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隱磻溪垂綸抱道 呈製命踐約迎師(1 / 3)

既至,見其身高丈二,皓首美髯,匆匆有遠行之色。

容問曰:“先生無遺教於弟子乎?”

伯陽曰:“將語子過故鄉而下車,知乎?”

容曰:“非謂不忘故耶!”

伯陽曰:“過喬木而趨,知之乎?”

容曰:“非謂其敬老乎!”

伯陽曰:“子為上卿,何敢逸於此?”

容不答,張口吐舌以示。老子曰:“噫!舌以柔存,齒以剛墜。動若劍鋒,入病出禍,子得慎言韜隱之趣矣!吾聞西伯養老,將往歸之。”別容而行。

過洛東,見一人被褐垂釣於磯上。

老子識是一真轉生之薑尚,字曰子牙。自誕東海,親喪家貧,行年三十,賣漿於棘津。

守困多年,乃屠牛於朝歌東市,無人市買。

見紂恣行暴虐,浩然歎曰:“吾聞君子不履危邦!”

去隱遼東數年,所交皆隱遁高賢。

已而複歸東陽,娶司馬女為妻。

徙居南山,於下溪中釣魚,三祀不獲一鱗。或告曰:“可以止矣!”

尚曰:“非爾所知也。”一日,果獲大鯉。

剖之,得《兵鈐大要》六篇,皆經緯兵陣之術。

讀一月,盡得其妙。

其妻偶視其釣,直而不鉤,怒曰:“子乃蚩蚩之士,安望富貴哉!”

尚曰:“吾寧直取,不效曲求。非婦人所知也。”

尚複臨溪而釣,老子見而呼曰:“薑子,別來何似?”

尚舉頭視之,其人老有精神,趺坐於對岸樹下微笑,似曾相識。

老子曰:“汝已迷卻本性,何能理會!且食我覺元丹!”手拈一丹擲來,一道赤光,正投入懷。

取食之,恍然大悟,二人不言而喻。

老子曰:“子何不求仕進?今我往就西伯,子來必有遇焉!”

尚曰:“以何道為遇合之機?”

老子曰:“隻以此道釣之可也。至時吾先報之以玉文,更以異征報明主,為汝作合。子其俟之。”言訖,擔笈西去。

尚收綸回,與妻及子女同赴西岐就養,居止渭濱,釣於磻溪。

將三月,忽得巨魚,腹有璜玉。

檢其刻文,曰:“姬受命,呂佐之,報佐齊。”尚知時至,每日正襟持竿以待。

時天下凶荒,饑民萬計,流入西岐就食。

西伯恐食少,慘然不樂。

有下臣鮫時子期曰:“賢能者在職位,餘給以西北曠地,計口分田,使其有業矣!”西伯嘉其言,爵為大夫。

初,龍苒之裔在西戎,分二種,一為赤狄,一為昆夷。

太顛惡之,言於西伯曰:“昆夷不可以德化,當以兵攝。”西伯舉兵擊於洛原,大敗之。

散宜生曰:“涇河密須氏,比凶黨惡,數侵害鄰國,討之名正。”適報密人侵阮疆,至共地。

西伯命生移車徒遏之,獲戮其君,複立其子,作邑於程。

西伯振旅歸岐,是晚宿於營。

夢一熊生雙翼,自東南飛入殿陛,侍立座側。

待旦問於臣下,散宜生曰:“宜獵於此方以求之。”

西伯使史編卜,其兆曰:田於渭陽,將有大獲。其所得者,非龍非鳳,非虎非熊,主得霸王之輔。

西伯問何所征。

編曰:“編之上祖史疇,為大舜占得皋陶。兆比於此。”

西伯齋戒三日,同鬻辛等獵於渭水之陽。

有三五漁者,或釣或網,休息於盤石之上,相與賡歌。

見車馬循岸而至,皆避入柳林。

西伯令請來,已度嶺不見。

正驅車招尋,有耕牧之夫,荷鋤橫笛而歌。

聽其辭意慷慨,喚至,下車恭問。

眾驚跪曰:“吾等皆野人。渭濱之西有釣叟,自號飛熊子,常作歌以教之。”

西伯曰:“其人安在?”

民曰:“日於磻溪垂釣,直循上流可見。”西伯令前導,約退車從步去。

遙見綠蔭下一叟,童顏鶴發,形貌非常,藉茅坐於磯。

民指示之,西伯即欲前拜。

其老垂釣不顧,少頃擊石而歌曰:西風起兮白雲飛,歲已暮兮將焉為?陽春不轉兮,吾誰與歸?

西伯屏息立於後,俟其歌畢,與鬻辛降拜其側。叟投竿扶起。

四人列坐磯旁,各道姓氏。西伯問曰:“子樂於漁耶?”

呂尚曰:“君子樂得其誌,小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

西伯曰:“何謂也?”

尚曰:“釣有三權,祿等以權,死等於權,官等以權。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西伯曰:“願聞其情。”

尚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