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留善卷到清溪過宿,諸人起送。帝見前途昏黑,欲就宿太室。金蟬子命童捧珠前導,扶帝真上中峰登大光室。旋入樞陽殿,皆金碧交輝。呼少子惲善出見,即設筵款待,父子相陪,共七人對酌。
惲善擎異草食帝,味甚甘美。問其名,曰:“此間強山所出含真草,黃花赤實,服之益壽強精。”
席間管弦雜響,女童歌舞獻酒。帝隻低首沉思,金蟬子曰:“吾子憂國太過矣!舍近求遠,自貽伊戚也。”
帝問其故,金蟬子指示曰:“子五人德配五行,當生生相繼而王,但遲速不同耳。”帝再詳問,笑而不言。
帝思禹功德為最,自是更屬意焉。舜後娥皇無子,女英生一子,曰商均,愚魯無才,故欲以天下禪於賢者。
明旦,欲辭別下山,卻露宿於岩下,並不見殿庭人跡。往尋清溪,亦失所在,乃取路回都。
將濟河,見一山屹立中流,斫削若柱。水勢湍急,舟不可渡。
帝曰:“此何險也?”
禹曰:“此山適當河道,鑿以通流,留石以分水勢。植立若柱,故曰砥柱。南流至急,觸之即傾,故號鬼門。中道縈回如穴,舟行旋溺,雖神靈莫過,故曰神門。北勢稍慢,曰人門。”禹命從西北斜渡,將及都鄙,路經蒲子山,歎望一回,知不得再見,遂還朝。
皋陶迎曰:“三苗子肹已死,其眾複叛。”
帝曰:“朕不德,故三苗反複。殺伐有傷天和,俟其自化可也。”乃作大唐之歌,以撫群後。
戊辰十載,始立考績法。核實功過,黜陟幽明,三載一考功。
因三苗乍臣乍叛,複分析流遠,善留惡去,使不相混。
於是遠近眾職鹹理。帝乃藏金於巉岩之上,捐珠於五湖之淵,俾下服度以杜淫邪而絕覬媚。
作米廩於學宮,以藏帝籍。德教及於荒服,南至交趾、北戶,西至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及山戎、北發、息慎,東至長夷、島夷。
壬申十四載,有大星如半月,現於晦朔之時,有煙雲繚繞,凝靄不散。八伯曰:“王者,政教無私,則景星出。德合於山林,則卿雲興。”帝乃作歌以報其事,百工相和而歌曰:
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兮,旦複旦兮。
八伯鹹稽首進曰:
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於一人。
癸酉十五載夏,瞽瞍病篤,帝日禱於天。調治莫效,殂於中秋三日。帝齋飦粥,悲痛無已。未幾,後母亦殂。遷嫡母握登柩合葬於孟諸澤畔。
丁醜十九載,帝始設朝。禹與夔作九韶之樂,箾韶九成,故曰九招。
泠倫輩奏之,鳳凰來儀,百獸率舞,朝野歆帝之德,欽禹明於度數聲樂。
帝曰:“天下之情,得失之節,夔能和平之,一而足矣!”
是時,稷、契皆老,爵歸封國。丙子十八載秋,稷之子台璽,自邰來告父薨。帝泣慰其歸,台璽葬父於廣都之野。哭泣過傷,逾七年亦卒。子叔均繼立。商契後稷三年而薨,帝哀泣,詔立其子昭明。
庚寅三十二載,帝曰:“朕宅位已久,年及耄期,倦於勤勞。”
乃命禹曰:“惟汝功德盛大,天之曆數在爾躬。終陟六後之位,人心維危,道心維微。維精維一,允執厥中。此存心出治之本也。”
禹讓皋陶,帝不聽。明年辛卯朔旦,帝至郊虔祭,薦禹於天。複會於神宗帝堯之廟,告攝位之命。
大禹攝位三載,內外循教,惟三苗昏迷弗恭。帝歎曰:“有苗弗率,姑容愈肆。”命禹狙征,正其罪。
甲午春,禹征集群後誓於眾,用益為佐。有苗負固不戰,大禹相持三旬,不克。恐勞眾力,意欲班師。益曰:“威或不逮,增修其德,無遠弗屈。滿招損,謙受益,天之道也。”禹拜曰:“昌言也。”遂振旅而還。
帝乃大敷文德,舞幹羽於兩階。七旬之後,有苗民相謂曰:“此盛德之君也。”皆感恪來朝,貢以方物。
帝舜以為付托得人,終日逍遙散慮。每念雄陶七友,聞有蒼梧之行,欲往訪之。丙午初夏,帝命巡南。
群後諫曰:“既得其罪,宜靜處調攝。何必遠涉蠻地!”帝曰:“乾道健而好行,惰則生疲。”乃駕益所造軺車,命夔帶伶官百人,共侍從千人,別二妃及大禹諸人,一徑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