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應高與吳王(1 / 2)

吳郡作為吳國的都城,經過劉濞幾十年的苦心經營,早就沒有了當年高帝南征時的荒涼景象。如今已是漢帝國南部數一數二的大城,非常繁榮。想想如果當年的高帝看到現在吳國的勢力和吳王的野心,估計這會兒連腸子都悔青了。不過,曆史是不能假設的!

在應高的府裏休整了五日,終於接到了應高從吳王那帶來的消息。

“眾王及各地使者都到了,吳王將在今晚後半夜在城郊五十裏的鳳凰山和殿下及諸位王爺商討大計!。”應高對我說。從應高的表情上看,似乎也是等這天很久了,一臉興奮。

其實,我哪裏知道,吳王之所以敢於與諸王串聯謀反,一方麵是漢廷的削藩令觸及了吳王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麵就要這中大夫應高的功勞。在袁盎任吳國相時期,就以其非凡的政治敏感感受到一個對天下安危極為不利的信息,那就是吳王的實力太強大,在將來的某一天必然會由於中央政府的中央集權的政策產生摩擦,甚至是戰爭!所以袁盎在任上就有意識地引導吳王最好不要造反。當時文帝對諸侯國的態度還是比較寬容的,所以即使漢廷與各藩國有摩擦,隻要不是太大的過錯,漢廷一般是不會追究的。所以吳王就隱忍了下來。

應高早年通過孝廉本可以進入漢廷中央,記得在吳郡與眾位士子拜別吳王時,一時興奮把對時局的一番見解在吳王麵前小小的露了一手,吳王頓時驚為天人,說什麼也不讓應高入京了。

應高在袁盎為相時期擔任過其副手,袁盎對其才能也是倍加推崇。可幾次上疏推薦,都被吳王截了下來。應高想到自己的“經世之才”不能得到施展,看吳王的架勢自己這輩子是別想進長安了。想一想就一陣陣的胸悶阿!

自袁盎離任後,漢廷有派來了幾位吳國相,但是和吳國關係沒處好。吳王也更加重用自己,自己雖無吳國相之名,卻有吳國相之實。這麼多年下來,應高的心態也就平穩了,想想“吳王對自己還不錯,自己在吳國的政績也是有目共睹的”諸如此類的話來聊以自慰。後來應高的女兒有嫁給了吳王太子,結果吳太子被當年的景帝失手打死,害自己的女兒成了寡婦,自己剛出世的外孫沒有了父親!從那一天開始,應高就在自己心底就埋下了不為人知的,對漢廷,更確切的說是對景帝劉啟深深的恨。當然,這是數年後我倆再次會麵交談得知的,不由唏噓一番。

所以這次朝廷的削藩策一出,應高就知道自己複仇的機會來了,拚了自己一把老骨頭,也要為自己的女兒外孫報仇!再加上漢廷擺明了車馬要對諸王下手,各王稱王稱霸慣了,哪裏受得了這個窩囊氣。應高侍候吳王這麼多年,深知吳王心事,在作了稍稍地試探,吳王就白自己對中央積聚了幾十年的不滿對自己和盤托出。

打鐵趁熱,應高知道吳王明明自己想造反,可是偏偏還要做出一副大義凜然,為民請命的樣子,王爺舍不下這麵子,做臣子的就要主子分憂,不是嗎?好,老夫我自己出麵,先和吳國各級重要官員進行串聯,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可是恒古不變的。吳王不敢馬上謀反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怕自己的手下和自己不是一條心。

通過了應高的一番努力,吳王反叛集團內部達成一致,於是應高又勸說吳王讓自己出使各國,廣結外援。吳王同樣應允。本次藩王大集會就是自己一手促成,想到這裏,應高的心理不由得就有了一種滿足感,一股說不出來的愉悅。

“殿下,那您好好休息,吳王到時會遣專人來接殿下前往,下臣還有些事要準備一下,先行告退。”應高躬身告退。

“好的,應大夫辛苦了!”瞥到應高那斑白的雙鬢,一把年紀了還要被拖進當前這可能使他提前走完人生道路的謀逆,本人深表同情。哦!這話更適用於我自己,天!本殿下才十七阿!!!自己也是鬱悶一番。

應高出了自己的府邸,就帶著候在門口的幾個屬吏,由一隊吳王府的精銳騎兵護衛著出了吳郡。

鳳凰山

坐落吳郡城北的鳳凰山,是吳郡北麵的門戶。其東西縱橫五百餘裏,山中崇山峻嶺,荊棘密布。鳳凰山的北麵是峭壁,東麵臨江,建有吳軍水寨,駐紮著吳國精銳水軍數萬,戰船千餘。

吳王年輕時喜好打獵,而鳳凰山其中珍奇異獸不可計數,因此劉濞封到吳國初期的大部分時間都留戀於此,並將其圈禁成為吳王專用的園林。後因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在應高的建議下成為吳王練兵的秘密兵營。其中吳國的知客大多都在此地受訓,因此在鳳凰山與眾王集會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證,吳王還可以借打獵的名義瞞天過海,躲過朝廷的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