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作“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男人也怕“遇人不淑”——那就是跟錯了領導。真可謂“我本將心托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那種“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心情,不說也罷。
《水滸傳》都看過吧,裏麵有三條好漢,分別叫作“摸著天杜遷”“雲裏金剛宋萬”“旱地忽律朱貴”,在梁山屬於跑龍套的一類人。但說起來,這三人可是梁山的元老。第一代領導人王倫掌權時,他們是公司的副總,分別是二、三、四把手。後來王倫被殺,第二代領導人晁蓋當家時,晁老大重用的是“智取生辰綱”的自家兄弟,三人排到了九、十、十一位。等到梁山第三代領導人宋江當家時,三人的地位那是斷崖式下降,最後一百零八條好漢正式排名,三人分別是八十二、八十三、九十二,隻比蔡福、蔡慶這樣的劊子手好一點。
堂堂的公司創始人、三朝元老,落魄至此,除了自身能力不足,更有跟錯了人的問題。在宋公明宋大哥看來,這三人先是王倫的人,再是晁蓋的人,左右不是自己的人,自然是要打入冷宮了。
我有個朋友,在一個收入不錯而且還很穩定的公司工作,前幾天跑來找我,說想換個工作。無他,就是領導讓他太痛苦。這個領導,精力充沛,心思活絡,一天一個主意,朝令夕改,弄得做下屬的無所適從。這倒也算了,他還喜歡給人做“空心湯圓”;
這事成了,給你的崗位挪一挪。等忙好這一陣,讓你到歐洲去旅遊一次。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我說,你估摸一下,這領導要是做不長了呢,你就再熬一熬。要是看樣子不挪窩的呢,那幹脆還是另找“明主”吧。你現在三十來歲,正是關鍵時期,耽誤個兩三年,以後再也追不回來,用個文縐縐的詞,這叫“蹉跎歲月”。
所以,人這一生,說起來挺長的,其實關鍵的時刻也就那麼幾個。
跟對了領導,就像走上了高速公路,又快又好;跟錯了領導,就像走上了羊腸小道,慢不說,說不定還要翻車。人這一生,走得慢不要緊,關鍵是要走對方向。方向是誰給的,就是領導——領導就是那個“帶頭大哥”。
西漢末年,有個21歲的小夥子,原本也隻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官二代”,隻因在關鍵時刻找對了自己的“帶頭大哥”,幾年後就做到了大軍區的司令員,成為一代名將,開國功臣。
這個小夥子叫耿拿,在東漢的“雲台二十八將”中,名列第四。漢光武帝劉秀曾把運籌帷幄的鄧禹比作張良,將同期鎮守後方的寇怕比作蕭何,而將戰無不勝的耿拿,比作兵聖韓信,可見對他的倚重之深。
韓信在天下太平後,為劉邦所殺,耿拿卻一直是劉秀的心腹,功高而不震主。這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韓信是從項羽這邊投奔過來的,多少有點投機嫌疑,而耿拿卻從一開始就跟著劉秀大哥,屬於知根知底的兄弟——跟對領導就是這麼重要。
耿拿的父親耿況是河北上穀的太守,鎮守一方。當時是王莽當政,各地紛紛起兵反對王莽,天下大亂。勢力最大的綠林軍推出了他們的皇帝,叫更始帝劉玄。
天下有了兩個皇帝,各地的官員必須站隊表態,你認哪個做老大?是王莽呢,還是更始帝?耿拿覺得,這王莽雖是在位的皇帝,但氣數已盡,決定改換門庭,投靠更始帝。於是,他帶了兩個副手,代表其父趕去見更始帝。
走到了邯鄲地界,碰上了另一個“皇帝”。邯鄲卜者王郎,自稱是漢成帝的兒子劉子輿,被擁立為天子,建都邯鄲,並派遣將帥進軍幽、冀州各郡,“一時趙國以北、遼東以西,皆望風響應”,大有取而代之之勢。
耿算的兩個副手心動了,對耿拿說,這王郎是漢成帝的後代,根正苗紅,以後肯定是他做皇帝,這麼個好機會,讓我們趕上了,不如去投奔他吧。耿拿卻說,這王郎,我看是個夜郎,夜郎自大,成不了大事,投奔他是死路一條。他還對兩個副手說:“不識去就,族滅不久。”意思是說,在投奔誰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搞不清楚,那是要連累全家被殺的。三人越說越僵,這兩個副手就撇下耿拿,投奔王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