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封列國周武酬功 降六魔洞陰蕩穢(1 / 3)

始就天子之位。

立太公女為妃,立子誦為太子,封紂子武庚以奉紂祀。

分其畿內為三:以東為衛,使弟叔鮮尹之。都西為鄘,使弟叔度尹之。北為邶,使弟叔處尹之。

令相祿父治殷,實監其國。

封弟旦為周公,弟奭為召公,庶弟高為畢公,弟毛叔鄭為榮公。

王踐祚三日,問於朝曰:“惡有藏之約、行之博、萬世為子孫法者乎?”

師尚父陳《丹書》之言。

又問黃帝顓頊之道,尚父曰:“亦在《丹書》。且臣聞‘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王惕然曰:“善哉!”退而銘其器,凡十有四則以自警。

命釋箕子之囚。

聞商容、膠鬲忠良,皆不知所往,每過其閭,必憑軾起敬。

命散鹿台之財,發钜橋之粟,大賚於四海。

命南宮適、史佚展府寶玉,遷九鼎於洛,欲定都焉。

王知守藏史老聃有道,問之曰:“誰能複移此鼎?”

老子曰:“王自遷之,王自動之,非文人所知也。”

王不審其言,遷老子為柱下史。

命封比幹之墓。

捕費仲、惡來斬於市,百姓爭噬其肉無餘。

時飛廉為紂作石槨於北方,歸無所報,就霍太山為壇而祭。

報得石槨,複作銘於棺,遂葬於此,逃附東方奄國。

師延自紂兵敗,即抱琴投於濮水。

王令驅園囿中虎豹犀象於遠方。

王日恐懼,命周公旦進殷之遺老,問興亡之故,遍訪山野隱賢。

太公曰:“予困棘津時,高陽之丘有桂父者,隱於桂岩。岩多叢桂,常餌桂葉,能合藥治病,所活甚多。博學好問,每以師禮事我。有濟世之誌,可招用之。”

王使人以厚幣聘至,官以大夫,不受,請置閑散之地,時與老子、太公講論性理。

四月三日,王自商都西還,路過屍鄉北山。

聞有仇生者,經四五百歲,恒少不老。

幸其石室訪之,不得。

設酒醴之,以表誠意而去。

至於豐,周公旦製禮法,定後世之諡,追尊古公公孝為王,父昌為文王,太姒為文母。

初以木德繼水而王,色尚青;為有火瑞,複尚赤。

牲用騂。

改建子丹為歲首,易祀曰年。朝會以朝冕而祭。

壬辰元年,作武成,文告於天下。

追思先聖製作之勞,褒封神農之後於焦,又封其支庶於築水之南,曰穀。

封黃帝之後於祝,封其支庶於薛。

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其支庶於鑄鄉城。

帝舜之後遏父為周陶正,武王賴其器用,以女大姬下嫁其子媯滿而封諸陳,都於宛丘之下,是為三恪。

封大禹之後於杞,號東樓公,與紂子武庚用舊禮樂,作賓王家,是謂二王。

封伏羲氏之後於宿,一封於郼,主祀女媧。

封少昊子重之後茲於期於莒城,嬴姓子爵。

封陸終氏第五子安於邾,曹姓。

封奚仲之後於薛。

封四嶽伯夷之後文叔於許。

大封功臣,師尚父留相王室,封長子灶於營丘曰齊,封其次子壽於甫,又封其支庶於漳為紀。

封鬻子於丹陽曰荊,子爵。

封辛甲於長子曰冀。

封散宜生於散。

封閎夭於滑。

封太顛於江,嬴姓。

封南宮適於鄉。

忿生為司冠有功,授以南陽之田,謂之蘇子。其餘分封有差。

封宗姓之親,知泰伯逃於荊蠻,無子。雍隱於海虞,謂之虞仲,封其孫章己於吳,以繼泰伯祀。封次孫括於河東,曰虞,以祀虞仲。

又封王季子仲於西虢。

封叔於東虢。

封弟旦於曲阜,曰魯;封奭於北燕;封高於畢,是為三公,留朝輔相,各遣其子就國。

封弟圉於畿內伯爵,封弟叔鮮於念管、弟叔度於蔡。

叔振鐸於曹,叔武於成,叔處於霹。

康叔封聃。季、載皆年幼,未封。周之子孫不狂惑者皆為諸侯。

共封兄弟之國十五人,姬姓之國四十人,與異姓諸侯共立七十國。

爵凡公、侯、伯、子、男五等。

王畿外析為千八百國。

微子複就於微,箕子辭封不就。

後二年夏六月,王虛己訪之,問殷之所以亡。

箕子不忍言,乃陳《洪範》、《九疇》,益推衍《洛書》以成章,實明治道,其數有九,王敬受之。

箕子亡去朝鮮,王即封之於彼,客而不臣,號曰郭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