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1.酶(enzyme):一種生物催化劑,化學本質多是蛋白質,能降低反應的活化能,加速生物體內化學反應的進行。
2.同工酶:生物體內催化相同反應而分子結構不同的酶
3.核酶(ribozyme):具有催化活性的 RNA,目前發現的至少有兩類:一類催化分子內部的反應,另一類催化分子間的反應。
4.競爭性抑製劑( competitive inhibitor):與酶的作用底物相似,能與底物競爭結合酶的活性位點,這種化學試劑稱為酶的競爭性抑製劑。
5.非競爭性抑製劑(noncompeitive inhibitor):指與酶的活性位點以外的部位結合,使酶分子形狀發生了變化,活性位點不適於接納底物分子的化學試劑。
6.質壁分離(plasmolysis);當外界溶液濃度大於細胞液濃度時,水由細胞中滲透出去,原生質體縮水而與細胞壁脫離的現象。
7.胞吞(endocytosis):細胞吸收大分子和大顆粒的方式,由質膜形成內向的小泡完成。包括三種類型:吞噬、胞飲和受體介導的胞吞。
8.胞吐(exocytosis):細胞通過高爾基體出芽形成的分泌小泡,沿細胞骨架移動到質膜,並與質膜融合排出小泡內物質的現象。
9.滲透:水分子從相對高濃度一側穿過膜進入低濃度一側的擴散。
10.細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細胞在有氧條件下從食物分子中取得能量的過程。
11.糖酵解:一分子葡萄糖進入細胞後,經過一係列酶促反應生成兩分子丙酮酸的過程,並伴隨著(EMP)2分子ATP、2分子NADH生成,是葡萄糖的分解過程,在細胞質中發生。
問答題
1.簡述影響酶活性的因素。
答:酶的活性受到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每種酶都有一些最適合於其活性的條件。
(1)溫度對酶的活性影響很大,隻有在最適溫度下酶活性才最高。因為溫度影響分子的運動,溫度高則反應物分子與酶分子的活性部位接觸多。但溫度太高導致酶分子變性,其三維形狀發生變化,活性被破壞。
(2)pH:一般酶的最適 pH 為 6-8,接近於中性。在此範圍之外,酶的活性較低,整個細胞的正常功能也被破壞。如酸雨會使整個湖泊的 pH 變低,影響整個水體中的生物。
(3)鹽濃度:鹽濃度太高會幹擾酶分子中的某些化學鍵,從而破壞其蛋白質結構,使其活性降低。隻有極少數種類的酶能耐受極高的鹽濃度。
(4)輔因子:許多種酶的正常活動還需要非蛋白質成分(輔因子)的參與。輔因子可能是無機物,例如,鋅、鉀、鎂離子,也可能是有機物。有機的輔因子則稱為輔酶(coenzyme)。許多輔酶來自維生素或者就是維生素。
(5)酶的抑製劑(inhibitor):抑製劑的作用是停止酶的作用或使之減慢。抑製劑有兩種類型:競爭性抑製劑和非競爭性抑製劑。競爭性抑製劑是與酶的正常底物相似的化學物質,它與底物分子競爭酶的活性部位,占據了酶的活性部位,使底物分子不能發生反應。非競爭性抑製劑並不占據活性部位,它與酶分子結合的部位不是活性部位。但它的結合卻使酶分子的形狀發生了變化,從而使活性部位不適於接納底物分子。
2.簡述酶促反應的特點和意義。
答:酶是一種生物催化劑,主要作用是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加速生物體內化學反應的進行,但在反應前後並不發生變化。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絕大多數屬於酶促反應,其特點如下:
(1)酶促反應中酶隻催化熱力學允許的反應。
(2)加快化學反應的速度,但不改變反應平衡點,即不改變反應的平衡常數。
(3)對正逆反應催化作用相同。
(4)在反應前後,酶沒有質和量的改變,且微量的酶便可發揮巨大的催化作用。
(5)酶促反應具有極高的效率。
(6)酶促反應具有高度的專一性,一種酶隻催化一種反應或一類密切相關的反應。
(7)酶的活性可調節,要求適宜的 pH、鹽的濃度等。
(8)溫度、酶的濃度、底物濃度、反應溫度、酸堿度、抑製劑、激活劑、反應產物等都影響酶促反應的速度。
3.簡述物質跨膜運輸的主要方式
答:①擴散(被動轉運):分子(O₂,CO₂以及其他-些小分子如乙醇)和離子主要是通過膜上小孔從高濃度的地區移動到低濃度的地區,依靠滲透完成。
物質的運輸速度既依賴於膜兩側的運輸物質的濃度差,又與被運輸物質的分子量大小、電荷,在脂雙層中的溶解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