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我所在的地區地處古時的邊疆區域,相對於現代就是農村及邊遠的鄉鎮,除非祖籍於此,險有大富大貴的有識之士能有後世特殊時期中知識青年下鄉紮根農村的覺悟,願意把自己的身後的臭皮囊和數目可觀的財富埋在偏遠的地區等著我來考他。所以,本地區雖曆史久遠,但墓葬上以漢代墓葬為多,其他朝代的墳墓也偶爾出土,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薄葬,說白了就是很少有值錢的東西陪葬。可話又說回來了,咱是考古又不是盜墓,東西多了又不是我自己的,看著也是徒增煩惱,索性冷眼相待,安安心心工作,平平安安回家。
話說一大早隔壁吳老二就屁巔屁巔地跑來我的住地,那勁頭一點不象腦血栓患者,看他上氣不接下氣的,好半天才開始說話,我也是聽了半天才弄明白他想說什麼:他家老房下有座墳。吳老二家老房子我是比較了解的,較現在的村子為偏僻,因為這些年搞活開放,腰包很是鼓了起來,就另外擇地蓋了三層小洋樓,老房子也就用不著了,索性準備推倒了種葡萄。哪知道,剛推倒一麵山牆,準備把地基的石塊挑出來,方便以後挑葡萄溝。誰知剛往下動幾鍁,就發現連續的青磚壘的牆,再往下動幾下,一座墓葬輪廓就出現在大家的眼前。一時間眾說紛芸,最驚訝的還是吳老二,敢情這些年他家一直住在一座古墳上啊。一頓吵鬧後,大家紛紛鼓動吳老二把墳挖開,把財寶取走。總算吳老二還算有些法律意識,又加上感念這些年日漸紅火的日子,取“升棺發財”之意,對這座墳墓的主人禮敬有嘉,不允許各人擾動,自己馬上跑來向我報告。聞報,我趕忙隨吳老二趕去。一眼看到墓葬,我初步判斷這是一座漢墓,因為現狀符合本地區漢墓結構強度低,易塌陷的特點,一般貴重的陪葬品會放在墓主棺木裏其左肩部和右腳部,但不要奢望有太多,因為原墓室位置被灌滿了土,加上墓項坍塌的磚頭摻與其中,挖掘的強度比較大。
這就不用向上報告了,漢墓挖掘在本地屬於小case,我一年不碰到20個也有18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況我還是第158處處長呢,咱也有臨機專斷之權吧。說幹就幹,我將開工的臨時工棚搭在墓旁,這樣既有利於就近保護,又便於休息。讓民工將表麵倒塌的青磚清理出後,一層完好的青磚卷頂又出現了,我真的驚訝了,這下麵竟然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墓。走眼了,丟人了,因為明墓和漢墓用磚類似,但明墓頂是很厚的,七縱七橫的規製,共十四層的青磚砌起來有兩米多厚,非常堅固,不象漢墓那樣容易倒塌,管你是漢是明,反正日後我升高級職稱的論文就指望你了。
就這樣不眠不休地清了幾天,用洛陽鏟把墓的大概形製探清楚了,清理了表麵的亂磚和沉土,一座不算大的明墓墓頂完全展現出來了。我好象想起了什麼,連忙讓民工們先清理後牆方位的沉土,看過一些文章,知道如果盜墓者發現墓室太堅固了以至於難以攻破,尤其是在墓頂,那就避實擊虛,幹脆一個豎井外加一個橫井結構直接通到墓室的正下方,到墓的正下方以後再繼續垂直向下開一個豎井,然後用工具向上麵挖,將墓底挖穿一個小洞,墓底的地板、石料、木頭等等直接就進了垂直的豎井裏了,然後再通過這個小洞就可以進入墓室的內部。這樣,墓的四牆、頂部都沒有破壞的痕跡,但墓內已經被盜掘一空了。而明墓的後牆最薄弱,基本上隻有兩層磚,所以打豎洞時可以沿著墓後牆打,把兩磚厚的墓牆鑿開並不需要費什麼事。那眼前這座墓葬會不會也逃不脫被盜的厄運呢?我不信什麼預言,但事實卻不幸讓我命中,在後牆處真的發現了兩個盜洞,其中一個盜洞足以讓我這完美身材從容通過,NND,真是出師不利啊,心情馬上就跌沉到了桃花穀底。辛苦了這麼多天,滿以為手到擒來,卻原來還是竹籃打水空歡喜一場,讓盜墓賊提前光顧了,我們成了徹頭徹尾的“楊白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