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生門效應”
從我長期的閱讀中,我針對日本近代小說整理出一份係譜,其中昂然站立著幾位具有標杆作用的作家。接近起點的大家是夏目漱石,接下來有穀崎潤一郎和芥川龍之介,兩個人差不多同時崛起活躍,卻因為一個長壽、一個早逝而有了完全不同的影響。
接下來是另一個大山頭:作品既多且精,人生經曆了眾多複雜轉折的川端康成。和川端的幽微沉潛形成強烈對比的,有太宰治和三島由紀夫,他們幾個人撐起了戰後日本的荒蕪時期,讓日本現代文學沒有因為敗戰而徹底沉淪。
然後是大江健三郎和村上春樹。大江健三郎是有意識、刻意地對抗之前的日本文學風格,寫出一種扭曲挫折與屈辱的反省,可以說是越過努力要從戰敗中重新站立的前一代,提供遲來的戰爭反省,直指日本集體心靈內部的戰爭源頭、戰爭責任。而村上春樹卻是直接徹底掉過頭去,離開日本傳統文學,也離開日本近代文學,用一種混合西化的語言,寫一種帶有高度寓言性質的非寫實小說。
以這幾位作家為主軸,再將其他作家依照他們和其時代、創作、生活、風格等關係來安排,大致就可以知道該如何閱讀、理解這些作家與作品了。這是對我自己極度有用的參考坐標係統。
談芥川龍之介可以從一個奇特的英文單詞——一個學校的英文課不會
教,但很多美國人、英國人都知道,也都會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單詞說起。這個詞是“rashomon”(羅生門),網絡詞典上有這個詞,媒體上經常出現這個詞,在維基百科上還可以查到相關的“Rashomon Effect”(羅生門效應)。“羅生門效應”指的是針對同一件事,不同人有完全不同、無法調和的矛盾說法;也指同樣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經驗中,出於不同的心理作用,會有不同的感知,產生不同的記憶,每個人都堅持自己記得的、述說的是事實。
針對同一件事,這個人認為事實是這樣,那個人完全不同意,提出了徹底不一樣的說法,聽者無從判斷到底哪個人的說法才是對的,那就可以說“it''''s a rashomon”(這是一個羅生門)。
“rashomon”這個詞來自日本導演黑澤明一九五〇年的一部電影,在一九五一年參加威尼斯影展得到了“金獅獎”。這不隻是黑澤明在西方電影世界成名的開端,也讓國際上注意到了日本電影。靠著黑澤明和他的電影,一九四五年慘敗的日本以稍有尊嚴的方式,重新被世界看到。
如果沒有黑澤明,沒有這部電影,小津安二郎或溝口健二,更不用說後來的大島渚,可能都無法受到西方注意,也沒機會打入西方電影的視野。“Rashomon
”是這部電影的片名,寫成漢字是“羅生門”。其實在我們的語言中,也會說“這像是羅生門”“這變成了一場各說各話的羅生門”,這些表達同樣來自這部電影驚人的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