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鞭石驅山薄侍郎 送往迎來徐使者(1 / 3)

始皇時登望海台以瞻其歸,西門惠又薦同門一人,殷時薄姑氏之後,名延,字延之,召拜右侍郎,西門為左侍郎。

薄延曰:“近島有龍芻,駑馬食之,日可行千裏。”皇命采之。

隻一日采回,喂飼駑馬,即矯健異常,馳驟如翼。

延複言安期之神妙,皇曰:“朕幾忘之。”

欲命往召,二侍郎曰:“吾師道高,當以客禮遇之,可來;否則不得見也。”

皇令有司築層台於瑯琊山上,後命二侍郎以厚幣迎至,居之台上。

始皇來見,安期坐白鹿車相迎。

皇見其黃發青睛,登台以賓禮請謁,與語三日夜,皆神仙事。

皇問徐巿何去久不回,安期曰:“此草,食之者不可再得。巿已曾食過,或諸仙不與也。我當為子再往,剖明其故。”

始皇問用人眾幾何,安期曰:“數人一舶足矣。”

始皇給金帛數萬,安期至阜鄉,悉散與鄉人,數從者隨之駕海。

行未百裏,安期留書一函、赤玉舄一,令報始皇,以一鞭一鐸寄付薄侍郎,遂跨入海中,顧謂從者曰:“歸語始皇,複千歲來求我於蓬萊山下。”緩步臨波而去。

忽颶風大作,從者退回東岸。

始皇聞報訝曰:“安子欺吾耶!何言千歲來求?”

西門曰:“陛下得食靈藥,當以萬歲為期,千歲猶舜息耳。”

始皇喜,立祠於阜鄉亭並海邊十餘.處。

見琅琊台特出,東枕大海,四覽皆盡,留居三月,徙黔首三萬戶散居台下,以就魚鹽之利,令李斯立石頌德。

複欲窮海西之地,至膠水之東。

是夜月明如晝,設享禮祭月於之萊山之懸崖,斯作篆記事,因建月主祠於萊陰。

過黃腄,登之罘山,三麵距海,斯作銘刻石記功。

至不夜城,建宮築台,召文士登山,論功頌德,以自誇炫。

名其山文登,建一閣於丹崖山,以望蓬萊。

博士言海中有蜃魚,吐氣幻成樓台,名曰海市。

始皇急欲見之,薄侍郎曰:“臣能致之。”

書簡投於海神,次晨果現,聚觀良久。

皇憶抱日之夢,曰:“日本君象,出於扶桑,朕欲過海觀之,可乎?”

薄曰:“此何難哉!臣能驅石下海造一石橋,渡陛下東遊。”

於是,按《開山圖》,分脈觀向,搖震山鐸,即時林穀振動。

掣起趲山鞭,陽城一山巨石嶷嶷立起,狀似東傾,相隨而走。

石不速駛者,輒以鞭鞭之,石皆流血。

侍郎既排山至海,欲建石橋,非人功可為,複召海神豎柱駕梁,皆來服役。

始皇感其靈應,求與相見,海神隱隱答曰:“我形醜,莫使圖我形,當與皇帝會。”

皇允之,忽現出石塘萬丈,橫亙海麵。

皇乘龍芻之馬,帶博士數人,從塘入海三十餘裏,與海神相遇。

左右有巧於畫者,聞前魯董師曾留神像於渭水,亦潛以足畫其形狀。

神窺見,怒曰:“帝負我約,欲使魯仙卿來製我耶?可速回!不爾,即下陷。”

皇見機,撥馬奔還,甫至岸,後已崩陷,博士皆溺死。

西門侍郎曰:“夫神者,當畏如雷霆,敬如父母,則能役之如部兵。今博士無知,致觸神靈。”

連日波浪翻空。

皇問神何名,如此肆虐,西門曰:“王者以道治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能傷人。今海神陽侯以陛下見欺,故令川後波臣作狂。”

皇乃立陽主祠於之罘,建海神廟於文登山下。

海中所驅眾石但岌岌東向,皆不複動,終不能成橋。

皇因名窮海一山曰成山,常至此以望橋成,又建陽主祠於成山。

其時,久駐東海,博士譖曰:“薄侍郎能鞭石致神,再令施術,自有處分。”

皇召謀之,延曰:“甚易。須得左侍郎同往,還假法鞭一用,如崛強,即鞭之。”

三般法寶自試用後,始皇愛而收之,令出鞭與延,笑謂西門曰:“卿能一行否?”

西門應聲願往,遂與延同上成山,見一石如馬鞍,先後跨上,以鞭連擊,如飛往海中馳去。

不一炊許,如盆中一黑豆亂滾,轉眼已不見矣。

初,安期生與焦先、趙廓於陝河拜見老君,言及秦並六國,猶欲厭東南王氣。

安期曰:“秦政殘虐,弟子願促其亡,以救生靈。彼富貴已極,惟望長生,我即餌以斯道,其神可奪矣。”

老君曰:“以此攻之,無不克者。我有三法寶贈子為攻略之具。”

焦先曰:“我將與趙子隱於河東,時聆道君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