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不知道一段時間有番邦人在鎮上擺攤買東西,但他和其他人一樣,一看是些不認識沒見過的東西,看兩眼就走了,啥都沒買。
就是買,也不敢像陸遠一樣,把家裏幾乎全部的地都給搭上,要知道田地是莊稼人的命根子,萬一種下去沒有收成,不就白忙活一場嗎?糧倉裏沒有糧食,拿什麼繳納賦稅,拿什麼養活一家老小 ,總不能吃土喝西北風吧,那樣是填不飽肚子的。
陸遠搖搖頭,“也不隻是膽子大,我想過的,聽人說過番邦有好東西,有些是我們這裏沒有的。”
林文山想了想,試探著道:“既然你說我們這兒的天氣適合種紅薯,產量高還好養活,能大家夥兒都種這個紅薯嗎?陸家大郎,你覺得可行嗎?”
如今是太平盛世,沒有戰亂,龍椅上坐著掌管江山的天子也算得上是聖明之君,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架橋鋪路……百姓生活安定,就桃溪村來說,隻要不是個隻想好吃懶做,貪圖享受的懶漢,老老實實種地也能過活,勤快些就能過得不錯,吃飽穿暖沒問題 。
然而也隻限於吃飽穿暖了,要是有個什麼天災人禍的,支撐不了多久,首先糧食就不夠。
身為桃溪村的村長,林文山的見識和考慮都比一般的村民要長遠,也想桃溪村能發展得更好 ,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陸遠沉思片刻,“這個要看官府的意思,不過我覺得,紅薯產量高,官府應該會大力推廣,到時候說不定會從桃溪村開始。”
林文山這才想起來這種新作物是要上報朝廷的,因為能得到官府的封賞。
雖然沒有得到他想要的回答,但有官府牽頭,無疑會更有信服力和號召力,如果要推廣紅薯的種植的話,官府發話比他一個村長有用多了,沒幾個人會質疑官府的決定。
陸遠順便打聽了下買地的事,他手裏有些餘錢,打算再買些地,讓林文山幫忙留意下村裏有沒有要買地的人家,有的話知會他一聲,要是沒有良田,屆時就買荒地,大不了雇人開荒。
陸遠和雲秋梧從林家離開後,林文山感慨道:“當時還覺得陸家大郎不當獵戶可惜了,種地一年到頭就那麼些收入,掙不了多少錢,現在看來,是我小看人了。”
苗氏接話道:“人家是見過大世麵的人,當然不一樣,你以為都像岩小子一樣傻不愣登的,隻會賣苦力。”
林岩悻悻地摸了摸鼻子,表示自己很無辜,好好的,怎麼就說到他了呢,他什麼話都沒說就被娘嫌棄了。
自己兒子當然是怎麼看怎麼好,苗氏並沒有嫌棄林岩的意思,沒多大本事,踏踏實實種地也好,隻要不作奸犯科就行,人不能總是跟別人比,俗話說得好,人比人,氣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