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的《羅生門》

《羅生門》這部電影的核心,是一樁命案,一個武士在竹林中死了,有七個人和這起死亡事件有關:一個樵夫、一個老婦人、一個差役、一個行腳僧,然後還有當事人——死者及其妻子,和被懷疑是凶手的強盜,所以電影就呈現了這七個人對於死亡事件的七段證言。

七個人,但命案發生後,應該頂多隻有六個人還活著,不是嗎?所以有一段死者的說法,是借由招魂找回死者的靈魂,將之附在另一個人身上說出來的。

七個人說出他們所見到、所認為的事件過程。而最驚人的是三位當事人的說法,他們直接碰觸到凶殺事件,卻提出了三種完全不一樣的描述。事件背景是武士帶著年輕貌美的太太經過竹林時,太太被強盜擄走並強暴了。武士找到了強盜,雙方發生激烈衝突。

但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武士怎麼死了呢?強盜說是在衝突中,他將武士殺了。太太說,她被強暴了,她丈夫在痛苦的同時流露出對她的鄙視,將她視為已經被玷汙的破爛之物,因而她受不了,激憤中殺死了丈夫。但死者附身的靈魂則說,他是不堪如此受辱,因為武士的尊嚴自殺的。

死了一個人,卻有三個凶手。到電影結束,都沒有告訴觀眾事實究竟是什麼,就停留在這些人完全無法調和的各說各話中。

一九五一年,這部電影引起了極大的

震撼,因為它如此特別、如此大膽,不給答案讓觀眾自己去想、去決定,更重要的是,這份未解決、不解決的懸疑並不是故弄玄虛,而是三種說法,甚至七份證言,都呈現出人的激烈情感,和我們的現實日常都有相當遙遠的距離,然而我們也都能體會。更進一步,如果說這裏至少有兩個人說謊,回歸那樣的情境,我們也都能夠理解,甚至能感同身受他們為什麼要說謊,要用這樣的故事來保全自己僅存的一點尊嚴。

經過這麼多年,電影也許被遺忘了,很多人不知道、沒看過這部黑澤明的電影,然而“羅生門”和“羅生門效應”卻留了下來,後者甚至成了心理學上的專有名詞。

不過回到電影產生的過程,“rashomon”這個詞有著複雜、錯亂的來曆。黑澤明的電影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然而芥川龍之介寫竹林命案的小說並不叫《羅生門》,而是叫《竹林中》。芥川龍之介有另一篇叫《羅生門》的小說,寫的是在京都羅生門躲雨的人如何搶劫老太太的故事。黑澤明將這兩篇小說結合在一起,讓電影開場於羅生門,並且將電影就命名為《羅生門》。

但“羅生門”在電影裏還真沒那麼重要。其實不過源自芥川龍之介小說開頭的一段話:

一天黃昏,一個傭工在羅生門下躲雨。

寬敞的城門下,除了他之外沒有第二個人,隻

有一隻蟋蟀,停在處處紅漆斑駁的大圓柱上。羅生門既在朱雀大路上,照理除了他之外,應該還有兩三個戴高頂女笠或軟頭巾的人在那裏躲雨,然而除了他之外就沒有第二個人。

黑澤明將樵夫放在這個場景裏,電影拍下雨的情況,有幾個人在門樓下躲雨,樵夫奔過來,神色慌張而且渾身顫抖。他並不是因為淋雨太冷而發抖,而是他遭遇了恐怖的命案。躲雨的人注意到他麵色青白、渾身發抖,就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於是對著這些因為躲雨而哪裏都去不了的人,他說出了自己剛剛的經曆。他是第一個做證的人,從這裏引出他的證詞,讓我們進入這樁奇特的命案中。

後麵的證詞及所有的故事,都改編自《竹林中》,但電影片名是《羅生門》,以至於大家用“羅生門”來指各說各話的現象,就算知道電影是改編自芥川龍之介小說的人,也都以為《羅生門》這篇小說講的就是竹林裏武士命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