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城曰:“小子毫末耳,何敢遽守是職?且有毛錐子千頭,尚未出貨,將假此漫遊。兼慕青囊術,意桑扁不住於世,今所授有人,當往拜求。事畢,敢奉尊命。”宋君知不能留,厚款以期後晤。
管城思洛陽都會近在咫尺,乃負筆投諸顯宦,索價每枝一金,略少分毫弗與。京師少年澆薄,嫌其價昂,哂其固執。有真誠者,奇其語,如數與之,藏笥中。歲餘啟視,有煒與子弟書之初學者,徑能成字;素醜者忽化而妍。聞者爭欲往買,筆賈已不知去向。
管城至華山數月,盡得黃盧之道。將辭歸嵩嶽受職。太素真人周亮自秦隴來朝西嶽,會見管城,自通世誼,言受師尊指教未報,兄長豈可遽別。管城言有宋君之約,致彼懸望。
亮曰:“新得轉念旋化之法,願以為贈。毀欲踐所約,不若浼葛君作中嶽之遊。兄可留守華山之任。則宋君得以有代,亮得親炙於兄矣。”
黃盧欣然曰:“周真所處,誠為兩便。”
即上素元殿,參見大明真君曰:“越願遊學嵩山,恐曠厥職,謹薦客卿管城子,才學兼優,足領此任。”
真君不之許,三請乃允命。
管城上殿,朝儀嫻熟,問答審詳。周亮在旁保舉,遂命代掌。管城析理庶務,暇則與亮論道,從此道術益深。移治於少華,將所積筆價,作五色金舟,濟一方生命。
時有盩屋李夏陽,少喜道術,聞昔方回多術,遂亦號之,以鴛有遇。欲東出關以遊,知管城施教,乃入山從之。得受蒸丹餌水之法。
時太康十年冬,五嶽會計君民禍福,管城知華夏將亂,犯此劫數,諒不能挽回,先令李方回下山,待世稍清,複行濟渡,退隱華陰不出。方回知學問不足,入蘇門受周壽陵丹霞之用,五十年精心內視,始得仙道。
宋君既得葛越來代,令移太室,自即飄然微服獨遊。至高唐鳴石山,見其山石高可百餘仞,扣之聲甚清越,盤桓不舍。
有田宣者,隱居岩下,每見一人著白單衣,徘徊岸上,及曉方去。
宣拊石潛伺,傍晚複來,出牽其袂問之,言姓王,字中倫,周宣王時入少室修真,偶經此山,愛石清響,故輒留聽。宣力求養生術,遂遺一石如雀卵。
宣方視石,其人已不見。宣含此石,可百日不饑。時值凶荒,而宣獨無恙。
時建業西城地產青蓮兩朵,聞之有司,掘得瓦棺,開見一僧,花從舌根頂顱出。詢及父老,曰:“老僧名青蓮,誦《法華經》萬餘卷,遺言曰:‘以瓦棺葬於此地,遇啟棺日,國主受亡也。’”
庚戍夏,晉帝崩,衷即位,立賈氏為後,改元永熙。立遹為太子。賈後荒淫幹政,而為楊駿所抑。後令楚王瑋以兵入朝,構駿謀反,族誅,廢太後為庶人。溫縣有一狂人書曰:“雨火被地,哀哉秋蘭。”
辛亥改元元康,征汝南王亮為太宰,衛瓘為太保。楚王瑋誣亮、瓘將謀廢立,後令收斬之。尋悟瑋妄,欲除之。
賈謐進言張華智謀,即召問華計,執瑋斬之,拜華為少傅。好獎人才,雅愛書籍。徙居載書三十乘,博物洽聞,世無與比。
時武庫封甚密,檢視寶物,忽有雉雊。華曰:“蛇所化也。”
眾視雉側,果有蛇蛻焉。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捶之無聲,郡守進獻。
帝問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魚形扣之則鳴。”
依言行之,聲闖數裏。
有人得鳥羽,長三丈,以示華。華慘然曰:“野鳧出,則天下兵起。”
於陸機座中見魚鮓,曰:“此龍肉也。”賓客未之信,華曰:“試灌以苦酒。”
果五色光起,眾始服。
嵩山北有大穴,莫測其深,每歲民遊於上。
一叟誤墮穴中,同輩冀其不死,投食於穴。叟巡穴行十許日,忽曠然見明。
有草堂一區,有二人對局,下有數杯食飲。叟告以饑渴,棋者與之飲,飲畢,氣力十倍。棋者曰:“欲留此否?”
叟答不願。
棋者教從西行數十步,有大井,中多怪異,慎勿懼畏,可投身井中,自當得出。叟如言入井,蛟龍見叟輒避,有物香美如青泥,食之了不飲。半年許,乃出青城山,得歸洛下。
往問張華,華曰:“此仙館丈人。所飲者玉漿,食者龍穴石髓。子其得仙乎!”遂卻往尋洞,不知其所。
或問華何所而知,華曰:“《玄中記》雲:青城有洞,分為三道,西北通昆侖,直東通林屋,東北通嵩山。《茅君傳》雲:青城是九仙寶室之天,周回二千裏,入山十裏,得至洞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