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典”和“傳統經典”的差別(1 / 1)

第一章

《羅生門》曆久不衰的文學地位

¤ “現代經典”和“傳統經典”的差別

文字書籍是人類文明偉大的發明,一直到今天都是可以讓人在最短時間內、最方便地進入另一個時空的管道。閱讀最大的樂趣之一,在於讓人離開現實。

長久的曆史中,旅行的一項重要作用,就是讓人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麵對陌生的空間與事物,我們的感官必然會變得格外敏銳。這源自演化深植在我們基因中的一套自我保護機製。

身處熟悉的環境,你就是廢物一個,抱歉用這麼刺耳的方式來表達這樁事實。這意味著你不需要耳聰目明,不需要豎起耳朵聽見所有的聲音,不需要張大眼睛察覺所有的物體與形影,因為你已經都知道那是什麼。在日常熟悉的環境裏,大部分的感官都荒廢著,當旅行時去到陌生地方,身體裏的防禦機製啟動了,即使是本來在家裏也有的東西,在不同處境中都會重新吸引你的注意,你才看到了,你才聽到了。

我總認為:作為一個人應該有一種想要對得起自身潛能的責任,活著就不要一直停留在廢物狀態,要去動用感官,去嚐試感官最敏銳的極限,去了解自己究竟具備了什麼樣的感官天賦。

我們沒辦法天天去旅行,現在的世界也沒有太多還能讓人冒險的陌生地域了。但我們還有閱讀,閱讀是最好的替代。打開一本書,尤

其打開一本對你來說是陌生的——陌生的題材、陌生的語句表達或陌生的風格的書,你就進入了一個不同的世界,動用了你平常不動用、不會動用的感官能力。

長期以來,我提倡、鼓吹大家閱讀“現代經典”,這些書和“傳統經典”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們同時傳遞既陌生又熟悉的感受。這些書寫成於一兩百年前,或六七十年前,書中描述、顯現的生活、觀念、思考和我們當下有相當的差距,不專注、不用心的話,無法接收那樣來自過去的陌生訊息。不過這些書的內容和我們之間有另外一種聯結——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當前的這種“現代生活”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為什麼現在的人坐這樣的椅子?覺得這樣的家具才是適當的?覺得該這樣設計家裏的空間,這樣擺設家具才是對的、才是美的?為什麼現在的人如此安排時間,如此分配工作與休息,又理所當然地認為休息的時間應該如此運用?我們生活在當代,太熟悉當代,也就將當代生活形態視為理所當然,因而遺忘了:放寬視野,用更大的時間尺度去看,我們今天的模樣對人類曆史上存在過的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古怪的、不可思議的。

我們的這種生活有其來曆,沒有那麼理所當然。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生活是怎麼來的,你就必須超越當下現實,往前追溯。而“現代經典”

就是在塑造“現代”世界上曾經產生過強烈影響的作品,都是針對特殊的“現代”問題做出了精彩的回應,所以能打動人心、產生效應。

而且這些作品能成為“經典”,也就是通過了時間的考驗,證明了有超越於我們個人有限生命的一份強悍韌性,不依隨個人生命尺度而起落生滅。

這些經典越過時間而來,不是為我們而寫的。這些經典的作者活在和我們不一樣的時代、不一樣的社會,他們當然不會意識到我們的存在,也就當然不會要討好我們的品味、迎合我們的需求。這是最了不起的。

在生活中,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熟悉的事物上了。你吃的食物、你聽的音樂、你看的影視劇、你接收的訊息,都是生產者知道了你的品味、你的需求而產製出來的,因此能夠被你接受,能夠提供給你一時的輕鬆舒服。

然而這其實是個集體共犯結構下的陷阱,讓你陷入一時的輕鬆舒服,每天都隻需要動用很小一部分的感官能力,讓百分之九十的感受與思考能力停滯不用,讓你持續將自己矮化、窄化,成為一個廢物。

經典跨越時空而來,不是在我們熟悉的價值與觀念體係中產生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刺激你,讓你意識到有人用這種方式活著,用和我們當下習慣的很不一樣的方式活著。對應之下,你活著的方式,感受與思考的方式,當然都不是

唯一的,也不必然是最有道理的,更遑論是最好的。閱讀經典等於是給自己一點時間和不一樣的人在一起,體會認知不一樣的生活與不一樣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