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中條山老彭遇救 西岐周宛丘降凡(1 / 3)

“若本充實,豈有傷殘?夫遠思強記傷人,憂喜悲哀傷人,汲汲所願傷人,陰陽不順傷人。而獨戒入房中惑矣,男女相合,猶天地相生也。天地得交接之道,故終無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傷殘。能避眾傷之事,得陰陽之術者,即不死之道也。”

采女謝別回宮,悉以諸要教王。王試之有驗,欲必遏其道,乃下令禁國中,有傳彭祖之道者,誅,並欲殺害彭祖。

采女知之,見王淫亂,不久必亡,遂潛出宮門,夜叩告之,彭祖密同遁去。

後有黃山君者,名喜。修治其身,數百歲猶有少容。乃追論其言,集為《彭祖經》。

彭去入南閩山中居止,改名足生子高,惟服麋角,與采女為夫婦。

精氣和合,未嚐相厲。後生二子,長曰武,次曰夷,即名其山為武夷。

乃自喜曰:“我子孫雖眾,皆耳傳彌遠。今舉此二子,可教以修煉之道矣!令其奉母,居於此山。我將肆誌遠遊,學傳真道。”飄然自去。

祖甲自得彭祖之法,壽過百歲,強壯如五十時。欲心愈熾,又選妖豔之女百人,晝夜宣淫不節,失道走陽而崩,享國三十三祀。

庚寅,子稟辛立。在位四祀崩。其弟庚丁立,八祀亦崩。壬寅,子武乙立。

時東夷浸盛,分遷海岱,王患之,乃設戍於淮、泗,去舊都,徙居河北,名其都曰朝歌。

武乙不修厥德,惟以殺伐勇力相尚。淮水有一老人,教民當惜性命,輕棄不能再得。乘舟至橋下,必先登岸,過而再乘,恐為石梁所壓。凡有舉動,必察幹支所忌而避之。

彭城西北隅,有井泉沸如濤,人皆聚觀。老人亦欲往觀,乃以巨繩係腰,縛樹上,旁教他人扶持,始俯頭下視。謂眾曰:“臨此不測之淵,何可不慎?少有顛挫,即為淹沒之鬼矣!”由是眾人不敢登高憑險,愛身如寶,皆以功利為淡而弗求。

王知雲,曰:“以詭異惑眾,誰為予捕之?此必東夷之間客也。”命拘斬之。

官吏奉命而往,老人不能避,隨吏解去。渡河至中條山下,見有八人團坐鬆陰,旁立數童。

內一蓬頭者,跳起呼曰:“子是彭大夫,因何遭係?”

吏述其由,其人勃然曰:“此老不禁刑罰,我當代行。”

吏叱眾速往,蓬頭大咄曰:“借汝歸告,我等皆天人。苟有不敬,能降譴責也。”推老人背,飛陟林巒而去,眾披靡不能阻。

回報於王,武乙大怒,盡戮其官吏。以土木為偶人,渭之天神,令人與之搏鬥。

偶人跌仆,即批其頰曰:“強橫亦如是耶!”又牽而戮之。

又為革囊盛豬羊血,懸而射之,貫革血出、淋瀝於地,遂拍掌大笑,謂之射天。每喜遠出遊畋,傷殘民間禾稼。

時一真子,奉師命,為殷德將衰,於今癸酉歲,正當十三劫數,有聖王應運而起,令下山輔正立功。

來中條山辭別,玄女恰與岐伯、雷公、風後、務光、仇生六位共議時政。

適老彭、務光曾與相識、問出原由。喝退眾人,攜之入山,細問彭祖,道祖甲之淫亂,武乙之強暴。

玄女曰:“積善有慶,積不善有殃,理固然也。祖甲之亂,始七代而隕。其子孫或能強明勤政,猶可少挽運數。

今武乙益以暴戾,三世而斬必矣!如罪惡貫盈,身且不得其死,能保其子孫乎?西岐運氣攸歸,當生聖主,以應其數。將令小徒伊尹下山為輔,諸公何不乘時建立?”

一真曰:“師尊之意為此,但戒曰創基少陽,切勿曲取。故我欲往東去,待時而動。”

玄女曰:“公運將至,予當遣物相報。”

岐伯曰:“不窋與我為鄰,察其世修仁德,其子孫必有天下。我將逸於弇中,俟宇內澄清,凡有疾病者用藥餌拯治。日發獨微,廣行此道,略裨王化之不及也。”

玄女曰:“二公正無東道主人,幸值務道友指引。”光欣然,五人結伴同行。

彭祖留居中條,日與風後、伊尹講論陰陽千八十局奇門遁法。

玄女為劫運已至,謂伊尹曰:“汝雖輔命之臣,須得撥亂之主。”

尹曰:“先聖後聖,其誌相同。故主成湯,棲神於濟陰,願再奉以除暴救民,決不戀戀於子孫也。”玄女然之。於是屆期依次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