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生門下躲雨的傭工

黑澤明的成功帶來一項令人遺憾的副作用,是人們忽略、忘記了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那是比《竹林中》早七年,一九一五年,芥川龍之介才二十三歲時發表的作品。

那是他開始發表作品的第二年,還在東京大學英語專業念書時。同樣是從《今昔物語》中挪用的故事,小說一開頭就寫出了帶有強烈視覺效果的畫麵,難怪後來黑澤明會選擇這個場景作為電影的開頭。

黃昏時,一個傭工到羅生門底下躲雨,那裏空蕩蕩的,除了他之外,隻有一隻蟋蟀。為什麼城門下如此冷清?因為:

近年來,京都由於地震、旋風、大火、饑饉等天災人禍接踵而來,寥落得迥異尋常。據舊誌上的記載:佛像或供具被敲碎了,那些上了油漆或貼金的木頭,堆積在路邊,當作柴薪出售。京中的情況如此,羅生門的修繕當然被擱在一邊,誰也懶得去管了。而看中了這樣的荒涼,狐狸來此棲息,盜賊來此藏身,到後來甚至連沒有人認的死屍,也被棄置到這個城樓上來。因此到了日色西沉,就令人毛骨悚然,誰也不敢到這城門附近來走動。

故事的背景是京都遭遇連續災難、貧窮困頓的非常時期,死了很多人,有的甚至無法被好好埋葬,以至於人們連下雨天都不願到城門下來躲雨。

接著描述這裏有很多烏鴉,是被這些棄屍

吸引來的,也就是吃了人肉的。但是在這一天的黃昏,不知道為什麼,連這些烏鴉都不見了,更形恐怖。過了一陣子雨停了,卻發生了和開頭這段形容很不相稱的事。身處沒人願意靠近之處的這個傭工,在雨停之後竟然不趕緊離開,還留在羅生門下沒有動。

然後,我們才知道原來他剛剛被解雇了。小說開頭說:“一天黃昏,一個傭工在羅生門下躲雨。”其實他已經不是傭工,連如此卑微低下的工作身份都失去了,因而他也不是真正在躲雨,下雨是事實,不過對他來說更具體的是一時失業沒了去處。

下雨還比較好,可以有借口滯留在羅生門下;雨停了,連這樣給自己的借口都沒有了,他非得麵對自己前途茫茫的現實處境不可。然後:

再加上今天的天色,也給平安朝傭工帶來了不少的sealisme(法文,感傷)。他有意無意地傾聽著朱雀大路上淅瀝的雨聲,一麵茫然想著在一籌莫展之中如何打開僵局。

芥川龍之介故意在小說中夾雜了法文“sealisme”,一方麵是時髦,另一方麵是要凸顯平安時代和現實日本之間的差距,並且預示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是如此詭奇,非當下時空所能吸收安放。

雨停了讓他不得不想,自己接下來呢?幾乎沒有什麼選擇,最有可能的就是餓死,差別頂多

隻是餓死在泥牆腳下還是餓死在路邊而已。如果死了,應該就會成為沒有身份的屍體再被送回這個城樓上吧!

還有什麼可能嗎?小說中跳出這句話:

傭工的想法,在同一條路上不知低徊了多少次,好不容易才到達了這個僻角。

什麼“僻角”?一個他自己一直抗拒著不願去想的念頭,一個陰暗的誘惑,陰暗到他必須避過去,卻被愈來愈悲慘的狀況逼了進去。那就是:如果不要餓死,就隻能做賊,做賊是唯一還能活下去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