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與觀影
我們正在快速流失閱讀的習慣與能力。閱讀是一種態度,來自人類文明中累積的和文字之間的關係。這不是任何一個人的選擇或鍛煉,而是源自幾千年的人類曆史經驗,到我們這個時代早就明確固定下來了。
文字可以保留、轉譯已經消失的經驗、思想與感情,但用的是一種奇特、間接的方式。經驗者、思考者或感受者必須先將經驗、思想、感受轉寫為一套抽象符號,是這套符號抵抗了時間留傳下來。閱讀就是麵對文字,領受文字中含藏的訊息。
首先,你需要學會符號的對應關係,了解一個個符號的意義,如果沒有學習過這套符號,你就看不懂,接受不到裏麵的訊息。接下來,你還不能隻是被動地接受文字,必須動用自己的經驗與感受能力,在心靈中重建、重現文字所記錄的內容。
我們可以完全被動地觀賞現在的許多“娛樂大片”。導演用聲光給你什麼,你照單全收就好了,觀影過程中可以徹底不動用大腦,不動用記憶或推理。但文字不允許這樣,文字太間接了,有很高的門檻,麵對文字、吸收文字訊息時,我們不得不打起精神來,以比較謹慎、嚴謹而且主動的態度來應對、解讀。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經常沉浸在影音節目中的人,一看到書就忍不住打嗬欠。的確,讀書比看影片對心靈的要求高多了。書上有
“悲哀”兩個字,那是抽象的兩個符號,要讓這兩個符號產生意義,你必須喚醒自己曾經有過的悲哀經驗或感受,不然這兩個字就沒有意義,你就被這兩個沒有意義、空洞的字卡住了,讀不下去。
關於經驗、思想、情感的描述中,有太多太多的詞語,太多太多的句子,太多太多的表達變化,如果你不願意或不懂得召喚、動員自己的內在心靈蓄積,就跨不過門檻,進不了那個豐美的世界。
從運用文字,享受文字的功能、效果中,人類有了閱讀這件事。專注地動用自己的內在經驗、思想、感受資源來和文字符號對應,讓那些符號變得對你自己有意義,這樣的過程來自和文字、書籍的交接互動,卻不限於用在文字、書籍上。“閱讀”比“讀書”的含義更廣更普遍,意思是你可以用同樣認真、專注、主動的態度去讀畫、讀照片、讀音樂、讀一座教堂,甚至讀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