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神農鼎九州定位 陽明天大禹還元(1 / 3)

商均曰:“大禹身持築杵鍬鍤而治水,致膝脛無毛,雖奴虜,不過於此。功績既高,勞苦已極,宜君天下。”與眾臣苦勸,禹乃勉至都中。皋陶還政於禹,時戊申秋日也。

至辛亥,三年之喪畢。諸侯鹹奉禹即位,禹乃避入中嶽陽城。諸侯之朝覲、訟獄、謳歌者,亦皆歸禹。

商均知天命攸歸,自揣才力不及。諸弟八人;禺號、淫梁、番禺、奚仲、吉光、晏龍、三身、義均。番禺能造舟,奚仲、吉光能為車,晏龍能為琴瑟,教民歌舞,義均能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皆不能平治天下。

商均乃率眾至陽城敦請,大禹不得已,隨眾回都。至神宗廟再拜受命,然後即天子位。遠方圖進方物之像,貢五品之金。禹以金德繼上而王,國號曰夏。承有虞以建寅月為歲首,改載曰歲,壬子春正月為元歲。治尚忠,色尚黑,牲玉用玄,遷都平陽。

念丹朱年老,遠居房山,乃築鴻郎城於帝堯始封之地,迎居於此。又築虞城於孟諸,任商均居守。商均能辨正九韶之音,禹敬之。二子皆有疆土,以奉先祀。服其服,禮樂如之,以客禮見。朱卒,葬於太白山,封其支庶於洛水守塚。

帝禹分同姓之國十二:封有扈氏、褒氏於西嶽,封有男氏、斟鄩氏於河南,封杞氏、戈氏於睢陽,封彤城氏、辛氏、冥氏於冀州,封費氏於江夏,封繒氏於泰山,封斟灌氏於北海。

三月,虔備太牢之禮,親往羽淵祭父,駕至深山故宅。會合諸侯,宣布受命。帝禹於乾東上所活千八百國諸侯戴德,各執玉帛來朝,皆賞賚撫綏。

冬十一月,歸都。別營都城於中條之間,曰安邑,遷而都焉。建國學者三:太學為東序,在國中。小學為西序,在西郊。鄉學曰校。收而祭,載牲以嶡,盛祭酒者曰盞。

營清台以觀天,造足鼓以聚眾。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俱服燕衣。作樂曰大夏,以五音聽治。懸鍾、鼓、磬、鐸、鞀於都門,為銘曰:“教寡人以道者撾鼓,諭以義者鼓鍾,告以事者振鐸,語以憂者擊磬,有訟獄者揮鞀。”

帝禹勤察民隱,遍訪賢才。一饋而十起,一沐而三握發。聞一善言,必拜謝。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承唐虞之盛治,不敢變法。

癸醜歲,卑陶陳知人安民之謨。帝禹以政治均平,皆陶之賞罰得中,厥功最大,薦之於天,且授以政。

皋陶病卒,帝泣曰:“何天不欲平治耶?”命葬於六城之東,即封其子孫於英、六。

帝複推於眾臣,唯伯益為賢。乃薦於天,俾攝相事。

初,篯鏗以善斟雉羹、和滋味事堯。又通算數,勇若盤古,舜故使其量度地數。鏗聞誇父之後有章亥、堅亥二子,健步亦善算。使之為助,二亥兩足步數,右手把算,左手指畫。章亥步自東極,至於西垂,得二萬八千裏。堅亥自南極步至北垂,得二萬六千裏。至是乙卯四歲夏五月,篯鏗歸都複命。帝封徐州彭城為食邑,是曰大彭。

北地平靖,帝複為九州,命九牧治之。立貢法,一夫受田五十畝,取其五畝之入以供賦。以曆山之金鑄幣贖民之賣子者。

帝謂天下一土,立天下者可稱王。禹王以遠方圖物貢金,欲鑄九州之鼎,以圖象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命太史卜之,其繇曰:

逢逢白雲,一南一北,一西一東。九鼎既成,遷於三國。

王複收天下之精金美銅,使巧工成光搏土為範。天以夏德之盛,降二龍以示象。於是熔金鑄為九鼎,象九州之山川、土地、人民、鳥獸、草木及細微百物。各以字篆記之,足耳俱有龍文,謂之九龍神鼎。

王使成光禦二龍行於域外,既周而還。王曰:“昔黃帝作車,少皡駕牛。朕今駕馬,驅使便捷。”命奚仲為車正,更建旌旗斿旐,施於車上,以別尊卑。

是冬嚴寒,近侍儀狄作旨酒以進。禹王飲之甘,沉醉竟日,越旦乃醒,歎曰:“後世飲此,必有亡其國者。”遂疏斥儀狄而絕旨酒。

每於春秋巡行郊野,察民所不足而補助之,諸侯皆取法焉。百姓相慶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