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紛亂(1 / 2)

第二十七章紛亂

且說那孫文台私藏玉璽,居心叵測;而眾位諸侯亦是心懷不軌,有所圖謀。當時袁紹袁本初最是得勢,眾人生怕他得了玉璽去,往後更是活在他腳底下。於是眾人很有默契的勸止了事情的發生。

孫文台見機遠遁回返江東而去。而袁本初自是不肯就此罷休,私下裏書信一封,遣心腹連夜趕往荊州,送與刺史劉表,言其孫文台欲攜玉璽往奔江東,心有不軌等等。

次日,伺候來報:追趕董卓的曹孟德中伏與滎陽,戰不能敵,大敗而歸。曹孟德等人正在回程途中,不久便將來到。袁本初心想:吾與孟德亦算是至交好友了,如今他敗興而歸,不若置下酒宴,與他解悶一番。於是出言提議到:“諸位,孟德忠心為漢,此次雖無甚功勞,卻也是有苦勞。恰逢如今董賊退去,我等不若設宴慶功一番。”眾人自是無不應允。

此時天下局勢卻是恰似先秦統六國前之時局,王室羸弱,各地諸侯擁兵自重,已然起了各自的心思,隻是此時各地割據比之先秦多些而已。

不多時,曹孟德並麾下將領,以及一幹殘兵,風塵仆仆來到了諸侯聯軍的大營。早就有軍士在營中奉袁本初之命等候多時,曹孟德一到,便被領到了主帳內。袁本初見曹孟德甚是憔悴,連身上衣甲都不齊全了,不免出言安慰一番。而其餘眾人,畢竟是與之有同伐董賊之事,便亦是一一出言勸解寬慰了一番。接下來,眾人自然免不了一番言笑晏晏。

曹孟德自是知曉此些人不過是與他客套而已,人人隻顧自身眼前得失,皆乃目光短缺之人。想到這裏,環視了一圈,見到了坐在最下首的劉玄德,隻見他端坐一方,目不斜視。曹孟德看了片刻,那劉玄德好似有所察覺,亦是看了他一眼,然後麵帶笑意,舉樽遙遙的敬了他一番。曹孟德知此人麾下猛將關雲長張翼德等人,自是不會冷落了,亦是回敬了一樽。曹孟德:在座的,怕是唯有此人,如我一般懂得取舍之道吧。吾此番舍了麾下兵馬,卻是換來了天下聲望,此番雖是凶險異常,不過總算化險為夷;然此番行事對日後必然大有裨益。

曹孟德也不與人言語,隻是靜坐,掃視在坐眾人。觀坐上其他諸侯,包括如今算得一方雄主的袁本初,此時亦是隻懂得飲酒作樂,卻是不思趁機誅殺董卓,那時將會取而代之,漢室還不是盡在掌中;而四世三公另一人袁公路,此人卻是空有謀取天下,取漢代之之雄心,卻是不具如此之才略;至於徐州刺史陶謙,縱然與他天縱之才,嘿嘿,半死之身,安敢言及謀天下;西涼太守馬騰,愚忠之人,以往道還罷了,或可封侯拜相,嗬嗬,如今這天下局勢,早晚因漢室而死;北平太守公孫伯珪,匹夫爾,勇猛有餘,謀略不足,不足為慮;再看那孫文台,原先還道他乃是一忠義之人,隨同吾一同發兵,卻原來是得了密報,為謀取傳國玉璽耳。袁本初嚐自視四世三公,此番孫文台損了他臉麵,怕是不會與他好過,其此番回返必然頗多挫折;天下各州宗親,同屬漢室,卻與此時欲取代上位,此些人豈是不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焉?至於其他幾人,皆小人物耳,無需憂慮。如今此些人盡皆飲酒行樂,唯獨我沒有,此乃是天賜良機也。

隻見曹孟德一臉正色,又帶著些許怒色,更似悲天憫人的說道:“吾始興大義,欲聚眾人之力,為國除賊,匡扶漢室,保全社稷。諸公既然仗義而來,操之本意,欲煩本初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穀,製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眾人自知無可反駁,此宴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