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郡是個小地方,人口不過才七八萬,這還得算上那些零零散散分落在城外的那些小村落,這裏能耕種的田畝不多,所以糧食也不多,但是好巧不巧的,這座小小的城池就這麼矗立在禹州最東邊臨著齊州的地方。
李暉字善德,這個三十多歲的中年男人是天授十七年的貢生,前些年舉家搬到宛城來,隻因父親在世時變賣了京城中的祖宅給他補了個倉丞的缺官。
一個小小的從八品倉丞,足足花去了三百兩白銀,但是在世代為農的李家來說,總算能夠得上一個官宦之家的名號,因此李暉那六十多歲的老父親死的時候,麵帶笑意的說總算能向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報一個喜訊。
前麵說宛城這地方並不產糧,隻是低矮的山壑多一些,因此在這裏當個糧官確實撈不到什麼油水,從八品的小官咬了咬牙在城邊上給年邁的老娘和妻女賃下一套房子,自己則是整日整夜的住在官署裏以便省下些來回上值的車馬費,因為靠著那點微薄的俸祿,隻夠一家人每月吃穿用度,實在是再賃不起一頭老驢了。
倉丞確實是一個小官,我們這位李暉李倉丞又是個自持讀過聖賢書的人,往常不屑於與那些隻會溜須拍馬的小吏打交道,其實也是實在拿不出來餘錢用作交際,因此這位李大人總是一餐飯就著窩頭鹹菜草草果腹。
清湯寡水的衙門造就了清瘦的倉丞,而清瘦的官吏自然不會給那些大人物留下什麼印象,別說他一個小小的從八品倉丞,即便是上麵正七品的倉令,拎到州郡裏也常常不受人待見。
說來也奇怪,自打新帝登基以後,這座小城突然之間開始熱鬧起來了,先是源源不斷從京城運來了上萬石糧食,然後小小的城中居然調來了十萬大軍。
糧食一多起來原本清閑的官署自然也變得忙碌起來,最大的好處就是偶爾能得些歲米,似乎乘著皇恩浩蕩,大家今歲都能落些好的年景。
然而總讓人不安的是,那些抽調來的大兵來了以後就開始修築城牆,硬生生的靠著山裏采來的石頭把那原本低矮的城牆修高了三丈,李暉每次經過那座日漸逼仄的高牆,似乎都在預示著將會有大事發生。
今天輪到發俸的日子,李大人便跟官署告了半天的假,打算走回家一趟,順路買些柴米送回家中。
李暉在米店旁雇下一個腳夫,讓那腳夫擔著扁擔,一麵挑著柴,一麵挑著米,急匆匆的往家裏趕,他的靴子早就被磨開了線,回到家中正好讓妻子給縫補一下。
路過一個販賣棗糕的小販攤前的時候,李暉止住了腳步,他掂量著手中剩下的一粒碎銀子和幾枚銅板,心裏想著好不容易回家一趟還是給閨女買幾個棗糕帶回去吧,於是掏出那幾枚銅板在小販那裏買來半斤棗糕。
小販把那幾枚銅板投到錢壺,麻利的扯過一張油紙給李暉包起來三塊遞到李暉手上,李大人顛了顛手上的油紙包,心裏忍不住暗暗歎了口氣,轉過身才要走的時候,忽然看見前邊人頭攢動,隱約中還傳來喊叫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