覺得這地方很神奇。

翌日她們又到附近的集市湊熱鬧趕集。

梁螢看到當地的雜貨鋪裏有麻繡售賣,心中頗覺欣慰。

她指著麻繡同武安講它的原產地,還有周記的清醬,蘸鞋拔子都好吃。

市集上出現的許多熟悉小商品都是她花功夫帶起來的。

那些東西雖然在這裏不起眼,但當它們能在每個角落裏出現時,給衙門帶來

的商稅利益將是巨大的。

不僅如此,一些商賈還會主動給學堂捐款爭名聲。

在這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為了能博得好名聲,他們會資助學堂博取美名。

從郡府裏了解,目前永慶郡內的學堂占了近半開銷來自商賈們的捐贈。

這些人有賈叢修,平陰黑陶朱家,做生絲買賣的周家等等。

當初衙門扶持他們把產業做起來,現在他們主動回饋,與衙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相互扶持,互利互惠。

底下的老百姓能得溫飽,治安太平,有冤能伸,有學可上,對未來有憧憬,公糧自然上交得心甘情願。

這又是一個良性循環。

地方衙門把老百姓伺候好了,經濟抓起來了,他們領到的月俸就會更豐厚。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哪怕現在的農作物產量還有待提高,品種單一,生產力落後等等存在著諸多問題,但至少大框架已經構造好了,已經進入一個井然有序的循環。

待到有足夠的實力時,再從外來引進作物新品種。

水稻產量不高,那就引進紅薯玉米土豆這些可以管飽的東西。

沒有棉布被褥,那就引進棉花種植,讓它取代麻布。

有些東西既然無法從技術上攻破,那就直接去引進好了,總能搞出些花樣來讓生活過得更安逸。

梁螢的思路清晰無比,堅決遵循務實道路,雖然她經常跟那幫土匪畫大餅忽悠,但絕不會

忽悠老百姓。

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她對最底層人的需求了解給武安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所有出發點都是滿足那些命如草芥的老百姓。

在這樣混亂的世道是極其不可思議的,武安隻覺得整個三觀都被顛覆了。

可是看著那些人們欣欣向榮,個個都帶著一股子積極向上的憧憬,真的讓人欣慰。

從曾經飽受戰火饑餓磨難的世道,一夜間變革成現在的人人有地種,家家有餘糧的盛景,不就是治國者最理想的海晏河清嗎?

溫飽、學堂、小商販經濟,這些東西是武安以前不曾去接觸的。

如今從那華麗廟堂走到人間,感受俗世煙火,內心受到極大的衝擊。

不管她承不承認,這裏的人們就是生活得好。

沒有盤剝欺壓,隻有扶持,衙門成為了他們的服務者。

那種角色顛倒令武安難以適應。

可是她心中又同時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這裏的“水”,是能載舟極速前行的,乘風破浪,揚帆啟程。

從永慶到臨都,再到雁門,進俞州,一路過去道路暢通無阻,商旅往來,一派欣欣向榮。

她們進入到扶陽時,當地的衙門正向老百姓們借糧。

人們主動排起長隊給公家送糧。

哪怕冬日寒冷,可是他們的心是熱的,說出來的話是暖的。

不知道為什麼,看著那些舉動,武安不禁生出一種奇怪的錯覺。她明明是從京城來的,明明見識過世間的所

有繁華,卻有種鄉下老太太進城的怪異感。

士農工商,朝廷對商賈多數采取的是打壓政策,但這裏的衙門會扶持。

女學更是天方夜譚,世人對女人多加約束,這裏卻鼓勵她們走出去跟男人搶飯碗。

老百姓明明是統治者手裏的牲畜,這裏卻被高高捧起,翻身農奴把歌唱。

甚至衙門還窮得要向老百姓借糧了。

武安忍不住偷偷問梁螢,“衙門會還糧嗎?”

梁螢:“???”

武安:“你們會還出去嗎?”

梁螢似有不解,“當然會還呀,不還的話下次就難借了。”

武安:“……”

羊毛出在羊身上,她真的很有想法。

兩人過去時在街道上看到眾人圍了一大圈,武安也去湊了回熱鬧。

原是一個中年男人在講話本子。

那男人時而模仿女聲,時而模仿狗叫,講得繪聲繪色。

武安頗覺稀奇,居然也認真地聽了下去。

那話本子向世人警示拐賣婦女兒童會受到的處罰。

武安這才後知後覺回味過來,問道:“這合著是在向老百姓普法?”

梁螢點頭,“對,就是普法。”

武安讚道:“這個挺好,聽著有意思。”

在扶陽逗留了幾日,她們便回的河城。

沿途下來武安整個人都變得開朗許多,沒有以前那般沉悶。

不曾想她們才抵達河城,剛進州府,就見李疑神色凝重。

梁螢暫且把武安安置到官舍,隨後過來問他因何緣故麵色凝重。

李疑回答道:“昨日俞州

接到東州那邊傳來消息,說朝廷派了使臣前往金林去了,隻怕要生出事端來。”

梁螢默了默,無比淡定道:“八月份楚王沒撈到便宜,興許是跟我們俞州死磕上了。”

李疑憂心忡忡道:“這樣始終不是個辦法。”

梁螢:“趙雉在那邊的?”

李疑點頭,“他和鄭曲都在那邊的,密切觀察金林王太守的動靜。”

梁螢深思道:“楚王到底還有多少兵?”頓了頓,“他在東州和泉州就折損了二十多萬兵,汶陽還有十萬,京畿應也有不少兵鎮守,倘若要跟我們死磕,光靠金林肯定是磕不動的。”

李疑有些受不了道:“你的意思是還會派兵過來打?”

梁螢理所當然道:“不然呢,你當金林王太守傻呀,他好端端的豈有膽量敢跟我們硬碰硬?

“並且東州九郡我們一下子搶了六郡,那戰鬥力他肯定是瞧在眼裏的,如果楚王不發兵來,他肯定不會貿然行動。”

李疑發愁道:“眼下這情形隻怕又要打仗了。”

梁螢淡淡道:“打仗不挺好嗎?”

李疑:“???”

梁螢無恥道:“你沒發現我們越打仗兵就越多嗎?”

李疑:“……”

對哦,從三百兵打到三千兵,再到三萬兵,五萬兵……

他總覺得哪裏不對。

梁螢暗搓搓道:“我巴不得金林王太守作死,他來作死,我們俞州直接幹到十萬兵。”

李疑:“……”

她這算盤隻怕響得連京中都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