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壓抑與叛逆

芥川龍之介在一八九二年出生於江戶(東京)的大川端入船町,一個很熱鬧時髦的城市地段。

西方勢力進入日本,強迫江戶接受外來事物,最早是從橫濱開始,接下來一步一步迫近江戶城,就在大川端出現了最早的“異人區”,也就是外國人出入甚至定居的地方。

芥川龍之介原姓新原,叫新原龍之介,因為他不隻是辰年(龍年)出生,而且還是辰月(五月)五日辰時出生的,都是和龍有關的“第五”,理所當然該以“龍”字命名。他出生沒多久,媽媽的精神狀況出了嚴重問題,無法照顧他,於是由舅舅領養他,之後媽媽去世了,他也和爸爸斷絕關係,所以不再姓新原而改姓芥川。

成長的環境中,他清楚感受到西方文明的衝擊,對於西方文學潮流的領受甚至比曾經留學英國的夏目漱石都還要更加敏銳,也更加深厚,因為他居住在“異人區”附近,也因為他比夏目漱石更年輕,跨越了明治時期,進入了更形西化的“大正民主”時期。

大正十五年間,是日本曆史上的特殊時刻,最有意識、最清醒、最饑渴地吸收著西方文明。不同於明治維新在製度麵及衣食住行上引進西方事物、仿效西方,大正時期觸動、改變的是日本的思想與價值觀層麵。個人主義、民主自由、藝術實驗、現代焦慮等麵向,都受到了強烈的衝擊

。西方文明最核心的成分——文學、哲學、思想、藝術大量注入日本社會,讓這代成長、活躍的人明顯地和前一輩很不一樣。

芥川龍之介還有家世的影響。無論對新原家還是芥川家,他都沒有歸屬感。在芥川家作為一個養子,還受到了很大的拘束,依照他自己無奈的回憶,在那個家中甚至不曾有過任何一次大聲說話的經驗,那已經內化成為他的卑屈習慣了。

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叛逆性,這種個性的人竟然在養父家中如此壓抑,我們也就能夠明白文學對他具備如何的發泄伸展意義,也能夠明白在文學創作方麵,他絕對不會要遵循既有的規範,而是熱切地從外來的刺激中尋找自由。

短篇小說的形式很可能也是因為較少受拘束而得到芥川龍之介的青睞。二十三歲就能寫出像《羅生門》這樣的作品,顯現他已充分掌握了文學書寫上的減省濃縮技法。芥川龍之介對於經營有限的篇幅具備高度藝術自覺,意味著他非常清楚小說的內容和現實有什麼樣的差別,兩者不能混淆,小說不能照搬現實,不是要記錄現實的。

藝術的自覺另外的一麵是藝術家的身份認同。藝術家不是一般人,甚至不是正常人。必須對於人生與世界有非一般、非正常的心態與眼光,才能創造藝術作品,才能成為一個藝術家。而擁有特

異心態與眼光,不會都是幸福好事,更常帶來的是痛苦付出的代價。

因此那份自覺裏包括了一種為藝術而痛苦、為藝術而犧牲的領悟,這早早就是芥川龍之介的生命選擇。從這個角度,我們才能了解他的經典傑作《地獄變》究竟在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