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中、西方權變管理的理論淵源(1)(1 / 3)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孫子兵法·勢》

“組織設計中的權變方法是由一般係統理論產生的,也是對組織和管理中任何一種‘最好的方法’的反應”

--丹尼爾·A·雷恩

中國傳統管理思想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影響深遠,是現代管理智慧的源泉。中國企業若要進行管理創新,是不能脫離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的。然而,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又不利於管理的現代化,且畢竟與當代社會的科學技術、現代化有一定距離,故汲取中國傳統管理思想中合理的內核、學習西方現代管理思想與方法,同今天中國的具體管理實踐相結合,方為真正的“權變管理”之路。

(第一節中國傳統管理思想與權變理論

中國的管理活動自古有之,但在古代社會乃至近代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管理思想還不能係統化,更不能成為獨立的管理理論。它都是作為某個人或某集團的單一的管理思想體現出來的。以內容來講,主要有行政管理、經濟管理、軍事管理、社會管理、文化管理等宏觀管理思想,也有農業經營管理、手工業經營管理、商業經營管理等微觀管理思想,形成獨特的中國傳統管理思想。

一、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管理思想

管理作為一種社會實踐,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人們在共同勞動中就產生了管理。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曆史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在這個豐富的文化寶庫裏,我們的祖先也曾經積累了大量的管理方麵的經驗,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曆史遺產。

我國最早的管理思想在《尚書》、《周易》中就有所反映,而係統的經濟管理思想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齊桓公的執政大臣管仲把發展國民經濟、增加社會財富作為治國之本。他的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提出了經濟的發展、人民的富足是政治、道德的基礎這個重要論點。他的富民治國思想及其政策措施至今對我們仍有很大的啟示。

戰國後期,著名的儒家學者荀況,以儒為主,集各家之長,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經濟管理思想。他的專論《富國篇》,吸收了法家的富國思想,並與儒家的富民思想、墨家的節用思想、道家的順應自然的思想結合起來。他提出了以大力發展社會生產,促進社會財富迅速增長,保證人民豐衣足食為目的,如何對國民經濟進行管理的整套方針和方法。荀況主張富國要與富民並舉,提倡“上下俱富”,《(荀子·富國篇》)強調“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荀子·富國篇》)他認為經濟是財政的基礎;富國主要是個經濟問題,而不是財政問題,如不抓經濟隻抓財政,勢必“伐其本,竭其源”《(荀子·富國篇》);而財政搞得好也可以“節用裕民”,使“民富”和“多餘”.《(荀子·富國篇》)所以一定要處理好經濟和財政的關係。在農業和工商業的關係方麵,他主張重點發展農業,同時也不能忽視工商業。但工商業的從業人數應加以限製,否則“士大夫眾則國貧,工商眾則國貧”.《(荀子·天論篇》)在生產和消費的關係上,他主張加強農業生產,節約消費,采取“強本節用”的方針,如果“強本而節用則天下不能貧”《(荀子·富國篇》)。為實行這些方針,荀況還提出了“明分”(確定分工和劃分等級)、“輕稅”、“知時”等多項政策和措施。荀況的這些經濟管理思想盡管距今已2000多年,但對我們現實的宏觀經濟管理工作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當前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企業要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管理人員務必善於運籌謀劃。司馬光就說過:“道前定則不窮,事前定則不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司馬溫公文集·遠謀》)孫武的用兵之道,就在於“上兵伐謀”,(《孫子·謀攻》)即以謀略取勝為上策。企業應當以此為鑒,把製定經營戰略作為辦廠的大事。怎樣正確地製定經營戰略,《孫子兵法》認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謀攻》)要“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七計)(《孫子·計篇》)。就是要從“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麵進行分析研究,從“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等七個方麵對比敵我雙方的優劣,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來確定經營目標,製定經營戰略,作出戰略決策。同時,《孫子·虛實篇》還指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要“因敵而製勝”.它說明企業的經營戰略要隨主客觀條件的變化要及時調整,以提高應變能力,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製定正確的經營戰略,目的在於求得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但是,競爭是“與人相對而爭利,天下之至難也”.(《十一家注孫子·張預》)實際上是“鬥智”“鬥謀”.這在古代兵書中有很多可供借鑒的思想。例如“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威王問》)“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勢篇》)。可以理解為企業要以出奇製勝的謀略,注意瞄準市場上的薄弱環節,銳意創新,不斷開發適銷產品,以滿足潛在的需求,去占領市場。對於這種營銷謀略和競爭之術,春秋戰國的範蠡、白圭,有一套成熟的致富經驗,至今對我們還是頗有啟發的。(以下引文均見《史記·貨殖列傳》)要“樂觀時變”,“時用則知物”,善於觀測市場行情變化的趨勢,把握時機以確定經營的商品方向;要善於捕捉有利時機,“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果斷決策,迅速行動;定價要合理。“論其餘不足,則知貴賤”,要以供求關係來判定價格的高低。通常是“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要講求質量。“務完物”、“取上種”,叫人信得過;要注意加速資金周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使之“無息幣”;“人棄我取,人取我予”,要根據供求情況靈活經營,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人優我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