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當聯想把自己領進了市場的大門,完成了“做學問”向“做市場”的轉變後,就開始想怎麼為“長跑”做好準備。企業經營和管理的首要任務已經轉向了建立內部機製。就如楊元慶所言:“一個企業要長遠發展,員工的行為需要規範,業務的開展需要規範,企業的管理也需要規範。”聯想向規則要的是“精準和效率”,把很多事情都放到一個個流程製度裏去規範它。所以,1996~1998年,聯想由從前的“求生存”轉移到了“求發展、求規模、求效益”,為了做到更好地把握與控製,這一時期的文化目標是強調內部管理的規範性,強調對目標負責,進而強調“嚴格文化”。
當公司日益壯大,部門也越來越多的時候,聯想意識到,利用規範的作用不可能獲得更大的發展,更需要溝通協調和信任,更需要增強企業的親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於是公司開始重視團隊意識,告訴員工“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的道理,多講支持,提倡“互為客戶”的理念,要求各部門和層次之間互相配合以推行矩陣式管理模式,資源共享。所以,1999~2000年聯想提出了“親情”文化——平等、信任、欣賞、親情。可以說,這種“情”文化正是聯想發展成大公司所需要的企業文化,它能夠在組織內部樹立團隊意識,增進團隊成員彼此間的感情,強化凝聚力。
2.增加管理的濕潤度
聯想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年輕氣盛,這使得聯想是在不斷地出錯和改錯中成長起來,因此他們在工作中強調嚴管理。但是,由於企業發展得太快,許多重大而富有挑戰性的事情都是由年輕人去做。盡管年輕人很有朝氣,但在做事和管理方麵更多地體現出柔性不足,剛性有餘,這樣的幹部比較多,從而造成整個公司的濕潤度不夠。
經過不斷創新形成的親情文化,無疑成為增加公司濕潤度的核心武器。聯想的公司內部有這樣一件事情:公司在中國香港地區有個活動,電腦公司的人到了香港都到處去玩了。楊元慶對這件事在後來的一次總結會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人到過香港好多次,但有的隻去過一次,去過的為什麼不能帶著沒有去過的同事轉一轉?”楊元慶說的是一件小事,可這反映的是親情文化的內涵。企業內部的凝聚力,其實正是在一些小事上體現的。
聯想內部實行“稱謂無總”,違反者罰款50元,這也從一個側麵體現了親情文化。在聯想,楊元慶將這種親情文化總結為“要謙虛”,號召聯想內部互相尊重,彼此真誠相待。這種文化增加了公司的濕潤度,成為凝聚力產生的源泉。
3.危機意識和創新意識
進入了新的階段就意味著將麵臨新的挑戰。聯想再次重點倡導創業精神的企業文化。不同的是,以前麵臨的是能否突出重圍、能否生存下去的問題,而今天麵臨的則是市場競爭和企業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新問題。所以,今天聯想的創業精神又賦予了新的含義:
聯想在增長公司業務的同時,認識到來自內外環境兩個方麵的危機。從外部環境來看,美國股市的暴跌,幾乎所有的公司都在大規模的裁員,世界經濟要經曆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風暴,在歐洲國家,PC業市場已經飽和,利潤相對降低,而在中國卻仍是規模巨大且還會迅速增長的產業,這就讓所有的外企把中國市場認定為一塊讓自己增長利潤的肥肉。所以,聯想這樣的企業會麵對空前殘酷的激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