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的《羅生門》
“羅生門”產生了層層的誤會。很多人隻知道黑澤明的《羅生門》,從來不知道、沒讀過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還有一些人誤以為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和黑澤明的《羅生門》講的是同樣的故事。另外還有一層誤會:以為電影中表現的,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羅生門效應”。
“羅生門效應”指的是人帶有既有的主觀立場與偏見,源自過去的經驗或現在的利害關係,因而會影響其對於一個事件的感受、體會,甚至記憶。不一樣的人對同一件事會有不一樣的經驗、不一樣的價值判斷。然而,電影說的不是這個啊!
電影從來沒有告訴我們事實是什麼,也沒有讓我們知道這三位當事人真正的感受。黑澤明自己說的:電影的重點在於表現人的虛榮,虛榮在人的生命中如此重要!每個人的習慣,對每個人最大的誘惑,是總要將自己想得、說得比現實來得更厲害、更高貴、更了不起些。
我們無法從電影中得知事實,甚至從七份證言中對比拚湊出最接近事實的版本都很困難,因為那就不是電影的目的。黑澤明並非要拍一部讓觀眾自己當偵探去推理找凶手的電影,他要彰顯的是最普遍、最難避免的人性弱點——向別人陳述經曆時,總是習慣誇大誇耀自己。
在這方麵,三位當事人有著同樣的態度,隻是他們自我誇
耀的方向不同。強盜在意的是階級,凸顯自己殺了一個地位比他高的武士。“武士平常仗劍拔刀很了不起的樣子,結果還不是在竹林裏被我殺了!”這是他的重點。
武士的妻子關切的是自己如何在受辱之後,仍然保有尊嚴。作為一個弱女子她無法抵抗強盜對她施暴,然而她絕對不願意在如此受辱之後,從丈夫的眼中受到再一次更痛苦的傷害,她寧可殺了丈夫都不要看到他那樣的眼光。這是她從精神上維護貞烈、表現貞烈的方式。
武士在意的是絕對不能受辱。妻子被奪是受辱,沒有殺了強盜也是受辱。在武士道中,受辱之後贏回地位的終極方式,就是自殺,堅決不願苟活。依照武士道的尊嚴邏輯,他必須自殺,隻有自殺是“對”的結局。
即便是突如其來無法防備的變局,即便是關係生死的重要事件,都不會讓人因巨大衝擊震撼而脫落所有的外表,呈露出真實,就連死魂也擺脫不了虛榮,要本能地優先保護自己的身份,講出符合身份與自尊的故事版本。
他們甚至為了虛榮而都選擇了對自己最不利的版本。武士說他是自殺的,那麼活著的人就無從替他報仇了;妻子說是她殺了丈夫,那她就不隻是被強暴受辱,還要麵對殺人罪的懲罰;強盜說是他殺了武士,那麼他的罪也從搶劫、強暴婦女,又升高為殺人,而且殺的是地位比他
高的武士,在封建時代罪加一等。
黑澤明有效地在電影《羅生門》中傳遞了震撼的訊息,在當時是具有突破性的成就,但後來這份人性訊息被簡化、通俗化成了“羅生門效應”,重點轉成了麵對客觀事件時,參與者的相對主觀與相對信念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