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勇原本是大漢北方邊陲一個不起眼的小村村民。他所在的村子以前受到過數次匈奴人的洗劫,具體有多少次他也記不得了,隻知道自己的父母就是在一次匈奴人的劫掠後而喪命。當時他因為淘氣,跑到村子外麵很遠的一處樹林裏,而躲過了那次災難。
從此,張二勇就成了孤兒。張二勇的父母本來沒有給他取名字,因為在家中曾經排行第二,所以父母也好、村裏人也好,都管他叫張二。張二勇的上麵本來還有個哥哥,因為剛出生的那一年這片地方遭了旱,大人都沒東西吃,母親也自然沒有奶水,活活餓死了。
後來在村裏其他人的接濟下,張二勇慢慢的長成了個小夥子。這時村中忽然來了個當時看起來很奇怪的宣傳隊,用一種叫做快板的東西,招募人員去邊塞做守衛兵。當時那種招募宣傳看起來實在是很新奇,張二勇不知自己怎麼一下就著了迷,居然稀裏糊塗的就報了名,入了軍役。
到了軍隊裏,軍隊裏的一個叫做參謀的軍官,見張二勇在花名冊上沒有正式的名字,便親自跑來找了張二勇,在撚斷了幾根胡須後,給張二勇起了個正名,也就是在他的名字後麵加了個“勇”字而已。看來這參謀好像也沒啥文化,不過張二勇不在乎,他高興的是,參軍的第一天,自己居然就有名字了。以前在自己的村裏,也就那麼一兩個老爺家的嫡長傳人能取到名字,還得大老遠的跑到些鎮子上,請個識字的先生來取。
如今,張二勇已經當了五年兵,他當兵的那年,正是新皇登基的日子。這五年裏,他對自己的兵役生活還算滿意,特別是這兩年,軍餉漲的很快,軍裏的夥食也越來越好了,每天玉米、地瓜什麼的東西都能管飽,每月還能吃上一兩次肉。每次遇到能夠吃肉的日子,大家都會在食堂門口搭起長隊,等待食堂的人就一罐罐的肉放到一個個餐桌上,然後開飯的鼓聲一響,就全部擁進去搶。當然那肉都是事先煮好,裝在密封的陶罐裏運來的,叫做“罐頭”。偶爾有的罐頭裏的肉已經壞掉了,那麼那一桌的人隻能算倒黴,食堂管夥食的人是不會給換的,而且也絕對不允許有人吃壞掉的肉,全部都要倒掉。那些倒黴的人,隻能等待下次再嚐嚐肉的味道了。
除了能吃飽飯、領到不菲的薪水外,張二勇還在這一年學到了識字。軍中派來了很多教書先生,給大夥教寫字,和一種叫做算術的東西。隻是大部分的先生隻會教寫字,隻有幾個先生能教的了算術。張二勇的腦袋瓜子似乎笨了一點,一年下來,學會的字可不算多,他自己用算術先生教的算術方法數了一下,發現自己學會的字,還沒有自己同住一屋的幾個戰友的一半多。不過他不在乎,現在他好歹也是識字的人了。等再過三年,服滿八年兵役後,就能回自己的村子領到好幾畝的地,加上自己依靠軍餉積累的積蓄,和那識字的本領,準能娶個好媳婦兒,也當個老爺快活快活。
雖然識字的本領不如別人,但到了戰場上,張二勇殺敵的本領卻是比他認識的人都強。特別是三年前軍裏發了新的戰刀以後,張二勇砍起匈奴人那是一刀短倆。所以他很快就被招募進了新成立的“陌刀營”的預備隊。不過到了“陌刀營”的預備隊後,張二勇才愣愣的發現,自己引以為厲害的刀法,在這裏可算不上什麼,那些來自陌刀營正式隊員的教官,那可一個個都是狠角色,在幾次對匈奴人的實戰演練裏,有的人甚至能夠把騎在馬上的匈奴人連人帶馬的劈成兩半。當然這也跟他們用刀有關,陌刀營的人用的刀據說都是長安皇家兵器廠的仙班工匠打造的,這些工匠的祖先,聽說可是給軒轅皇帝打造軒轅劍的人物。
那軒轅劍,張二勇也聽軍營裏“文工團”的說書先生說起過,傳說軒轅皇帝以此劍斬蚩尤大魔,鼎定炎黃傳承萬世,方有如今大漢擁九州之土。這段有關華夏起源的故事,可是把所有人都聽得熱血沸騰,尤其是那“炎黃”、“華夏”二詞更深入人心,每當上場殺敵時,遇到險情,督軍總會在擊鼓同時,念起“炎黃子孫,誓不為奴,保衛華夏,殺盡敵寇!”的口號,每每令士氣大漲,將來敵擊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