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中心在經營,經營的重心在決策。
--赫伯特·西蒙
作為一個決策者,要在紛繁多變的商海中駕馭自如,立足於不敗之地,必須在對策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決策。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最大特點就在於信息量大、變化大。市場是一隻巨大、萬能而又看不見的手。市場意識則是企業家主體意識的基石。沒有躋身於、立足於、活躍於、縱橫於市場的市場意識,沒有壟斷與占領市場的萬能之手,企業家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個駕馭市場潮流的弄潮兒。
一般來說,采用合乎邏輯的經驗和方法做決策,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可以成功的。但對決策者來說,他所追尋的不是一般的勝利,而是超乎尋常的成功。凡事都需用謀,用謀必求製勝,製勝必用“奇招”.“奇招”就是突破兵之常法,打破思維常規,以高度的理解能力和洞察力,敏銳地從習慣思維中捕捉“空白點”,並逆著人們習慣的思維方向,從相反中求相成。隻有這樣,才能智高一籌,製敵而不受製於敵。大凡高明的謀略無不知微見著,先知先出,構思奇特,從而出奇製勝。出奇製勝並非胡想、亂為,更非僥幸成功,而是從可能點出發,通過巧妙的構思和超常的手法,在危險中求生存,在絕境中求成功,以人所不意之術,求人所共趨之利。所以謀略必須獨具慧眼,別出心裁,施展出絕招來,才能脫穎而出,出奇製勝。
(第一節有效決策與權變
一、現代決策活動的特點
(一)決策概念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顧名思義,所謂決策就是“決定對策”.具體地說,決策是具有理智的個人或群體按照某種目的所作出的行動決定。也就是說,“決策就是作決定”,“決策就是對未來實踐的方向、目標、原則和方法所作的決策。”薑聖階、曲格平等:《決策學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頁。所謂科學決策,“就是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下,通過科學的方法,作出有科學根據的決定。”中國冶金建設管理協會:《決策技術及其應用》,冶金工業出版社,1989年版,第28頁。也就是說,科學決策是指“人們為了實現某種特定的目標,而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係統地分析主客觀條件,提出多種預選方案,並從中選取最優方案。”馬洪、孫尚清主編:《經濟與管理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353頁。
決策就是作決定。但是,絕對不能把決策僅僅理解為行動方案的最後確定。實際上,決策是一個過程,它包括從問題的提出、信息收集、目標確定到方案的擬定、評價和選定等各個環節。在方案選定之後,還有檢查驗證、貫徹執行,以及信息反饋和修正、調整的過程。如此循環往複,以達到總體目標最優化的目的。由此可見,方案的選定,既是整個決策過程的成果,也是整個決策過程的一個環節。例如,國家製定並頒布的方針、政策、決定、計劃、意見等等,可以統稱為決策。然而,它們卻是經過整個決策過程而最後確定的行動方案,屬於整個決策過程的成果。因此,決策概念的涵義,不僅是指對未來行動作出的決定,而且還應包括作出這種決定的整個過程。
無論什麼決策都具有三個基本特征:
(1)決策要有明確的目標。要解決的問題必須非常明確,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要確定目標的具體評價標準。
(2)決策要有若幹個可行方案。這裏所說的“若幹”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所謂“可行”,是指能達到預期目標;方案能在現實條件下實施。
(3)決策要能夠對比選優。即各方案要有可比性的成組對應指標。
(二)現代決策活動的特點
決策是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現代社會經濟和科技活動的飛速發展、人類決策目標的多元化,以及對決策質量期望的提高,造成了決策活動的鮮明的新特點。
1.決策係統的規模空前擴大
與傳統決策大多處理簡單係統不同,現代決策的對象往往是高度複雜的巨大係統。它們的要素數目極大,一個現代城市係統的複雜程度大約是收音機的百萬倍、電視機的十萬倍、汽車的一萬倍、噴氣式飛機的一千倍、宇宙火箭的一百倍、宇宙飛船的十倍。規模大了,運動慣性也大了,靈活性就差了。一個決策付諸實施以後,即使出現新情況或發現失誤,要調整也會有一個時滯,因而難以有效控製決策的後果,甚至要經過長時間才能顯示以前的某項決策的後果。這樣,反饋雖然仍是經常使用的決策控製,但模擬和有控製的實驗等前饋手段和預測比過去重要,所費代價一般較小。
2.決策活動的頻率加快
在生產力、交通和通信不發達情況下,人類的活動節奏緩慢,對決策速度的要求較低,決策者可以從容準備對策。而在社會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今天,決策活動在時間上的要求很高。例如科學技術發明轉化為產品的周期縮短。計算機從50年代起,短短三十年已經更換了四代,相應的決策活動自然就日趨加速,因而過去的低效率方式被各種決策技術和自動係統所取代。60年代以來,電子數據處理(EDP)、管理信息係統(MIS)、決策支持係統(DSS)等輔助決策的現代工具相繼開發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