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譚三娘看得稀裏糊塗,薛衝的理解能力卻厲害,居然聽明白了。
梁螢又畫製作炭餅的鐵器,薛衝認真聽著。
盡管她畫得亂七八糟,但講解得細致,再加之工部涉及到的東西大多都是手動性極強的事務,所以薛衝以超強的悟性把她想要表達的煤爐弄明白了。
這不,第二天工部那幫人居然就把煤爐的燃燒原理和構造用專業的圖紙表述了出來。
梁螢無比佩服。
於是他們用那份圖紙差人製作了她想要的煤爐,一隻鐵皮小桶,桶中間用泥填充,圓柱形的洞能放下三個蜂窩煤球。
內侍們弄來的煤球雖然跟想象中有點差別,但也符合藕節狀。
趙雉過來看他們搗騰那東西,好奇問:“這是何物?”
梁螢頗有幾分小嘚瑟,“以後城裏的百姓無需用柴禾,用這個東西就行了。”
趙雉:“???”
他上下打量那鐵皮小桶,詫異道:“這是灶?”
梁螢點頭,“對,就是灶,隨時隨地都可以移動的灶。
”頓了頓,“也可稱作爐。”
內侍們用木炭做引燃的引子,先把燃燒的木炭放進圓筒裏,而後放入兩枚藕炭餅,用蒲扇在下方煽風,使其迅速燃燒。
才開始引燃時有煙霧,還嗆鼻,人們避開了些。
待炭餅燃起來後,內侍放上一口盛滿水的鍋到煤爐上。
爐中的炭餅經過燃燒後,火舌從孔洞裏冒出,譚三娘彎腰道:“燒起來了。”
趙雉也跟看稀奇似的彎腰看火苗,說道:“這跟木炭有何區別?”
梁螢:“區別可大了,木炭是經不起這般燃燒的,它可以管一晚上不滅。”
趙雉詫異,打趣道:“倒是適合在街巷流動的攤販們用,就這麼一口爐子,拎出去隨處一放,做餺飥,蒸糕點熱騰騰的,方便。”
梁螢:“家裏頭也好,一天到晚都有熱水用,不過得通風,特別是在冬日裏,用它就不能把門窗封死。”
譚三娘越看越覺得稀奇。
她原本不信那炭餅能保到第二日不滅,結果爐子當真是小火黯淡的狀態,一旦打開下側的蓋子,空氣流通後原本處於休眠狀態的火苗再次恢複活力。
並且還不費炭餅。
譚三娘稱讚連連,覺得這個東西很是實用。
如果炭餅平價,幾乎是城裏人的首選。
現在梁螢就要把煤炭的價格打下來,讓工部那幫人研究怎麼把煤炭焦化用到冶鐵上,民生和商用一並帶動普及,使利益最大化。
梁州有煤礦,就從梁州做試點,把
煤炭普及到民生和商用變現。
販煤就不需要賈叢修這些中間商了,直接官營煤鋪,因為它主要針對的是住在城裏的百姓。
梁州那邊是齊大宏那老兒在接管,梁螢命中書省起草詔令,讓他把官煤鋪子扶持起來,配合虞部的人把煤炭普及化。
把它從高高在上的地位拉下來變現。
虞部接到這項任務,立即派人去執行。
這些月梁螢一直都在忙碌,不曾去過禦花園,抽空時她去陪趙老太逛園子。
現在已經是深秋,天氣愈發寒冷,一行人邊走邊嘮家常,趙老太道:“阿螢瞧著清減許多。”
梁螢道:“朝廷窮,一直都在忙著弄錢銀。”
趙老太心疼她的操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你這般費心,可著實不易。”
梁螢:“隻要底下那幫人能執行下去就不操心,就怕他們執行得不到位。”
趙老太:“那便隨時派信得過的人下去巡查,現在九州盡數交給魏中丞那些老兒,他們想來會盡心盡力。”
梁螢點頭,“我們從下頭打上來,地方上全部洗過一遍,根基自然要比前朝穩定得多,隻是這一國之君也做得不易,有時候我恨不得能長出八隻手來。”
趙老太失笑,“日子還長著呢,急不得。”又道,“眼下戰亂多年,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老百姓盼著太平安穩,你卻急於讓他們富裕起來,總得需要一個過程。”
梁螢:“阿娘說得是,我確實挺著
急的。”
趙老太輕輕拍她的手,“你還年輕,得慢慢熬,目前咱們穩住局勢,再慢慢去變好,像俞州那般,總需要時日去累積。
“待糧倉裏有糧了,局勢徹底太平安穩了下來,再謀求更多的出路,豈不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