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新年夜的“爐邊談話”(1 / 3)

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分田到戶的必要性在於不光是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及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個政策實際上是個信號,就是希望能有效的激活全體國民的思想,前麵說到改革開放是什麼?改革的是觀念,開放的是思想。如果從城市或其他產業類別(指工業,服務業當時可以基本忽略不計的)開始做起,結果就是風險可能更大,不管是政治上的還是經濟上的風險未必就是當時條件下能夠承受的。

從農村改革開始,第一方麵,可以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道是:“家中有糧,心中不慌。”國家有了足夠的糧食儲備,再進行其他方麵改革時就會更有底氣,更能不計較短期的得失成敗;第二方麵,能夠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結合恢複高考來看,高考的恢複我們是否可以看作是對未來的中、高層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呢?那麼,讓農民從土地上走出來我們是否又可以認為是為以後其他經濟領域的改革儲備著一定的甚至是數量龐大的基層或底層的勞動力呢?;第三方麵,也是最重要的是結合到當時鼓勵發展農副產業,鼓勵農民多種經營,就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希望能以此來激活和解放全體國民的思想,通過農村改革反而更能推動思想較活躍的城市人群對改革的支持的擁護;還有一個就人口方麵,當時的人口數量已經是解放初期的150%左右,不變的土地麵積多了一倍多的人來吃,能吃飽吃好嗎?國家又怎麼能不急,那就隻有提高單產和改善飲食結構方麵下功夫了,而原來的生產體製是否合適或者說是死板得過份了一些。

至於小X村,集體時難道挨餓也不努力做,一定等分了田才努力呀,那不是自己跟自己肚子過不去嘛,所以楊東以為可能是比較隱蔽的前期的政策試驗、打破舊體製的一個突破口或某種宣傳的需要。

所以,盡管還存在一些較大的問題,也缺乏更多一些的參照範例,小X村的試驗也剛一年,國家仍然做出了很大的決心來推行了這一政策,雖然從實際發展來看,把田分到戶也的確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產業的小農化,早期公共投資的損失,農村空心化,貧富差距的拉大等等問題,但從當時來看無疑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隻是我們把“包產到戶”後續工作的難度估計不足,也沒有去認真地做好。

當然上麵這些楊東自己的想法(以上隻是老黑個人意見,各位別介)是不會拿出來對家裏的人說的,如果說,嘿嘿,可能楊林真的要把他綁在床上請至少二位數的大神來家裏跳跳,灌他幾肚子香灰水和符灰水了。於是:

“好處在於,大家在幹好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後,想幹嘛就幹嘛!你去做小生意也好;去賣假藥也好,當然是沒被人抓著的那種;你去養豬喂牛也好;甚至你去學仙修道,跑江湖也罷。反正沒人會再來點你的名,再來管你,也不會有象叔叔這樣的人去扣你的工分,你的糧食收成、家裏的錢糧收入好不好全看自己,與別人就沒有什麼關係了,這就是好處。”楊東顯擺地晃了晃腦袋,對著楊均很得意地笑了笑,

“嗬嗬,看不出來呀!那壞處呢?”楊均笑嗬嗬地用空著的手溺愛地拍了拍楊東的頭,

“壞處也有,比如我們家,人多但勞力不足,也許隻能把田做好就不錯了,想做點其他的那麼付出的辛勞可能就更大,甚至被綁在田上,不能做其他的;勞力多的家裏就可以分下工,騰出人手來做其他的,久而久之就會比勞力少的家更有錢,不象現在大家都差不多。一旦差距太大了,勞力少的家庭有沒有可能應付一下田裏的事或是幹脆丟下田去做其他的,讓田土荒廢了呢?”楊東停了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