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遇到重大複雜的問題,先把房玄齡找來,房玄齡呢,總是一下子就能提出好幾套方案,每個方案還都很精辟,但幾個方案比較來比較去,就是下不了決心。這時,唐太宗就請來杜如晦,杜如晦一來,把各個方案的優劣得失分析得清清楚楚,當場就說哪一個方案是最優的。唐太宗一聽就放心了,立即就拍板形成決策。
房、杜二人,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做決斷,同心輔政,合作得非常協調,所以當時就有個說法,叫“房謀杜斷”,說是“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我們設想一下,假如房玄齡沒遇上杜如晦,或者杜如晦沒有遇上房玄齡,兩人的本事怕是要大大地打上一個折扣,能不能成為一代名相,也不好說了。找對一個好搭檔,就是這樣的重要。
那麼,同事那麼多,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黃金搭檔呢?找到了黃金搭檔,又怎樣才能“雙劍合璧”?首先得說,黃金搭檔就像黃金一樣的珍貴,但如果不是黃金搭檔,退而求其次,成了白銀搭檔、黑鐵搭檔,也可以大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啊。至於怎樣找到合適自己的搭檔,四個字:知己知彼。
你要有一個工作上的好搭檔,你當然要了解他,他有長處和短處,這個容易理解。但更重要的,你要了解你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而我們很多人,往往對自己不那麼了解,不能正視自己的短處,或者不知道自己的長處。
古人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其實比“智”更重要,也更困難。中國古代第一對黃金搭檔,管仲和鮑叔牙,也就是有名的“管鮑之交”,就是知己知彼的典範。管仲認為是自己是治國之才,他要做大事,不願意把精力花在小事上,更不願意在戰場上送了小命。管仲打仗做逃兵,做生意老蝕本,大家都瞧不起管仲。隻有鮑叔牙知道,管仲是個治理國家的高手,推薦他做了齊國的相國。
但管仲在臨死前,卻不推薦鮑叔牙接任做相國,大家很不理解,覺得管仲這人太不夠意思。鮑叔牙對此甚感欣慰,因為他的性格太過認真,品行太高尚,見到品德才能不如自己的,就不屑與之為伍,這樣的人是不適宜做管理工作的。管仲知道鮑叔牙這個特點,鮑叔牙對自己這個短處更是清楚。所以管仲不推薦他做相國,他反而覺得管仲是最了解自己的人。這就是黃金搭檔。
那麼,搭檔之間又該如何合作共贏呢,還是四個字:揚長避短。西漢開國時也有一組黃金搭檔,他們是出主意的張良,搞後勤的蕭何,打仗的韓信。連做皇帝的劉邦,也不得不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當然劉邦也有劉邦的本事,能把這三味“良藥”合成一張“方劑”,形成了一個戰無不勝的團隊。而從張良、韓信、蕭何三人的角度來說,也有一個“需要的互補性”的問題,就是如何利用對方來增強自己的能量。
善打仗的韓信,需要張良來出計謀、蕭何來保障供應,以此來進一步增強自己打勝仗的本事。隻要兩人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其他方麵的所有不足,也都不是問題,這就叫“重其一點,不及其餘”。
十全十美的人是沒有的,即使有,也不可能成為你的搭檔。找搭檔的目的,是要讓自己成為更優秀的人。如果你看到了自己
某一方麵的缺陷,而有人在這方麵卻很出色,那麼即使他在其他方麵都很平庸,那也沒關係,他照樣可能成為你的好搭檔。交朋友不能太勢利,這當然是不錯的,但在工作上的朋友,還必須要“勢利”——缺什麼就補什麼。
實際上,也隻有這樣互惠互利、相得益彰的職場“搭檔”,才可能是長久的,也是對彼此最為有利的。
那麼,怎樣才能盡快地找到自己的好搭檔呢?這裏可能需要
一點運氣,也需要一點緣分,當然更需要你的一雙慧眼。比如你來到了一個新公司,不妨暗暗地看上四眼。哪四眼?第一眼是看他的性子。是急性子還是慢性子?是著眼大處的還是注重細節的?是發散性的還是一根筋的?這可以看出能否與自己互補;第二眼是看他的圈子。他跟哪些人關係密切?他生活中哪些人占有重要位置?他的朋友是些什麼樣的人?這可以看出兩人以後能否融合;
第三眼看他的位子。這倒不是說他的職務,而是看他在團隊中說話有沒有人重視,他做事有沒有人跟隨,這可以看出兩人成為搭檔後的前景;第四眼看他的點子,就是他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是否跟自己合拍,能否擦出火花,這可以看出兩人成為搭檔後有多大的業績。
如果這四眼都能看對眼,那麼,用一句文藝腔的話來說:因為遇到你,我成了更好的自己。