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生非我願,逆境求奮進(3 / 3)

一窮二白的陳光逸與這座城市一樣,也在以自己的方式積蓄自身的力量,也在和奔騰發展的時代賽跑著!

事實上,比起這個城市來說,陳光逸窮的更徹底——當他重生的那一刻,陳光逸身上所有的錢加起來還不到1塊錢!

為了趕上即將來臨的重大機遇,三個月來,陳光逸咬著牙,厚著臉,嘴巴如同抹了蜜一般,不斷的編製著悲慘的身世。並且,把這套亂熟語胸的故事,至少對1000多名“聽眾”敘說過。

因為,當前,他隻是一名乞丐,編製悲慘身世,打動路人施舍,是他理所當然的工作。

一開始,他羞於開口向人乞討,不過,一旦克服心理障礙,陳逸開始坦然麵對行乞生涯。憑借著良好的口才,還有不會讓人討厭的相貌,陳光逸很快總結出不少行乞技巧,在蛇口一代悄無聲息,成為了“業績”最牛的乞丐。

陳光逸很健談,也很會選擇目標,他往往選擇涵養不錯、看起來並不缺錢的港商,向行乞對象坦白,說:“我家裏窮,為了減輕家裏負擔,省錢給弟弟妹妹讀書,隻能外出闖蕩。目前身無分文,沒能找到工作,隻能在蛇口碼頭附近乞討,不過,我通過看報紙,知道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家政策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我打算通過乞討積攢300元,然後,就進一些小商品,當一名個體戶,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

當然,陳光逸不僅僅是當乞丐,有時候,還會順便幫那些港商跑腿、當導遊。

這樣靈活多變的行乞手段,使得他在這個幼年期的深圳,混得如魚得水!

這個時代,深圳當地人主要是務農,四五名勞動力侍弄巴掌大一塊土地,使得經濟效益低得可憐,一名深圳的農民理論上能夠有200多元的年收入,而實際上,除了吃飽飯之外,一年到頭,連幾塊錢的積蓄也沒有。

而河對岸,農產品物價比之深圳要高十幾倍,所以這個年代香港的農民,收入能有上萬元,一年省吃儉用,便可存上幾千積蓄,幾年之後便是萬元戶。

他把目標,鎖定在香港觀光、投資者身上。

改革開放初期,來深圳考察、投資的港商,十有八九是當年窮困潦倒,日子沒法過下去,隻能外逃偷渡到香港的那批沿海地區偷渡客。

這批人,吃苦耐勞、具有冒險精神,並且,不安於現狀。當初,他們窮的叮當響,被大陸這邊當成叛徒,被香港那邊當成偷渡客、壞人。如今,他們體麵的衣錦還鄉。總會抱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想法,以憐憫、優越、炫耀的姿態到處張揚,生怕人們不知道他一般。

陳光逸擬好的這番乞討說辭,能夠滿足港商的炫耀心理。

因為,他針對這些特定“客戶”,製定好了最完善的“方案”。所以,陳光逸的收獲,總是比一般的乞丐要高幾十倍。也正是他的“市場定位”正確無誤,才使得賺取第一桶金的如此的高效快捷。

說出去,讓人難以置信,僅僅用了三個月,陳光逸在這個人均年收入才400元的年代中,通過乞討獲得3000多元的巨款!

如果,陳光逸不是一名穿越者,也許他會滿足於行乞帶來的豐厚收入。然而,陳光逸的心,僅僅滿足於眼前這點利益?

——————

不為名利,為認同。

不為簽約,為灑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