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話 十常侍:依附萬歲!(1 / 2)

三國演義卷序

人們的知識在不斷地充實著,而人們的智慧卻徘徊不前

——盧瑟福

《三國誌》中有這樣的記載: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袁紹曹操等人起兵討伐董卓。袁紹問:“如果此事不成功,怎麼辦呢?”曹操反問:“足下心中以為如何呢?”袁紹說:“我南據黃河之險,北拒燕代之阻,兼有戎狄之兵力,南向以爭天下,或許可以成功吧!”曹操卻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袁紹爭天下,想憑借天險地利,雄厚的兵力,而曹操卻憑借天下人的智力。兩人的眼光大不一樣,曹操鬥智,袁紹鬥力。結果官渡一戰,鬥智的曹操打敗了鬥力的袁紹。這是鬥智勝於鬥力的明證,此所謂四兩撥千金。

當今的時代是上兵伐謀的時代,是鬥智的時代。策劃謀劃是當前每個人都應具備的能力。《三國演義》之所以深受各界推崇,被喻為是初學謀劃的優秀入門書,就是應為書中處處都是奇謀妙計的經典案例,是一本很好的計謀教科書。兵書上的種種奇謀都可以在三國演義中找到。隻要認真研習三國演義的種種妙計奇謀,就能提高謀劃能力。

讀此書望大家能從書裏跳出來,自己思考,千萬別把自己的頭腦當成書櫥。你始終要堅信一點:你的頭腦價值百萬!閑言少敘,以下開篇。

公元168年,漢靈帝即位,他擔任東漢倒數第二任皇帝。他死後漢獻帝即位,再往後,東漢就徹底完蛋。靈帝在時,非常喜愛太監,甚至達到了癡狂的境界。他曾說過一句驚世駭俗之語:張常侍(張讓)是我爸爸,趙常侍(趙忠)是我媽媽。中國曆史上認太監做爹娘的皇帝恐怕僅此一人。靈帝最愛“十常侍”,顧名思義,當時十大著名太監。十常侍以張讓趙忠為代表,他們手握重權。靈帝在位期間,仗著皇帝為他們撐腰,賣官鬻爵,非親不用,非仇不誅,以致朝政日非,盜賊蜂起,天下大亂。此間也不乏正義之仕諫帝除患。例如郎中張鈞,諫帝曰:“陛下宜斬十常侍,其後布告天下,則四海清平。”

帝笑了笑,輕蔑的說:“胡說八道!”

諫議大夫劉陶慟曰:“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官共飲耶?”

帝不僅不聽,還發了火:“你家裏能有太監,我家裏就不能有嗎,推出去斬了!”

司徒陳耽,竟用頭撞階而諫,靈帝大怒:“把他拖出去,扔進大牢!”

至此筆者插幾句肺腑之言。曆史上總是出現這樣的情形,忠臣幹不過宦官,正人敵不過小人。筆者認為對於宦官小人,鄙視歸鄙視,但絕不要小看。他們是孔子所謂的巧言令色之徒,為君子所不齒。君子們崇尚的是“訥於言”。人們總愛罵皇帝昏庸,殊不知該反思的恰恰是忠臣正人君子們。明明真理掌握在他們的手中,可此等真理為何就敵不過奸臣們的歪理呢?光靠表忠心,慟哭,撞階說服不了皇帝。許多忠臣隻被“君子訥於言”束縛了頭腦,沒有意識到說辯的無比重要,缺乏高超的說服本領,結果他們一顆忠心,滿腹良謀,卻往往不能說服國王采納,不僅不能有益於國家,還落得十分悲慘的下場!從這個意義上講,“巧言令色”勝於“君子訥於言”。

閑話少敘。十常侍就這樣有恃無恐的過舒坦日子。直到有一天,靈帝病重,將乘龍西去,十常侍突然間意識到他們將失去自己最賴以生存的大靠山,大臣之中哪一個不恨十常侍,絕不會輕饒他們。現在最緊迫的任務是找到一個新的靠山。十常侍瞄準了董太後,即靈帝的母親。

當時有兩皇子可能繼承王位,一個是皇子辯,乃何皇後所生。另一個是皇子協,乃王美人所生。王美人後被何後因妒鴆殺。皇子協一直由董太後撫養,董太後要立協為太子,以確立她在宮中的實力和地位。十常侍欲倚靠董太後,也需擁立協為太子。但有一個難題擺在董太後和十常侍麵前,何皇後之兄何進時任大將軍,掌握兵權,他理所當然要擁立何後所生之子辯繼承皇位,以確立何家在宮中的權勢和地位。矛盾產生了,一方是何進何皇後擁立的皇子辯,一方是董太後十常侍擁立的皇子協。矛盾隨時都可能激化。實際上靈帝病重時,也有立協之意,十常侍之一蹇碩奏曰:

“皇上您要想立協為皇子,必須先殺了何進,奪了他的兵權,這樣才能以絕後患。”

靈帝也同意這個計策,無奈事情提前泄露,何進要盡誅閹黨,事情迫在眉睫,十常侍大呼“此番休矣!”,張讓道:“現在你我要想活命,隻有殺了蹇碩,把事情都栽在他身上,然後苦求何皇後,才可活命。”眾宦以為然。謀劃既定,十常侍殺了蹇碩,提頭向何後痛哭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