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大“與”小“的抉擇--企業經營規模權變(2)(1 / 3)

假定一個企業生產設備能力一定,設m代表產量,CF代表企業總的固定成本(即無論生產多少產品要定期支出的成本,如設備、廠房折舊、辦公費用等等),V代表單位產品變動成本(即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如原材料輔料等等,生產量越多,耗費的原材料等就越多,但一般認為分攤到每件產品所需的原材料等是不變的)。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總成本C為總的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之和。

C=CF+m·v

那麼,單位產品的成本為:Cp=CFm+v

可見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當產量m增大時,將引起Cp的減小,即單位產品的成本下降。

第四,大批量生產通常也能帶來學習的經濟性。學習的經濟性表現在生產一種產品的過程中,可以邊幹邊學,幹得越多,對產品生產技術和知識掌握得越多,越來越有經驗,越幹效率越高。很明顯學習的經濟性同生產大批量有密切聯係,特別是對於輪船和飛機這類投資高、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生產更是如此,學習經濟性的具體表現為生產量越多則產品的成本下降就越多,這種關係構成一條學習曲線或稱經驗曲線。

美國波士頓谘詢公司對數千種產品產量和其成本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當一家公司累計產量增加一倍時,大多數產品的單位成本約下降20%~30%,這就證明確實存在著學習曲線,若將學習曲線用對數表示,經驗關係變成直線關係。即

Cq=Cn(qn)-b

其中q--當前累計產量(經驗量)

n--前期累計產量(經驗量)

Cn--n產量時的成本

Cq--q產量時的成本

b--依據熟練程度取的常數值

這種關係在許多行業中表現得很明顯。如在飛機生產中,勞動力成本占了總成本的相當大一部分,在生產第一架飛機時大約為25%,而在大批量生產時這一比例下降到10%.

(二)管理規模的經濟性:大企業的優勢

大批量生產或技術規模的經濟性是很重要的,但在確定一家企業整體規模大小的時候,它並不是唯一考慮的因素,因為還有管理規模的經濟性因素等。這種因素的效果體現在市場、營銷服務、資金籌措、一般性的管理和風險承擔等諸多方麵。一般隻有當企業整體規模大到一定程度時管理規模的經濟性才可以充分體現。

首先,大企業可以通過分攤某些市場研究、營銷服務和管理費用來取得經濟效果,這一點有時是很明顯的。對於一種產品的市場營銷和服務費用來說,大規模的企業可以在大批量的該產品或多品種的其他產品中進行分攤從而使產品成本降低。如果兩種產品主要通過一個銷售係統來銷售,肯定會使企業銷售係統得到充分利用。廣告、宣傳費用也是一樣。

埃克森公司高昂的改名費用:一家企業要想獲得長久的增長,樹立企業形象和品牌是很重要的,有很多企業為此不惜重金,花費了大量宣傳、廣告等費用。然而一般來說隻有大企業才能做到這一點,因為管理的規模經濟性在起作用。美國”埃克森“公司的改名即為典型的一例。1972年以前”埃克森“公司叫做標準石油公司,由於本世紀初的一次法院判決,標準石油公司分解為34個互不聯係的組織,公司缺乏一個整體的形象。為此公司開始尋找一個能識別其產品服務的統一名稱。最初計算機製作約1萬個名字,經層層淘汰,剩下38個。公司組織專人投入巨資,用100種以上的語言文字進行研究,以保證在任何一種語言中都不會產生不祥之意。接著又訪問了近7000人,其中包括哲學、語言、文學、經濟學等專家學者,檢查了15000個以上的電話指南,以保證新的公司名稱不和任何名稱重複。3年後,”埃克森“(EXXON)這個名字脫穎而出。在此過程中,公司花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為推廣新名稱又花去近1億美元,這無疑成為曆史上代價最高的改名。

其次,大企業比小企業在資金觸通方麵具有優勢。一方麵,大企業容易進入資本市場,並且通常擁有充足的自有資金,因此其資金來源廣泛,而小企業卻常常由於規模小的原因而無法籌集到它所需要的全部資金。另一方麵大企業由於籌資數額大,信用好而容易獲得資金觸通優勢。大企業比小企業的貸款利息通常低些。而貸款數額大時,與其有關的管理費用的分攤也能使得籌資成本降低。這些是籌資中規模經濟的表現。

第三,大企業的集中統一管理還可以獲得企業資源配置和利用上的一體化效果。比如在生產上,大企業內部的子企業間能夠共享生產設備、原材料供應、人員培訓等好處;在技術研究與開發上,大企業及子企業可統一安排新技術的研製和新產品的推廣,節約創新時間和成本;在采購上可實現企業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統一采購,降低采購和庫存費用,還可以以買方獨家壟斷地位,尋求最低的買價和最佳的進貨條件;在財務上,大企業可雇用專職的金融專家,實行資金統一調度和運營從而獲得稅收等方麵的利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