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安期生普陀求方 巫子都渭橋見帝(1 / 3)

山圖遂與陰生至吳山,赤須先生欲修乘禦金丹,正無人相佐,見陰生來甚喜,並留山圖共煉。

吉已於句章海上尋見安期,訴說舊情。安期言數十年求見大士,七上普陀,未得一麵。童子言在須彌未回,故久待於此。

乃出林檎酒赭杏糕,對飲閑談。吉曰:“先生以巨棗食李少君,有諸乎?”

安期曰:“曾於泰山會見,授以黃白之術,太乙皇人欲修救苦金丹,召我與蘇仙公同事,我薦少君去矣。”

二人相論既久,飲亦微酣,安期取筆墨吟詩數章,索和於吉,吉謝以武夫不嫻吟詠。

安期乏興,嚼其詩曰:“句亦未佳,不可見知於世。”戲將所餘墨汁橫灑石上,斑滴宛成桃花形。

複返遊天台山,其第八重,最高處曰華頂,峰可望海,草木薰鬱,蓋非人世。

偶問樵者,指雲:“石罅有木瓜花,時有一蛇盤其上,至實落供大士,乃去。號為護聖瓜。”安期不勝歎羨。

大士在會上隨釋迦至西天竺國靈鷲山上,講說無上甚深之法,得其微妙,辭歸東土。

文殊、普賢亦合掌告歸。

釋迦更命大弟子迦葉作伴前行,興隆三寶,設教十方,四尊者踏雲至古昆彌國界,迦葉下指一山曰:“此名點蒼,上有峰十九,其中峰之半有香岩,異香常從空中飄來,我佛曾苦行於此。我欲藏修其間,以俟因緣。”

三大士下瞰山景,蒼翠如玉,盤亙三百餘裏,頂有淵泉。迦葉就於西之雞足山駐錫。

普賢邀二大士至峨眉鏵刃峰,敷座少憩,觀音曰:“我佛慈悲,隨處獻身說法。今既暫停西南,即當濟度斯民。”

文殊曰:“非世尊之廣大神通,孰能行之?”遂辭還。

觀音步行葉榆河麵,觀其形勢,以指畫河東之玉案山崖雲:“此水可當兵十萬,昔人空有客三千。”

水勢湍急,常為山嶺屏流壅決。

大士乃化一無大不大法身,持椎鑿鑿通山石,使洱水下趨。所鑿處上連下斷,成一石梁橫跨,可度一人。

兩崖繳水賤珠,宛若梅萼,後人呼曰不謝梅。

其時夜郎竹王略地入境掃掠,大士化一嫵媚婦人,足大盈尺,將卒爭欲逼之。

見以稻草縻一大石,負之而趨,吐舌相謂曰:“彼婦人膂力若此,況丈夫乎?”遂斂兵去。

大士複寓於周城旅舍,假稱東南李賢。

主家婦生產難下,大士見其庭中一樹,每穗結實一百八枚,即摘一枚,使產婦吞之立下。

其枚,兒手握之以出。

後人異之,取一穗穿成一串,以記所行之善事,名莫患子,因其曾療產難。

大士至蒲蠻之地,曰慶甸,其地鹵鹹,苦於水。

土人忽見一老者以杖觸地,即有甘泉湧出,不通姓名而去。

大士行此數事,生民大被其澤。

回至落伽,童言有客訪久。

大士請見。

安期與清平吉秋間在蘆山上賞玩鶴洲鳧渚之趣,冬居蓬島中,靜觀雪嶂鬆濤、重巒複嶺,春乃出遊雪竇翁洲桃花洞、千丈岩,夏則坐看瀑布泉、含珠林諸勝。

適童子來詔,遂同入海。行見兩山劍立,安期曰:“所謂蛟門虎蹲,天設之險也。”

童兒遠指微茫曰:“此即羅迦山頭。”

至海岸孤絕處,見大士青巾素服,頸飾眾寶瓔珞,安期執弟子禮拜見,大士客禮相待,安期請曰:“聞世尊有甘露凝珠,欲乞此方修之,大濟於世。為世尊布施。”大士即以成丹並此方相贈。

安期領方藥拜謝起行,過海北上,由吳山經過,清平吉遇見,山圖留入山,與赤須相晤。

安期不暇進會,趕至泗水,尋琴高相晤合藥。諸弟子曰:“吾師出遊已二百餘年,今聞在涿郡,期於今歲仲夏望日當還。”

安期即往涿郡尋覓,遇於白浮山。

各問訪道自修何如,高曰:“所種龍子正熟,所合柏末亦好,將歸泗水也。”

安期言:“上普陀求得神方,欲與道兄同合。”

高欣然,便躍入山上二龍潭,收羅得龍子萬餘,貯藏小壺,凡所種處,流落幾頭,歲旱祈禱立應,人號為聖泉。

二人俱招赤鯉乘之,借水遁南行。期曰:“聞約汝徒會於仲夏,先期月餘奈何?”

高曰:“齊地渾亭有馮伯昌,好善,可暫住其家。”乃相與舍鯉登陸往見,伯昌殷勤接待。

伯昌有孫曰鳴年,甫二十,少孤,尤好道術。高與談投機,一住四十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