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的“脫亞入歐”之夢
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出生於一九〇九年,比芥川龍之介晚了十七年,十七年的差距足以使他們兩人在日本曆史上分屬兩個不同的時代。芥川龍之介是一位“大正作家”,他幸運地活躍在大正年間,芥川龍之介去世的一九二七年,不隻換上了昭和年號,日本曆史也開始了大轉彎。
一般通行的叫法是“大正民主時代”,而對應於“大正民主”,從一九二六年開始的昭和時期,最大的特色是軍國主義興起,導引向日本對外侵略,發動了愈來愈激烈、愈來愈難收場的戰爭。
關於這段劇變,必須遠溯更早的明治維新,日本以急切的心情開始了大幅西化的曆程。受到西方勢力威脅與屈辱後,日本先是選擇了“尊王倒幕”,將德川幕府推翻了,接著“王政複古”——政治權力交回天皇手中後,積極地“一麵倒”學習西方、引進西方文化,徹底改造日本。
日本明治維新前三十年的變化,幅度與速度都極為驚人。對比一八四〇年發生鴉片戰爭的中國,一直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八十年間和西方進行的種種交涉、引進的西方元素對社會的影響,都還比不上日本這三十年。
日本在一八九四年擊敗了中國,一九〇五年又在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證明了明治維新的正確與成功。到這時候,他們才終於可以稍微放慢
西化改造的步調,回過神來檢驗一下過去三十多年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日本變成了什麼模樣,經過西方文化洗禮後的自己又究竟成了什麼樣的人。從明治後期進入“大正民主”,可說是日本逐漸消化“維新”情境、作用的階段。
明治後期,日本人的自信心高漲,最突出的表現,是福澤諭吉提出的“脫亞入歐”口號。日本人當然不可能真的將自己的島嶼搬到歐洲去,但在意識上,他們認為自己有機會可以和歐洲列強平起平坐,進入列強的權力體係。
刺激日本人追求“脫亞入歐”的,其中有強烈的中國情結影響。一方麵在亞洲中國是大國,是理所當然的老大哥、領導者;另一方麵,清政府卻又積弱不振,成為歐洲人覬覦欺壓的對象,那麼與其在亞洲期待中國振作或被中國拖累,不如索性走另外一條完全不一樣的道路,告別有中國而無進步的亞洲,爭取成為歐洲國家中的一員。
一九〇五年取得對俄國戰爭的勝利,是日本最接近實現“脫亞入歐”夢想的時刻。得以擊敗龐大的歐洲強權,證明日本不容輕忽的實力。然而“維新”所帶來的自信心,此時升到最高點,再也推不上去,轉而開始滑落了。
首先,日俄戰爭的勝利和甲午海戰很不一樣,日本隻從俄國那裏得到了少額的軍費補償,沒有任何割地賠款,而且訴諸戰爭本是為了
中國東北的利權,戰事也都在東北境內進行,然而仗打完了,簽訂的合約中日本仍然要被迫同意與俄國共同開發東北。日本不得不認清,勝利隻是建立在打敗了遠道而來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的基礎上,如果繼續打下去,日本自身將付出無法預期的巨大代價,還沒有必勝的把握。換句話說,日本隻是“慘勝”,拿到一紙合約保住了麵子。
其次,日俄戰爭的龐大耗損,重傷了擴展太快的日本經濟,引爆了戰後的種種社會動蕩。日本人不得不放慢西化改革的腳步,正視明治維新帶來的負麵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