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1 / 3)

梁州六郡落袋, 搞土地下放的人全都聚過來了。

魏中丞等人喜笑顏開。

他們這群老頭兒本該安享晚年,現在卻到處跑斷了腿, 且還沒有一點怨言, 因為他們從這個全新的政權裏看到了生機。

但凡土地下放所到之處,除了權貴之外,沒有人反對過一句, 皆是統一的誇讚。

民之所向, 無往而不利。

這群七十多歲的老兒把畢生的心血都耗在了拯救這個世道上。

現在他們根本就不會糾結它的根源是不是曾經效力的那個梁王室,因為俞州這幫土匪用實際行動把惠民做到了極致。

他們真切地看到俞州那邊的人們在一步步變得更好, 州裏的鹽價和糧食是其他州不能比的。

這些年風調雨順, 老百姓手裏有足夠多的土地深耕細作。

哪怕產量不高, 但因著戰亂連連導致的人口減半留下了土地資源空間, 隻要你願意用勞力去換取糧食, 總能得溫飽。

州內幾年都太平, 老百姓手裏有盈餘便會把多餘的糧舍些出來換物什,舍的人多了,糧價自然就下降許多。

最初安縣那邊的一鬥米要二十幾文, 現在十幾文, 跟官鹽差不多。

待把青州那邊打下來, 官鹽還會繼續下調, 徹底把私鹽堵死。

隻有當官鹽足夠低廉, 私鹽沒有利潤空間後, 才能從根源上遏製住它的存在。

糧食平價, 食鹽低廉,教育到位,法治清明, 道

路通暢, 物流運輸發達,方才能把這個落後的時代激活。

現在這些時代的先驅者正在梁螢的指引下一點點“裝機”,等待著有朝一日激活它高速運轉。

這些人中胡宣的感觸算是最深的,畢竟他爹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父子倆算是見證梁螢他們從無到有的見證人。

哪怕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都還能清晰地記起當初平陰打豪紳忽悠楊都郵的那些荒唐事。

現在回頭去看,隻覺得不可思議。

那幫土匪打到哪裏,他就跑到哪裏,跟流動人口似的。

實際上他們這些人就是流動人口,不停地重複著幹一件事,隻不過換了個地方,換了些老百姓。

若要問他們收獲了什麼,月俸沒多少,但誇讚特別多,私下裏得到的瓜果雞蛋什麼的實在是盛情難卻。

梁螢給他們畫大餅,把九州的土地全部下放後,進那金鑾殿光宗耀祖。

這餅畫得委實大,卻沒有人會質疑,因為他們親眼看著手裏的兵越打越多,擁有的地盤越打越大,找活計的速度隻喊幹不完。

真的幹不完。

一茬又一茬跟春筍似的。

定都那邊的活計還沒弄好,梁州六郡又落到了手裏。

隨著團隊的壯大,不少年輕人加入其中,成為土地下放的中堅力量。

他們這些人或許有些隻是秀才,也有仕途不順轉投來尋出路的,隻要品行端正,認同這裏的治內政策,願意跟著上頭的指示走,就有機會在這片土

壤成就一番事業。

像胡宣、葛老兒、張議這些人會陸續帶新人進行考核,一旦他們把經驗磨出來了就能單獨下去行事。

治內的主力以後肯定是會進金鑾殿的,帶出來的新人如果資質得到認可也可以升上去,其餘的以後下放到地方做郡守,州府從事等,上升空間非常大。

這是他們願意在此拚前程的原因之一,因為看得到未來的出路。

不僅如此,他們所幹的差事老百姓們無不誇讚,那種自我價值得到認可的肯定讓人積極向上。

曾經仕途不順的人在這裏找到了自信,曾經苦於沒有出路拚搏的人在這裏找到了機會,梁螢給他們提供了足夠的上升空間,是他們留下來的動力之一。

完善的上升機製是留住人才的根本,現在的韓二娘已經脫胎換骨,混到了中堅力量階層,她已經有資格帶新人,一字一句不容人質疑。

那種權威是靠自己去搏出來的。

韓大娘正在走她曾經走過的路。

這不,俞州的武安也會篩選願意從事女官的女郎們引薦到梁螢手裏。

那些人飽讀詩書,都是有家底的人,有些是商賈之家,也有是縣丞家養的閨女,他們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開始試著走出去。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團體,把那麵趙旗當做他們的指引,它走到哪裏,他們就跟到哪裏。

拿下梁州後俞州軍一鼓作氣,由甘宗群和鄭曲等人領兵逼近宣城,它緊鄰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